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你的名字”的门槛,投入你的纠结、晃忽、希望和按揭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0   浏览数:2223   最后更新:2016/12/26 21:59:14 by 理论车间
[楼主] 理论车间 2016-12-26 21:59:14

来源:艺术-小说 文:陆兴华


——评电影《你的名字》

我有一个名字。我叫Stiegler。但那树枝上的鸟儿就没有名字。

树儿也没有名字。


我家的狗倒是有名字的。它有名字,是因为它是一只被人驯养的动物,是一只人的动物。它向某一个名字作出回应,这是因为我收养了它。我也这样收养了我的名字。


           ——斯蒂格勒,电影《The Ister伊斯特河》中的台词

名字:我们将什么叫成了这样一个名字?我们在名字之名字下所理解到的是什么?当我们给出一个名字时,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给名字时所给出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给的不是一个东西,我们实际上什么也没送出去,但还是有什么东西渐渐成形了,实际上,情况是:给出名字时,我们给出了我们自己并没有的东西,正如Plotinus说的善一样。首先,当我们必须要给出一个姓,给缺名字的地方重新命名时,到底有什么事发生了?是什么使专有名字成了某种既独特又独特地不可翻译的姓、假名或匿名(cryptonym)?Othereditions

Enlarge cover

"The name: What does one call thus?What does one understand under the name of name? And what occurs when one giesa name? What does one give then? One does not offer a thing, one deliversnothing, and still something comes to be, which comes down to giving that whichone does not have, as Plotinus said of the Good.What happens, above all,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德里达,《论人名》

过去返回,当前成为,而未来,要靠我们回忆(sous-venir)出来。未来是偷偷潜回(sous-venir)我们当前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为每一个主体定下的,所有的未来都是某个主体的未来(tout futur est futur de (pour) un sujet)。    


        ——拉怀勒,《非标准哲学》

1-《你的名字》中到底有哪些猛料?


互换身体的期望也许是性压抑后的倒错,并不激进。电影想写的可能是东亚青少年的性别漂移(gender crossing,gender fluid),但并不敢如此展开。女生想到达男性的位置,男生想到达女生的,瓜塔里说,这是青少年身上的正能量下的摆动,是应然之势,而成年人咬定自己一定是异性恋,反倒是不堪。但电影里的青少年只是向这个性别黑洞探头去张望了一下,没敢真下水。就此点说,《你的名字》的表现是不到位的。要我来拍,就弄成:女生到达男生的性别位置上后又荡回来,到了半当中,不知自己到底是女还是男,而且回不到原来的性别之中了,这才激进!互换身体,就太怀生,太装萌了!最激进的位置是主动的变性人,既拒绝进男厕,也拒绝进女厕,那才是真正的第三性别的位置!反正在众多的既存选择中,《你》的导演取了最安全和无事的那一缕可能。

这部电影的第二个较猛的地方在于:它像折下一团面来擀饺子皮那样地来处理时间序列,使时段错开、断裂,又被重新搭接,反复修改过去,将已发生的事当作图书馆里的卡片,一张张拿出来,在当前重新排序,从今天回头清算。既然前面只是灾难,没有未来了,那就只能杀回马枪,进入过去,去拔乱反正,干脆把整个过去重新拆迁一遍!但导演处理得含糊了,似乎是要浪漫地去救赎灾难前的过去,犹豫一下,最后落到了千年等一回又错失,终于弄清了为什么错失这样的套路里去了。要我来拍的话,就干脆走黑格尔式了:这已发生的灾难是必要的,让我们杀回去,就像中国人造高铁一样一路,任性到底,杀回旧石器时代,重新组装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就为了咱自己一段小爱情,嚯,该的!或展望明天而决不怅然,心想,既然灾难已发生了,那就帮它发生得更惊心动魄一点,给它加上点难度系数!不够惊悚的,立马给它升级。既然是我的戏,那就将它弄得更心惊肉跳一点!既然发生了灾难,那就将它写成一本灾难-小说,我未来必须为它而活,活进它里面。我未来的生活将是这一灾难-小说里的情节,必须对得起里面的情节需要。


2-电影保留剧目:代沟、恋爱受挫、灾难、心灵得救等等的处理


灾难,从来是瞥脚导演的大救星。故事讲不下去了,那就让彗星来撞一下地球吧,就有了很多的事,结尾就容易些了。《你的名字》也患了这同一种慢性病,但它说:我们已生活在灾难后,这时才是真美丽呢,光这样美着就已很美了!在这一项目上,它倒是跳出了陈套,很加分!导演解构、超越了冯.特利尔的《忧郁症》和好莱坞的《龙卷风》和《明天之后》之类所想表达的灾难动机,将最大的灾难当作已发生过的事件,让灾后场景的安详美丽带给我们巨大的慰藉:等级反映过来,我们已在回顾灾难的地步上了,啊,悲剧发生得原来也很迷人!这是在给处于气候危机中的我们打预防针呢。还顺势把灾难现场拍成男女相爱的风洞,让灾难的核心成了优美的隔世相会的风景地,这一段的处理在电影中算是很高明的。

3-代际关系处理:不及格!


