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安·托马斯科中国首展:素昧平生,又似曾相识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213   最后更新:2017/01/26 20:37:30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7-01-26 20:37:30

来源:artnet


莉莉安·托马斯科作品《织》,2013。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通常来说,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观者很难将约翰·康斯坦布尔(John Constable)的英国风景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画混为一谈,然而在莉莉安·托马斯科(Liliane Tomasko)的作品中,一切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将受到挑战,这与托马斯科一以贯之的创作手段密切相关,她先是用一次成像的宝丽来相机采集日常家居生活中的微妙瞬间——褶皱的床单、折叠的衣物、悬挂的窗帘、阴影投射的角落等司空见惯的家庭图景,随之基于摄影作品的某个局部展开绘画创作,这种主观能动驱使下的有机放大聚焦过程,并不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记录室内活动,而是以承载于画面上的“似曾相识”感(Déjà vu)暗示人的日常痕迹。


因此,莉莉安·托马斯科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具象与抽象两者之间的某种过渡,在摄影图像泛滥的时代,着力于捕捉放大了的细节和情绪,恐怕只有绘画有此野心及力度。

莉莉安·托马斯科作品《空中花园》,2016。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2017年1月12日,莉莉安·托马斯科中国首展两下亮相偏锋新艺术空间,作为十周年后的第一个个展,偏锋在前期策划和布展上颇为用心:此次展览梳理了托马斯科从1999年至2016年的重要作品,以绘画为主,共同呈现三件早期摄影作品、一件影像作品和一件在地装置作品。策展人蒋岳红充分利用了两层空间:她将在地装置《无题》——一件由不同颜色毛线组成的81个格子放置于一楼展厅的空地,其颜色质感与挂于墙上的近期架上绘画作品形成呼应。

展览现场。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这批绘画均创作于2014年后,苍穹有力的线条从先前细致的涂抹里跳跃出来,与大面积色彩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无限拓展空间,而线条本身又保留了与地上织物类似的颜色和质感,于是弥漫其中的那股对于布料、亚麻、织物的熟悉感,时不时触发观者的记忆,使之与眼前的作品产生“素昧平生”又“似曾相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展览标题“素昧”的由来。

展览现场。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二层空间则呈现了艺术家早期的作品,彼时她深受印象派画家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和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的影响,这两位艺术家都表现出对于宏大叙事的不信,并且在家居物件和寻常生活中找到了表达内心的创作动机。实际上,早期的绘画作品中,画面维度尚未打开,宝丽来独有的怀旧气息与刻意虚焦的视点,托马斯科略带少女情怀的温柔与浪漫。

展览现场。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谈及对于家庭图景的迷恋,莉莉安·托马斯科认为她的作品试图通过关注在家庭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柔软织物,探索日常生活里女性角色的多维层面。那些不被注意的场景,却以一种周而复始的仪式感串联起现实生活的细枝末节。而家居生活作为最为私密的活动场所,从某种程度上反应出一个人的真实切面——或仓惶、或齐整,比起百家争鸣的政治口号抑或众口一致的集体宣言,也许更为真实地反应了每一个个体的自我。

莉莉安·托马斯科作品《七月》,2014。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artnet新闻在开幕期间采访了艺术家莉莉安·托马斯科,就2014年绘画语言分水岭的前因后果、与同为艺术家的丈夫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相互扶持的伴侣关系、作为女性艺术家家庭孩子带来的创作影响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artnet x 莉莉安·托马斯科


谈一谈和偏锋合作办展的契机吧。


2015年,因为我的先生肖恩·斯库利在CAFA举办个展,所以我们一家人到了北京。在此期间,我结识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刘尚英教授和策展人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此后我与二位频繁往来,渐渐促成了此次与偏锋的合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艺术家选择到中国举办个展,包括您的先生——另一位伟大的画家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这是否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等已经去中心化了呢?作为身处其中的艺术家,您有什么看法?


你说的是历史性的现象。实际上,伦敦巴黎早就不是创作中心了,虽然它们在20世纪时非常吸引人。伦敦不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城市,它非常商业而且很区域化。纽约还是相当完好的,它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文化艺术中心。作为艺术家,我们永远在寻找新的机遇和灵感,现在中国和西方彼此向外开放,当门打开以后,人们就希望旅行交流。过去15年,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在海外获得办展机会,这是一个有机自然的过程。

莉莉安·托马斯科作品《悬》,2015。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你从一名雕塑家转变成画家,而且作画题材多来自于宝丽来摄影,在多种媒介之间相互穿梭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这其中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和焦点是什么呢?


