常青画廊开年首展 | 庄辉:祁连山系 | 策展人:秦思源 3月18日推出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480   最后更新:2017/03/01 10:09:44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7-03-01 10:09:44

来源:常青画廊





山系


策展人:秦思源

Curated by: Colin Siyuan Chinnery



开幕时间:3月18日(周六),下午五点

Opening: March 18th, 2017


展期:3月18日至4月30日

On view until: April 30th, 2017



开幕活动:

“关于祁连山系" ——秦思源对话庄辉

3月18日,14:30 - 15:30

"About Qilian Rang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Colin Siyuan Chinnery and Zhuang Hui

2:30 - 3:30 PM, March 18th


常青画廊很高将首次在北京空间推出艺术家庄辉的个展,此次展览由秦思源担任策展人。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文人和画家隐入山中以躲避乱世纷扰的传统。由于这样的乱世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山水画也就成为中国文化里最重要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庄辉来说,处于自然之中就意味着处于社会之外,这让他能够思考一些比人类更久远、更广博的东西;而远离日常生活的繁琐世俗对于他触碰到比过往创作主题更为根本的事物尤为重要。为此,庄辉旅至在玉门伴随他长大的群山——祁连山脉。


几乎所有在此次“庄辉·祁连山系”中展出的作品都是他于2014至2016年间拜访祁连山时创作的。常青画廊主展厅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他在山间游历的缩影。《祁连山03》(2011-2016)包含了他在该地区拍摄的数千张照片,每张都被压缩至只有几个像素大小,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段时间的蒙太奇,一种到目前为止整个项目的视觉呈现。与上述压缩的抽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祁连山08》(2014),该作品由7个屏幕组成,每个屏幕都播放着庄辉放置于山区各处的小型红外线感应摄像机拍摄的片段,这些摄像机在山中一放就是2个多月之久,只有周围出现动静的时候才被激活。在白天,激活运动传感器的动物隐没于随天气变化的山区景观之下,你很难看见。但到了晚上,这些动物似乎主导了夜视镜下的鬼魅风景,暗示着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祁连山—11》(2015)的30张照片中,各种色彩艳丽的单色天空映衬着山顶的轮廓线。30张图像里天空非自然的颜色都经过艺术家精心挑选,以便突出被拍摄景观独特的质感与色彩,在艺术家与自然之间创造出一种互为补充的碰撞。在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元素中,矗立着一块孤立的岩石——《祁连山—12》(2016):一块出奇光滑的砾岩在孔中喷出蒸汽,宛如一出自然现象的模仿秀。

《祁连山系-08》/ 2 – 6’8’’ / 7路视频,彩色,有声 / 2014

《祁连山系-11》 88 × 110 厘米 (30幅) / 彩色喷墨打印 / 2015


画廊的二楼被两件视频作品占据。它们展示了庄辉“摹写自然”或“直描自然”的过程。视频里,艺术家背对镜头,一个视频拍摄于夏天,另一个拍摄于冬天。在中国艺术史上,自然一直是艺术家们主要的描绘对象,但中国艺术家从来不直接摹写自然。庄辉的绘画行为强调了他作为一名创作当代艺术的中国艺术家所必然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他想与童年时代的风景建立联系,以此感受东方理念中作为艺术家的真正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艺术传统已沉睡百年,深埋于多年文化交换的复杂历史之下。


在画廊顶层,庄辉向该地区奇特的本地文化做了一次颇为私人性质的致意。在他拜访过的庙宇的壁画中,人与山都是按照同等尺寸表现的。人像坐在椅子上一样跨骑于山间,或是像在清晨起床一般从山中显现。祁连山区的人与风景之间的共生关系已经融合到难分彼此的程度——人已经成为山的一部分。庄辉用色粉笔在手工纸上绘制的图像中,艺术家本人的肖像也进入构图,仿佛他幼年时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庄辉·祁连山”仅是艺术家实现关于山水风景的长期艺术计划的第一步。通过四年对祁连山地区的观察与体验,庄辉逐渐与这片在文化上哺育他,并在他的意识中沉睡多年的土地建立起了某种个人关系。


关于庄

庄辉于1963年生于甘肃省玉门县。他在十三岁时离开家乡并开始在洛阳自学绘画。1979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洛阳第一国营拖拉机械厂成为了一名工人。在那期间,他通过游历走访四方,亲身经历了第一手有关正在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中的多种面状。1992年,庄辉组织完成了第一次也是重大的公共艺术活动《为人民服务》。1995年,庄辉在他所在的地区开始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根源的探究,最初是作品《一个和三十个》以及最有名的那组容纳了近百人自画像的系列照片,包括了军营部队、农庄,亦或医院等全部工作部门。庄辉也不断延伸拓展着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检验,并转向有关社会政治问题的更大层面,譬如作品《东经109.88,北纬31.09》,还有他关于纪录自身随性而非常规生活的摄影作品《十年》。2000年后,庄辉继续创作一系列雕塑、装置,例如作品《茶山镇》与《带钢车间》,来影射中国经济发展的不良面。2006年,庄辉开始同旦儿合作,一起发起了包括“玉门计划”在内数个艺术项目;作品玉门是他们在家乡当地开设了一个照相馆,由此创作了在一个衰退城市中居民的社会肖像。庄辉开始定期走访祁连山脉,并于2014年基于他与当地景观所发生的关联开始创作新作,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长期项目。

在他繁碌、丰富的艺术生涯中,庄辉参与了多数重要展览,其中包括:2015年,西安美术馆;2014年,常青画廊(北京);2014年,德国弗柯望博物馆(波恩);2012年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1年,北京今日美术馆;2010年雅加达余德耀美术馆;2009年,盐湖艺术中心(美国,犹他州);2008年,格罗宁根博物馆(荷兰);2007年,利物浦,泰特美术馆;2007年,常青画廊(穆林,法国);2006年,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意大利);2005年,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2005年,伯尔尼美术馆(瑞士);2004年,法国里昂科特迪瓦当代艺术博物馆;2003年蓬皮杜艺术中心;2002年Deichtorhallen(德国,汉堡);2001年,巴塞尔Beyeler艺术博物馆;1999年,根特艺术中心(比利时)。他也于1999年参加了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


关于策展人:秦思源

秦思源 (1971年出生于英国爱丁堡)是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艺术家、策展人和音乐家。秦思源于199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语言与文明专业。1998年到2002年,他工作于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促进关于在敦煌发现大量的古代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立项目的北京办事处。

2002年,秦思源搬到中国,开始作为一个艺术家广泛地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举行展览。他正在筹备一个声音博物馆,一个研究和共享当代声音、历史声音以及声音艺术的新机构。

秦思源2009-2010年任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他2006-2008年担任尤论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是该美术馆的核心筹划人之一。2003-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试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使更广泛的观众得以接触实验艺术。秦思源撰写大量关于当代艺术的文章,是Frieze杂志特约编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