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斩获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2747   最后更新:2017/01/09 09:59:15 by 号外号外
[楼主] 号外号外 2017-01-09 09:59:15

来源:scope艺术客


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年度摄影师大奖得主:高山

高山

高山,1988年生,河南安阳人



作品阐述

《第八天》


《第八天》系列拍摄3年左右,目前还在进行中,在一个70平米的生活空间中持续拍摄我母亲的日常生活,拍摄的初衷是由于,虽然我与她朝夕相处,但长期的忽视,使她变得只是一个“母亲”身份的存在,我面对着不断出现在我眼中的母亲,母亲面对不断出现在她眼中的日常之物,在拍摄中追踪生活用具的轨迹,及母亲工作场所(母亲是车库管理员)之物,脱离旁观者身份,介入拍摄中,个体的时间重复在个体生活之中使忽视本身变得抽象,重复出现的日常之物变的具象。在我出生第八天的时候,被母亲抱养,个人的生命在第八天开始的时候又是一个循环。



评语:

在高山所创作的《第八天》中,他分别从自身和养母的视角切入,用一系列快照向观者展现了自身和母亲之间日常却又亲密的私人生活。在历时三年拍摄中,高山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与母亲的日常生活肖像,生活用具和痕迹以及他母亲工作场所的物件,尝试去挖掘自我与她——作为身份存在的“母亲”之间的关系。高山的快照自然且生动,肖像中所捕捉到的母亲起伏的情感与中立的家庭物件相互编织,成为一张复杂又神秘的亲密关系网。

——何伊宁

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由由色影无忌主办,并在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ornus Art Center,CAC)举办了“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入围展”。展览收录所有入围作品以及EOS青年影像奖获奖作品,展期为2017年1月8日-2017年1月22日。此次“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由美国艺术家、摄影师埃里克·索斯(Alec Soth),西班牙艺术家、摄影师克里斯提娜·德·美黛(Cristina De Middle),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学术副馆长马塞尔·费尔(Marcel Feil)和日本策展人、G/P Gallery艺术总监后藤繁雄(Shigeo Goto)组成的选评审团队,并从六位入围摄影师中选出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的大奖得主。

整个初选的工作在认真而活跃的讨论中经过多次投票筛选,名单锁定到不足20人。评委的讨论渐渐涉及到更加具体的判断标准。哪些作品更新了我们的观察,使我们看到了那些重要而被忽视的事物?哪些作品让摄影的概念发生了晃动?哪些作品把我们带入了现实的深处,让我们感受到那些微弱的温暖?哪些作品让我们在来不及理解的时刻已经直接潜入到我们的内心?评委们对每一位参赛者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反复的考量,最后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了六位入围摄影师以及EOS青年影像奖获奖人。

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入围摄影师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海舒

陈海舒,1986年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现工作生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陈海舒以摄影作为主要媒介,并混合使用多种媒介,如文本、视频、电影和摄影书等。作品关注当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集体情感和共同记忆。曾参加德国莱比锡摄影节、丹麦奥胡斯摄影书周、连州国际摄影节、abC艺术书展等国内外展览,并获得德国Spector Books图书奖、图虫网“摄影书房”佳作奖、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与艺术中心(ZKM)发展基金会奖学金等奖项。


作品阐述

Zona Rossa:一份关于维苏威火山的报告,在上一次爆发之后和下一次爆发之前

陈海舒的多媒体作品《Zona Rossa》以维苏威火山为样本,探讨了“危险”这个概念是如何被人类社会定义、感知、再现和应对的。作品混合使用多种视觉材料,包括摄影、电影片段和文本,从不同角度再现了维苏威火山的多重属性:它不仅是自然物,同时也是政治、宗教、历史、文化和科技的操作对象。作品包括:照片和访谈视频,来源于陈海舒2012至2015年间对维苏威地区的数次拍摄采访;电影剪辑视频《庞贝末日》,剪辑自多部关于维苏威火山的影视作品片段;书信片段,节选自古罗马政治家小普林尼的关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书信;文本,来自意大利民防部发布的维苏威火山区应急预案。

