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难民居住问题!MoMA邀专家脑力激荡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1   浏览数:1252   最后更新:2016/12/27 14:32:08 by wq123
[楼主] 天花板 2016-12-26 22:14:08

来源:非池中艺术网 文:陈乃慈


位于东非肯亚达达阿布(dadaab)的难民营。摄于2011年。图/ 取自designboom

  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在本月推出新展览“不安全感:追寻替代与庇护”(Insecurities: Tracing Displacement and Shelter),探讨现代人如何利用设计、艺术和建筑制作临时住所,安置因为灾害产生的难民潮。展览将延续至明年1月22日。

展场图片。图/ 取自Better Shelter.org

  全球大约有六千万人是难民、寻求庇护者,庇护所和难民营分布于全球,也让人质疑居住其中的安全程度。

  协同策展人尚恩.安德森(Sean Anderson)表示:“这些庇护所和帐棚都是半永久性的。”他指出,一位迁徙者会在这样的住所停留20年以上,比许多人待在家裡的时间还要久。

  展览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解释难民跨国移动、使用庇护所造成新的建筑需求产生,另一部分则是它的解决方法。例如联合国难民署(UNHCR)与宜家家居基金会(IKEA Foundation)共同设计的“更好的庇护所”(Better Shelter) ,颠覆人们对房屋结构的认识。

展场中的临时组合屋。图/ 取自MoMA

组合屋内部照片。图/ 取自Better Selter Org

  跟据该计画的网页,提供难民居住的是长形、白色的组合式屋,拥有高挑的屋顶、四面窗户,大约能够使用叁年的时间。它号称兼顾防紫外线、防寒及防火的功能,内外皆可上锁,屋顶和墙壁的材料可被回收。目前全球约有上千个组合屋被使用,欧、亚、非洲及中东地区都设有食宿及医疗补给站。

  瑞典地区计画负责人马特.坦涅(Marte Terne)说明:“难民安置是一种现实,将创造性和资源的重新利用最大化;科技的价值与使用也会被加强。”

  她解释,简易的临时建筑常包这些物品:“织品和地毯经常被使用,好让空间变得更舒适、柔软,个人物品被挂在墙上,加上一台电视,房间的某个区域或角落用来囤积物品,或者有特殊的功能--一个家就此成形。”

  此外还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盒子裡的学校”(School-in-a-Box),在特制的工具箱裡包含完整的教材与文具,能够在紧急事故发生时,让教师能持续教授八十位左右的孩童72个小时。

“盒子裡的学校”。图/取自Better Shelter.org

  同时纽约现代美术馆也推出另一档展览“我们如何生活:当代室内设计的想望”(How Should We Live: Propositions for the Modern Interior),追溯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居住危机,发展出流线形、以功能为导向的建筑,影响了现代的室内设计。

“我们如何生活:当代室内设计的想望”展场图片。图/ 取自MoMA

  这两档展览彼此唿应,带给观众过去和当下的建筑启示。对欧美设计者而言,如何创造异文化难民也能安心居住的房舍,是需要克服的挑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