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年代的新科层艺术社会——档案做为艺术,或是讯息做为沉思?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49   最后更新:2017/01/16 20:20:45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01-16 20:20:45

来源:今艺术 文:高千惠


重建系统——

我们正迈向「档案化」的艺术社会?


在当代艺术社会,艺术资料库(Database)的建立,使艺术家有了联结的平台;艺术家因田野调查纪录(Record),以及历史档案(Documentation)的重构或再诠释,使艺术做为一种新历史意识型态的视觉表述材料;艺术展览档案室(Archive Room)的呈现模式,使视觉文化可以有同时性与历时性的比对思考。而当艺术资料库的使用大数据,成为艺术展览生产的参照指标,我们也看到同质性的艺术作品,出现在不同命名的展览理念中。这些串连现象,正是近五年来,正形成的艺坛气候。


知识资料库的方法使用,是否已改变21世纪艺术家创作的模式与展出的方法?当档案世界变成艺术,当讯息变成艺术对世界的沉思,田野调查式、系统式的、档案化的创作与展览,是否会是艺术生产的未来?明显地,当艺术资料档案化,并做为塑造艺术讯息传播的集体行为之后,当代艺术展览也进入了全球化的生产系统。而当艺术创作也开始档案化,我们会看到什麽样的展览?


艺术科层年代的来临,艺术中的知识与权力出现分配与安置系统,一方面过去艺术主流概念产生位移,另一方面也显示过去边缘的艺术聚落,因组织化与档案化,已建构出的新的权力结构。我们面对如果认识艺术的方法、展示艺术的方法、传播讯息的方法,已进入一种数位化、档案化与科层化的年代;如果登录与联结,已是当代艺术工作者进入艺术社会的身分登记或必要参与动作;如果当代艺术策展,已成为艺术资料库的採样实践,在这样合纵与连横所组构的艺术乌托邦下,艺术社会是更自由或更制式化呢?

2016台湾美术双年展中陈文祺的「伪日记」系列作品。(国立台湾美术馆提供)


排他组织——

「科层化」的同质认同与身分区隔


艺术资料档案化显然已是全球化的潮流。互联网的建立与网络的联结,预告艺术社会的主流,逐渐转手至具有串连能力者的手中。艺术研究者也多从艺术资料档案中的数据分布,探讨艺术生态的位移现象。这些发展趋势,致使艺术思潮不再由一种美学或艺术行动主张做为前导,而是在跨领域的联结下,以不同的策展理念联结拥有大数据指标、同质性的艺术作品,做为年代的样态展现。


1990年代艺坛生态曾被称为混吨中的熵(Entropy)现象,原指一种乱度中的能量,在今日,已转变成一种稳定中的平均讯息量。进入新世纪,在数位化趋导下,当代艺术的类别与性质逐渐被系统化。2000年,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的成立,便在十多年的运作下,成为亚洲当代艺术资料的档案重镇,对当代艺术的亚洲意识与生态认识,不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因为幻灯片的艺术资料收集为数位档案而取代,我们也看到资料性质的幻灯片,则逐渐变成艺术家创作的材料。


在策展领域,「以艺术资料库为寻人启事的方法」,使艺术展览製造出现「抽屉式」的连锁系统与「科层化」的生产过程。一方面,此系统使艺术工作者都因进入资料体系,而有被归类、被认同的艺术文化身分证,使艺术工作者不再散离各地。另一方面,它使艺术公民有了疆域;没有进入系统的艺术工作者将愈来愈被艺坛疏离,成为没有档案可寻的艺术流民。而体系外的存在者,在艺术史上,其实都具有未来反扑的潜力。


跨域联结——

「联结性」的传播机制与趋势製造


如何进入艺术资料库的登录,而取得艺术社会的认证,已成为艺术社会学的一部分。是否进入艺术资料库的分类系统,对一些个人自由意识较高的艺术工作者而言,面对的是一种欧威尔(George Orwell)小说《1984》中的类似情境。因为,个体的登录有案,必须依赖一个集结成权威的工作小组、机制的认同与纳入,并由组织机制依格式做成档案化的资料。统一格式之外,其内容也是一种选择性的设计。这个过程,已包括了档案失真的可能。当搜寻者依据美化的影像档案找寻艺术类型,极可能因市场导向或大数据指标,而对名单的活动现象,产生了一种被植入的印象。至于作品的资料与保存问题,在本真、记录、複製等关系上,也都形成艺术美学上的新议题。

法默(Geoffrey Farmer)以30年的大众文化画报做的《草叶集》等作品,也是以图像取代文本。(高千惠提供)


换言之,我们正从当代艺术家「出线」的过程,看到发生中的现象:艺术家进入档案联结、策展选择库使用、大数据式的展览趋势、同质性思潮的製造、作品保存与再现的使用,已成为一种自体循环的系统。以大展为例,「以双年展做为一种方法」,便是最合于这种资料机制运转的典范。在当代双年展体制下,不同展览理念下,出现同质性的跨领域作品代换,所製造的「当代艺术趋向」,背后都有艺术资料库的使用与效应。


当代艺术展览从田野调查行动、艺术家工作室的专访,转为资料库的艺术档案搜寻,再做进一步的艺术家面谈,已改变策展单位的工作系统与展览生产模式。档案化或数位讯息成为策展单位的先发採样,它是以后製的档案影像做为第一道筛选行动。在各种利便之外,它也有以虚拟取代实况、资料的简化与膨胀、理念与作品的落差、归类系统的疆域问题、艺术定义的制式化、艺术作品展示化等问题出现。在这种科层化的过程中,儘管展览作品取撷于策展人的艺术资料库、人事资料库、主观的诠释与归类;然而,经不断联结后,作品出现诠释的扩张,并因滚雪球般的展览加持,艺术新星便如此诞生了。