《你的名字》的前五十分钟反复纠缠在这个主题上,看得我忍无可忍了!真的,很少有导演看得懂代际关系在消费社会中的功能:它是要离间,使人人都成为平等的消费者。但不讲代沟问题,如何去呈现青少年的当代生活中的挣扎?表面上,导演们似乎都愿意站到下一代那一边,认为代沟使青少年痛苦,要替他们来争权利,但实际却是在表现青少年生活时偷赖,看错了苗头!


因为,资本主义广告总是在挑拔、离间代际关系,为了推销,让下一代的消费决断能越出父母的权威和传统的指引。代沟是被广告商编造出来的,是广告营销打入家庭内部的关键。广告都在对我们说:我的画面里满是女人身体的肉色生香,快来看啊,来流口水吧!但看看你,这么大了,还是父母的好宝宝,什么都听他们的,看了我的广告你居然无感,丢人不?看看“脑白金”的广告,我们就能知道,那还是买礼物孝敬父母呢,仍必须把父母拍成像蚂蚁那样地可笑!《你的名字》花了近四十分钟来渲染代沟,是很无脑的。因为,两个少女与大人之间有代沟,并不就代表她们个性特别,性格就一定鲜明,对吧?!所以代沟这一保留剧目的处理特别能看出导演有没有脑子,几乎也是一部电影的格调高低的分水岭。


4-爱,电影里面是表现为寻和等。


也许青少年电影里本来就是不适合写爱的。


《你的名字》里没有爱的火苗上窜时的那量子一跃。这种腻腻歪歪的爱太劳保了!不像是青少年后堕入的那一种。拉康说,不想上当者永远只能当隔岸观火者式的傻逼。爱,是上当,交出投名状,使自己孤立无援,像参加黑社会得先杀个人那样地深度介入。必须先付诸革命式行动,陷入困难,失败后,再用更多的爱来抢救之;巴迪欧说,追求科学、搞政治运动和从事艺术,都应该这样,表面是半推半就,实际是引火烧身。《你的名字》却陷入一种青春主义,啊,光这样萌萌地迷思着,也是很美好的呢,至少看起来很上镜头啊!青春主义与青少年万岁!


中世纪之前是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的。这个群体是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隔离的后果,是宠物的孩子,被隔离,被租养。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骑士,去一起征战,但是,在今天,这些骑士只出现在电子游戏和动漫中了!中学时代的萌芽之爱,是他们的反叛的开始。这种反叛,巴迪欧说,是对现存秩序的最大的威胁,斯汤达的《帕尔玛修道院》和《红与黑》是生动的田野记录。中国的《青春之歌》也是,而且这种青少年之爱不光是对封建秩序,也是对革命秩序的自杀式攻击。

《青春之歌》1959


青少年的爱,一定是政治得很山崩地裂的,是对父母秩序的正面挑战,不光是五.四式的青少年为爱而与父母家庭传统决裂,在今天也应是最决绝的对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人肉炸弹式的反抗。这本来是青少年的很好的政治、科学、艺术的投身入口,在《你》中却都被表现成星座、N辈子前的命定,和身体之间的灵幻、奇幻和仙幻的编舞式的走跳棋了!爱,在这部电影中最后变成从东京咖啡店飘出的奶香味了。


生态时代,性别都将可被编码的时代里,爱也许应更激烈地走向深处。我们在爱之中将自己的性别都忘了,勇敢借用宇宙的力量,而不是使自己内心的愿望像风筝那样飘得尽量地远,以便忧郁地唱响内心的渴望。爱,是一个人自己的激烈,不是动漫或灵幻小说中在宇宙深处的那一次几万年的等待,不是照资本主义广告的要求,去找到意中人,去成为配套的产品。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一文中这样引用艾克哈特:爱,是自然通过一个人所爱的对象,去改造这个人(引自马勒布,《海格尔变变变!》,196)。以这一眼光去看,爱,是让我的名字被一个被我不是千年至少也是百年哪怕是十年或十个月地等着的爱人深情地唤出我的名字。爱,是我要跨过“你的名字”这一门槛,投入你的纠结、你的晃忽、你的希望和你的按揭。你的名字,德里达在《Khora》中解释,是spacing, 是在键盘上打出空格键,一次次绝望地敲击,最后才会惊悚地冒出来的那一他者。我们爱的是它。爱人是来冒名顶它的:爱人是我们所爱的他者的替身。你的名字:让你冒你的名而去爱的一个借口。是爱人帮我更好地去爱,他或她的名字是我的爱的出发理由。