当然了。居家的室内生活是我持续关注的主题,也是我寻找创作题材的来源。家庭生活是一个非常私密的领域,是人类表达自我的地方,在这个环境里,人与物品进行交流,它们承载了你的心理能量。说到多媒介创作,美国艺术家斯特灵·鲁比(Sterling Ruby)对我启发很大,他的作品非常开放,他也是从雕塑到绘画,什么媒介都尝试,这点跟我很像。

莉莉安·托马斯科作品《床之一》,2000。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跟artnet新闻阐述下为偏锋量身打造的在地作品吧,这个空间是如何作为一个容器与你的作品发生联系的呢?


其实这件作品的原作是1993年时的学生作品!策展人蒋岳红让我重新再做一件,我一口答应。因为偏锋的空间很大,我就跟策展人提议我要把这件作品做得更大,是原作的4倍。我开始以为不用花太多时间,结果它一共花了我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有趣的是,在1993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但现在的我太忙碌了,所以说时光改变了你对时间流逝的知觉。说回那件作品,它基于一个印度数学计算模型——九九乘法,我也不知道当时的我为何如此着迷数学,回顾过去总是很有意思。

莉莉安·托马斯科作品《无题》,2016。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其他作品是以什么为选择标准呢?


因为偏锋的空间很大,所以策展人选了很多作品,从1993年到2016年,超过三十年的作品,囊括了我所有的创作媒介。毕竟这是个回顾展了。策展人原先中意的一件雕塑作品,因为运输成本等困难,最终没有出现在这次展览中。实际上我已经很久没有创作过雕塑了,我画画超过20年,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思维方式了。


你的作品似乎与时下流行的以叙事为驱动的创作背道而驰,更为关注私密性的感觉和暧昧性的互动,能谈谈为什么吗?


很多艺术家喜欢用时事作为创作题材,但是我从来不想这么做。我创作来自自身体验的作品。之所以选择家庭生活作为题材,因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且能够分享的,这很重要。政治生活、社会事件受到语境影响,并不是在每个国家之间都能相互分享的。家庭生活更具有普世性。

莉莉安·托马斯科作品《火刑》,2016。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你的孩子出生以后,也就是2010年后,你的作品不同以往的黯淡忧郁,开始逐渐变得温柔和缓明亮,尤其是2016年的这些作品,线条明显更为跃动。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生育改变了你的创作吗?


当我和肖恩的孩子没有出生时,作为一名艺术家,我觉得自己有时活在梦幻世界里,但是孩子把你带到了现实生活中。2014年1月发生了一件具有转折性的事:我丈夫的背受伤了,而且情况越来越遭,他一直吃药性很烈的止痛药,像个鬼魂一样在家里晃来晃去三个月。这是一段很黑暗的时光,我们两个都无法工作,他只能求生。当他开始变好时,我觉得我也需要作出改变,我把线条重新带回了画面,之前那些被覆盖的线条被我释放了,然后我感觉它们演化成十分抽象的感觉。非常表现主义,具有精神性。

莉莉安·托马斯科作品《各得其所之十四》,2016。图片:致谢偏锋新艺术空间


你从2014年起突然转向抽象创作,同时摒弃了之前的“先用宝丽来拍照然后画照片一部分”的创作方式,能谈谈为什么吗?


其实很早之前就放弃了,因为十分现实的原因:当时它们停产了。虽然后来又再产,但我感觉其实用电子照相机也一样。我现在创作的许多抽象作品,创作素材依然来自于摄影作品,就像Beds系列,它们之间依旧有着关联。


这次展览有让你遗憾的地方吗?


没有,我不是一个容易失望的人。这对艺术家来说很重要,如果生活让你失望了,快点忘记它。


现在你在全世界展出,你是如何平衡这样一个紧密的行程的呢?


可以的。肖恩会帮我带孩子,如果他不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父亲,那情况就会很困难了。我们总是分享照顾孩子的责任,通常当我出去旅行的时候,他带孩子,反过来亦然。


接下来有什么展览计划?


很多,在法国、德国、奥地利都有展览。

莉莉安·托马斯科:素昧

展期:2017年1月12日—2月26日

地点:偏锋新艺术空间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2号路8-11

文:薛丹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