矗立在意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亚地区,以希腊神话中宙斯之子命名的维苏威火山是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危险的活火山之一。它最为著名的一次爆发发生在公元79年,将古罗马城市庞贝完全掩埋。古罗马政治家小普林尼将这次喷发的全过程记录于两封信件中,这被视为历史上第一份关于火山喷发的文本。当时的火山灰将整个城市,连同未能逃脱的人们完全覆盖,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直到一千多年以后被新的居民无意中发现。

自1944年最后一次喷发后,这个曾经将庞贝城摧毁的活火山沉寂了70年,并且很可能将迎来下一次超级大喷发。根据当地政府公布的应急预案,维苏威火山周围所环绕的18个城镇被定为“Zona Rossa(红色区域)”,在火山喷发时将受到严重破坏,所有居民必须紧急撤离。然而自上次喷发后,这个区域的人口却持续增长。作为旅游热点和度假胜地,今天“红色区域”内的居民人口超过了六十万,是全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他们对于可能到来的危险并非一无所知,但是又因为各种理由继续生活在这里。

另一方面,关于维苏威火山的影像再现从来没有停止过。自英国作家Edward Bulwer-Lytton的小说《庞贝末日》于1834年出版以来,这个故事被搬上电影荧幕和电视屏幕达8次之多,更不用说还有其他数量可观的以维苏威火山喷发为题材的电影。在雷同的灾难片框架中,维苏威火山被不断地塑造、神格化,成为超自然的存在,自然力量被赋予了对不同对象进行审判、惩罚和归零的任务,一次又一次地消除了人类间的不平等。

这一作品于2016年集结成摄影书。此次参评递交材料为摄影书电子稿、部分摄影作品、访谈视频截图、电影剪辑截图以及普林尼书信片段。


评语:

在作品《Zona Rossa》中,摄影师陈海舒运用多种文本(摄影、电影片段、历史书信、采访),对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以及周围所环绕的18个“红色区域”进行探究,尝试再现维苏威火山的多重属性(自然、政治、宗教、历史等)。陈海舒在作品中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讨论了人类在与危险性生存环境交锋时所持有的复杂情感,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张力;此外,艺术家对于多媒体材料的运用展现出他在围绕特定地域进行深入实践的综合能力。

——何伊宁


程新皓

程新皓,1985年出生于云南。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以摄影作为主要的媒介,关注当代中国背景下的现代化问题和当代知识生产等议题。


作品阐述

《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

△   向日葵开放的时间


玉龙山上流下了青龙河,青龙河流过了茨满村。


在有丽江城之前,就已经有了茨满村。北方来的外族在这一带定居,他们叫自己纳西人。后来纳西人建造了丽江城,他们也就成了本地人。从汉人地区往西藏进行交易的马帮常在此歇脚。这时,茨满村是进入丽江的第一站。再后来,马帮变成了汽车而无需在此停留,于是茨满村又变回一个平静的小村子。青龙河水每年涨起又回落,有时冲开河堤,漫过田野。田野里的庄稼随着时令萌发,繁茂,丰收,腐烂,一茬一茬。种植庄稼的纳西人一代代在这里生长。年年四月,村子开满梨花。

△   植物时间:从四十岁的梨树到三百岁的梨树

△  砌在河堤中的树


如今,从大理到丽江,茨满村仍然是进入丽江坝子的第一站。连接高速公路的黄山特大桥从茨满村的头顶越过。城市大了,村子小了。这一带的青龙河两岸已少见农田。茨满村的住民们不再耕作,也似乎接受了头顶上的隆隆车声。日子总是在继续,唱古乐的纳西人逐渐变成老者,年轻的人们逐渐离开这里。在城市还没到来的空档,青龙河的东岸却又长起了新的村子。来自外省的人们在此营生:烧砖,修车,养猪,回收垃圾。如果城市不再到来,他们或许会长久居住下去,成为这里新的主人。

△   老村:十六位村民和一位死去的 村民


看似平静的村庄在被急速改变着,不同来源的时间在这日常生活中并行,对抗,最终消失在同质化的洪流中,或者找到与其共处的方法。此作品回应的正是这些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作品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叙述了地质学的时间、村庄当下的时间、村庄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的肉身处于这种时间之中的张力。为了在分析现实的同时保持现实的复杂性,不使其沦为某种简化的叙述,我试图提出复调叙事(PolyphonicNarrative)的方式以再现这些共存于当下的状况。其中,虚构的视角人物与多条线索被构建,它们从不被注意的细节之中起源,在叙事的推进中相互缠绕,此消彼长,让所有图像关联在一起。由此,整个叙事产生了褶皱,线性的时间中产生出循环和暗流,最终使这些图像构成了对现实的解析,将隐藏于现实光滑表面之下的话语解蔽。