田野有限-

「讯息性」的意识型态视觉文献再现


1801年,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写给巴恩杜夫(Bohlendörff)信中的一句话:「最为困难的是,将固有根本的再度自由用之。」而研究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学者拜利(Jean-Christophe Bailly),也曾在1997文件专刊中发表「固有的再自由使用」。将近200年,「将固有根本的再度自由用之」都被视为一件不易之事。而在当代跨领域作品的生产趋势中,同质性作品重複出现在不同展览主题中,或是艺术家将创作上的固有根本不断自由用之,已成为一种容易之事。在档案乌托邦的重组之下,跨领域作品的跨展域的出现,更使一座座的档案岛屿有了「万般碎化」的可能性。


当代策展以档案化与科层化生产展览,当代艺术是否在这种跨领域的讯息联结中,会形成另一种串连出的资料权力结构,甚至出现圈限的信息帝国主义?或迈向以跨领域联结为位元的思潮製造机器?而当艺术创作也开始档案化,我们会看到什麽样的展览呢?档案做为艺术,或是讯息做为沉思,在当代艺术展览中已普遍出现。进入21世纪数位年代,属田野调查的、档案式的、集锦式的、类比式的,以贴满牆壁的摄影或是纪录性的影片,已成为当代艺术社会实践的一种方法论。做为展览机制的美术馆或替代展域,正逐渐变成讯息繁衍的公共论坛。显然,艺术已成为一种碎化知识与个人化的视觉图式,并因此建立出社会资料的联结。我们正处于边陲串连成一个巨大发展中的星云聚落,而其背后,是来自网络的认同力量。

2012年卡塞尔文件大展,阿尔及利亚艺术家阿提亚(Kader Attia)的文化档案物件研究,同样呈现了实证主义式的创作实践。courtesy of the artist, Galleria Continua, Galerie Nagel Draxler, Galerie Krinzinger. photo credit: Kader Attia & Roman März


社会档案做为艺术介入政治的方法,使艺术与人类社会学的疆界模糊,也使艺术因「去物质化」而变成「讯息化」。2012年柏林双年展,土耳其艺术家艾理肯(Burak Arikan),便曾以艺术家和政治意识型态倾向,做了经济政治的地理分布趋向,并成立出意识型态系统文献区,与艺术家和政治意识型态倾向的网络地图(Network Map of Artists and Political Inclinations)。2012年卡塞尔文件大展(documenta13),阿尔及利亚艺术家阿提亚(Kader Attia)的文化档案物件研究,同样呈现了实证主义式的创作实践。再如法默(Geoffrey Farmer)以30年的大众文化画报作的《草叶集》等作品,也是以图像取代文本,讯息做为沉思,让观者不用大量阅读文本,即能感知到讯息背后的意义揭示。2016年,在台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台湾双年展等贴近在地的大展中,均可看到「档案室」的图文或物件展示,以大量资讯、文本、叙事的手法,佔据了展览空间。在此场域内,观者不得不改变阅看艺术的习惯,或是重新质疑艺术的本质与功能。


前卫不孤-

当代艺术一种超连结的集体行为


在网络年代,所谓具前卫艺术精神(形式)的大型展览,都强调了全球化的情境下,有关社会学、社会介入、美术馆、观念艺术、资本主义、反体制、意识政治、文化政治、国际策展人、社会与历史档案再现的信息,以及这些关键词所不断串连出的超联结。艺术家与其作品成为展览理念的样态,在许多当代展览的面貌阅读裡,也出现这些样态愈来愈同质化,因果难分地成为一种国际艺术展览趋势。处于全球化庞大讯息的不断积累下,这些展览内容架构出当代一种集体性的艺术、美学、科技、社会的概况,并逐渐迈向具意识型态的无线新闻台之放送情境。


档案做为艺术,讯息做为沉思。在大文本、小叙事的表述之下,当代艺术策展正以历史回溯的多方批判性视野,提出当代艺术发展与变化的多元生态之关系;或以更大的野心,把「艺术与社会」扩张为全球化的文化生态与现代化议题的探讨。新的艺术科层化已然出现。艺术权力菁英们,以大量的讯息进行总体社会的档案、纪录、纪实行动,形成当代艺术以社会主义之名,行菁英集团的联结。策展的文化资本力、所选艺术家与论坛团队的肖像,决定了展览的面目。艺术界所扩张的各领域交陪串连,不仅预示了领域本身的脉络之外,一种横向的、跳跃的、拼组的超连结(Meta-connection)主流关系,也以不定形的互动方式,建构了具时空性的艺术社会资料库。


过多的讯息充斥展场,使每次展览生产的发生,就犹如一次的「资料库肖像」建立。在艺术性与社会性的疆域愈来愈模糊下,档案式的展示,被制式化地成一种追溯与陈列的方法,并由实证精神转为怀疑精神,甚至提出「无立场的政治艺术」之悖论,刻划艺术的伪独立状态。观者在这种展示空间内,不得不思考由普普年代名言而脱胎的艺术情境—「究竟是什麽原因,使今日的展览,变得如此像新闻台图片集锦,或是讯息超市的大卖场呢?」而这句话,也陈述了科层年代的艺术社会,同样具有热爱信息传播的泛众精神。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