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蒋竹韵“风中絮语”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099   最后更新:2017/02/17 09:31:21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7-02-17 09:31:21

来源:artforum


蒋竹韵,《消失中的答案》,2016飞行记录仪信标水箱尺寸可变.



蒋竹韵在拾萬空间的最新个展冠以风中絮语之名颇有些偏离我们对于他往日作品的鲜明印象最初带着张狂颠舞的噪音声浪和天马行空的视听(audiovisual)现场闯入中国当代声音艺术界的积木”(艺术家的昵称),给人的感觉或是剧烈或是睿智或是诙谐但绝不会是风中絮语这个标题最初所传达给人们的那种温情脉脉的浪漫氛围不过随着观展的深入随着他以向来安静平稳的语调对其中原委娓娓道来我们也逐渐被带回到他自己创作历程的真正起点和本原”。

这个起点正是被置于展馆入口处的那件看似古老实现于2005年的声音-行为作品温度的频响》(2005)。这个作品或许与凯奇彻夜聆听警报噪音的闻名轶事确有几分相似因为皆是经由聆听态度的转换将强烈的身体痛苦逐步转变为更为强烈的审美快感乃至情动(affect)。但艺术家的设想又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凯奇的范式也正是在这里萌生出他随后声音创作的真正契机当凯奇讲述这段聆听公案之时他无法亦无意?)与他人共享内心的体验而只是试图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描述自己意识状态的变化进而引导别人也尝试同样的聆听实验在这里声音固然是重要的但却仅仅是引发意识变化的一个方便法门而已而积木的行为则截然不同他身体内在的声音被转换为电波讯号同时同步地传递给周遭的每一个个体这里温度身体电波环境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运动有一种强烈的波动串联起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痛苦的内在私人的体验即便怎样强烈在这件作品之中已然变得轻若鸿毛更为关键的是以声音为媒介将身体的内在空间与环境的外部空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通过声音在那一刻将所有的人与物都紧密地卷入那个强烈的充满情动的漩涡之中风中的絮语”,已然超越了人类语言的范域它无需任何的转译操作直接就以物质的媒介实现了万物之间的互通

而将声音从聆听的契机带向万物互通的媒介或许也正是他日后创作的真正起点这一主旨更为鲜明地呈现于整个展览的核心装置作品消失中的答案》(2016)。马航的惨剧似乎早已淡出主流媒介的喧嚣视野但通过这件惊心动魄的作品那种原始的冲击又带着未知的强力回归现场而这一切亦全拜声音的魔力所赐这里坠毁与失联的事件已不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媒体与政治的躁动而是以声音为媒介直接真切地传递给每一个进入现场的观者居伊德波曾哀叹我们的世界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堕入景观的深渊而积木在这里的声音沉思则似乎敞开了一条可能的超越之途在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如何能够挣脱重重的景观式的中介(mediation),实现真正直接的互通如何能够在一个事件逝去之后仍能够维系它的那种生命能量的痕迹瓦堡和阿甘本试图在图像-记忆之中探寻真谛但声音与聆听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更为真切的可能在屏幕上再现的世贸大厦的崩溃或许只是短暂吸引眼球的奇观”;但当我们一次次聆听那些求救的绝望呼喊之时则似乎整个肉体和灵魂都被深深刺痛那正是因为声音本身就是最为肉身性最具融合性的媒介它不断弥合着世界的裂痕恐惧之情动”(Brian Massumi转化为希望之感动声音与图像在媒介本性上的差异或许恰恰是根本要点

进而在水箱的一左一右的两件作品恰好形成了彼此的呼应。《隔壁老马与来自潘帕斯草原的风》(2016)是对声音媒介的质疑仅仅通过声音真的能够导向真实吗难道声音的功用不恰恰是模糊真实/想像的边界而右边房间中的视听作品絮语则恰好是对此种质疑的回应声音绝非表征性的因此它亦无意成为真理的担保但声音从根本上是生成性的(becoming),转化与创造才是它的真正使命这或许也是未来声音艺术的真正视野唯有当sound art不再迷执于自己的定义与领土”,唯有当它真正融汇潜隐入各种艺术实验成为普遍的创作媒介之时方可展现自己最为强烈迷人的情动。“当我不再在乎自己是否是一个声音艺术家才真正开始创作声音艺术”。诚哉斯言

— 文/ 姜宇辉

拾萬空间 | HUNSAND SPACE
草场地艺术区211号院A8
2017.01.04–2017.03.0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