△   一条死去的狗


评语:

程新皓的这组作品的创作方法是一如既往的,先构架好时间和空间组成的空白世界,然后设定章节和节点,再用摄影和其它影像材料慢慢填充每个细节,最终让一个饱满的新世界呈现在观者面前。它是真实的,却又是虚构的。重要的是,它似乎真的滴水不漏。

——言由



郭国柱

郭国柱,1982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2005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机械系,现在生活工作于厦门。自2002年起,他便开始围绕“空间”和社会关系展开叙事。在这条线索中,空间是郭国柱创作实践的主要载体和对象。他在使用和描绘空间时,是以个体精神为出发点,最终回到社会的方法来展开提问的。




作品阐述

《流园》

《流园》所拍摄的是城市化中农民所遗弃的村落,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将被自然所消化并重新归还给大地,乡村与城镇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下此消彼长。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城市化比例推进至50%,近十年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自然村,大量被遗弃的村庄被荒化。我作为城市化的亲历者,经历了从农村向城市搬迁的过程,用摄影对城市化进行长期关注。


近年来,中国资源向城市集中,这个曾经以农耕文化兴盛的国家,如今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农民快速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和城市都应该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动做出调整与适应。对于新进城的农民,熟人社会瓦解、地缘关系消失,以及新的生产方式需要他们适应,地域将对他们的身份重新定义。作品《流园》站在城市的对立面,通过被遗弃的村庄景观的记录,对农村的边缘性进行探讨,来叙述与都市经验、消费主义完全对立的观看方式,以看见的、不可见的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角力。

评语:

郭国柱的摄影创作一直通过细致描摹对象,来表现对象所承载的时间;而在这次“流园”系列中,他所表现的时间不再仅仅存在于作为对象的物件之上,他所记录的其实是一个空间的两个状态之间的转换本身——从人类退去到自然回归之间。从画面中的绿色植物的蔓延来看,这个过程显得非常缓慢,但是假如从一个稍长的历史阶段去看的话,这种状态的转变其实只是一瞬间而已。于是这些藤蔓就成了时间流淌的象征,像是一个慢动作,一点点蚕食和遮盖人类曾在自然中留下来的痕迹。时间性正是摄影最大的特性之一,而艺术家将这种特性加以放大,从而产生了幻觉的效果。

——施瀚涛


古力予

古力予,1998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乐山。2014年6月开始接触摄影。拍照看电影旅行。


作品阐述

《喧卑》

弃学回到老家乡村的这两年,视线得以从冰冷的黑板上得到解脱,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惊觉彼此之间存在着难以表达的互通,欣喜之余期盼着能摸索到更多与我产生共鸣的景物,使我不用独自承受无法诉说的孤独,伴随着我的拍摄,我发现在与自然界之间的对谈中,不论是生物、树木又或者事物,它们都像是长者,在不经意间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我:痛定思痛,悬崖勒马。同样,美好的事物也会馈赠给每个人去拥有,自然包容了我的所有,教我学会享受孤独所带来的安逸,在自然静谧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明镜。




评语:

有的人,有的摄影就是用来赞美的,它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解释便一击即中你。就是这样。

——言由

杨圆圆

杨圆圆,1989年生于北京,于2013年获得伦敦艺术大学摄影本科学位,目前工作居住于北京。她热衷于探索视觉叙事的可能性,将真实与虚构的元素结合,探讨记忆、历史与时间等话题。杨形容自己的工作方式为“编织”,以图像结合文本的形式,在作品中构建一张繁复的网络。通常在开始一个项目时,她会在城市中根据特定线索展开广泛调研。此后,面对调研过程中所搜集到的大量且不同类型的素材,在其中寻找关联点并展开创作。杨的实践包括多样的媒介,以摄影为主,同时也跨越文字、录像、表演等形式。项目最终的呈现形式有时在书本里,有时在展览中,有时二者兼有。



作品阐述

浪漫之旅》 数字微喷摄影与混合媒介装置  2016

△  浪漫生活指南(索引)


“绿幕照相馆”是过去十余年内在中国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创业模式,如今, 这类特殊的“照相馆”在二三线城市比较常见,通常坐落于景区附近、新建的购物中心、或是超市门口。一块绿色的背景布与一台装有内置镜头的机器构成商铺的主体。在几本名为“全球特效摄影领导者”的画册中,消费者可以选择上万种风格各异的背景图像:从各地名胜到明星写真,从卡通背景到到高端小区的3D制图。人们满心欢喜地站在绿幕前,面对着荧幕上虚拟的理想之地,获得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

△  文成城堡的亚当与他的52位客人v2

△  理想生活


其中,国际知名景区与一切具有“欧式风情”的画面是最受欢迎的背景选择。而在现实生活中,同类景观在过去十余年内亦在中国大陆变得普遍,它们与“绿幕照相馆”诞生在相似的历史阶段。

△  在时尚古堡,做都市主人


一切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差异,以及我们与全世界的距离。城市景观也变得愈发趋同:当打开手机地图,我们可以在同一城市找到近百个包含“罗马”或“巴黎”的地点条目,且它们的数量仍然在高速增长;我们可以在同一城市遇到各种版本凯旋门的变体;我们在荒僻的村镇建造金字塔群,在购物中心的下沉广场搭建埃及法老雕像,在郊外按原比例复制蒙特利尔的一个小镇;我们怀揣着无限雄心与冒险精神,奔赴一个想象中的国际化发达世界。


无论是“绿幕照相馆”中的虚拟背景,还是城市中的现实场景——这两类“人为构建的现实”(constructed realities) 均映照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在当下所普遍向往的一种理想生活,它们华美而虚幻,在巨大的气泡中的闪着金光。

△  理想生活


评语:

杨圆圆这组作品让我们看到今天生活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普通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那种中产阶级的、国际化的、现代化的生活。这个看似自主的梦想似乎摆脱了曾由宣传所构筑起来的集体主义美学,而实际上它何尝不是无意中又落入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陷阱。同时,这组作品也反应了巴赞所说的人们对于再现艺术的心理期待——以图像取代现实。于是这种由低端数码图像技术所生产出来的粗糙图像就像麻醉剂,让人轻松实现梦想,但事实上这些被摄者所“占有”的背景,恰恰是他们所无法到达和不能拥有的世界。艺术家以轻松、玩笑的手法,揭示了现实中虚幻的一面,以及虚幻中无奈的现实,同时也让我们得以再次反思图像与现实的关系。

——施瀚涛



二〇一六EOS青年影像奖
孙俊彬

《静静的南疆》




孙俊彬 《静静的南疆》展览现场


新锐摄影奖设立于2010年,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发现优秀摄影艺术家和摄影作品的高品质平台,到目前为止已是第七届。奖项鼓励三十五周岁以下针对摄影媒介本身以及面临时代保持提问的青年艺术家,选拔在同时代规避顺从且秉持必须绝对独立性的摄影作品,以呈现当下青年创作的现状。

“新锐摄影奖”评委,由左至右,上至下分别为:Alec Soth、Cristina de Middel、Marcel Feil、费大为、何伊宁、后藤繁雄、施瀚涛、言由


经过三个月征稿,“新锐摄影奖”组委会共收到5348位参赛者的45779份作品,最终136人进入初选。12月3、4日,新锐摄影奖的初审工作在北京正式启动,在学术顾问、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费大为领衔下,由前瑞象馆执行总监、策展人施瀚涛,摄影史学者、独立策展人何伊宁和摄影书策划人、出版人言由担任初选评委,从这136人当中进行提名摄影师的甄选。

对于今年的初选评委阵容,学术顾问费大为说:

“他们是近年来摄影这一领域中迅速成长起来的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组织者和活动家。他们在当代摄影领域前沿工作,有着更开阔的眼界,对新事物更加敏感,对年轻摄影师了解更多,在实践上也开始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这些特点将能够给本届新锐摄影奖带来新的面貌。”

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入围展

地点: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展期:2017年1月8日-2017年1月22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