5-成长发育,去爱,也仍只是“登录”,只是完成名字的报到,conscription,不够的!爱,是我们想要离开这个位置


资本主义打破一切,让我们可被无穷替换,使我们成为自己的名字,发作符号工具来使。我们可以有名字,但只以它在花名册里的那一个位置算数。它像前来征兵一样报出我们的名字,要我们去单位报到。它像牧民将家庭的姓烫到牛羊的身上那样地将它划给我们的名字铭写到了我们的皮肤上,通过命名,既占有了我们,也隔离了我们。


《你》的主题其实是很嗲的:只有千年命定的爱人喊出的我的名字,才是我的真正归宿,我才成为我。


而我们天天抱着电脑或智能手机是永远喊不出“你”的!旁人也只是在顺着叫出,只有爱人口中的你,才是对这个“你“的人工呼吸。


“你”是正在急救室中被抢救着的(susciter un Tu),巴特说。我们可以物化一个人身上的对象、上帝,呼之欲出。…但,我们是决不可以将这个“你”物化的(《如何生活在一起?》。60)。我在等着那千年等一回后终于等到的爱人向我喊出“你”,来指示我的名字,给的登记名加进内容。在此之前,如黑格尔说,我还只是一个抽象意志,还只处于练习中,生活中的一切行动,还只是广播操。有时,你像电影中的女主人公那样按捺不住,想要通过你的智能手机离开这个位置。


但是,你登录了吗?没有?那么,填上你的名字!还有照片呢?身份证呢?还有,手机号码!


德赛托对此种名字先于个人主体的现代处境作了一种人类学式的反思:这种总是用名字来管理人的做法,“使活人也成了符号。我们人人都发现自己必须在一堆话语中变成一团意义的结合,变成一个身份。“我”从这一暗晦和消失的肉体,从这一纠结而麻烦的生命,最后落入一个字的残疾,成为一个语言的碎片,仅仅为了使身体得到一个名字,能被别人读出,可被引用…”。因为法则是:“给我一个身体,我就给它意义,就给你取我的话语里的名和字”(de Certeau,《对日常性的发明》,第1卷,219页)。


而社交网上,我们巴不得使自己的名字与其他人的名字排排座,想的只是:我在朋友圈说过一句话了,哪个好友会先来点赞我呢?这时,想要从中挑出一个名字来深情以对,从“你的名字”走进一个爱人的世界,在今天,是显得很矫情了,难度因而更大。我们被自己的名字和好友的名字们淹没了。今天,在朋友圈外,我们如何才能大方地深情和施爱?查特莱夫人向爱人写信:Now I can’t even leave off writing to you.But a great dael of us is together, and we can but abide by it, and steer our course to meet soon. 而在今天,我们还能够如何深情而忘我地“在一起”吗?如何做到呢?


网民将自己的真名交给了当代社交网络的源文本(屏幕后面的算法构架,由它来变摆我们),必然已部分地交出了他们对于自己的“名字的命运(本雅明)”的控制权。“你的名字”,是你的衣架的钩子,是将你自己晒到网上去的钩子了。我们在社交网络中出卖了我们的名字!所以,《你的名字》也许还是悲壮地表达了我们的这样一种渴望:名字成了挂钩后,我们的身体在甜食和外卖之间荡着秋千后,我们竟然还想“爱”!



6-资本主义:电影中,手机刺耳的嗞嗞声,时时来打断叙述。


7-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电影?


这就像进麦当劳,你对经理说,鸡翅还是我自己来烤吧,汉堡我是要自己来做的,饮料就让我自己来倒吧。这时,麦当劳就像你自己的厨房了。看电影时你也应该如此!如果你去电影院,就坐在那里等别人放给你看,你就是点了电影快餐。如果你来电影院仿佛要来替妈妈买菜的,先列出一个watchlist,选好多串东西带回家,自己回家精煮,或加到方便面中,当佐料,当主菜,将一切拉平,搅拌出一锅自己的东西,这就对了。电影就应该这样看,决不应该接受剪接师的现成粘贴。


过去,我们写电影评论时,一般都说导演的拿捏分寸怎么样,整部电影给人什么感觉,情节里缺什么,说什么这部电影被导演搞坏了。在我刚才建议的做法里,导演是搞不坏我的电影的,他们是给我这个观众打下手的,提供我要的材料的,哪怕李安也是给我打荷尖的!电影是我自己去放的,我不是木头人,在影院等你把我当屏幕来放映。我都可以预订我自己做梦-太奇所需要的材料的,像买净菜回家自己做。比如这部电影,我觉得我只要看第50分钟到第80分钟那部分,只出三分之一标价钱就可以了,前面的半小时差得都应该赔偿我才对,我是硬按住自己在座位上不离开的!如果是订购,我就会这一段我不要。


而相反,文艺家的电影评论是一种必然会撞墙的评论!他们居然愚蠢地对一个电影梦太奇的现成品当真了!他们都不知道那只是导演搞出的一个版本,里面有他的饱嗝,那一堆玩意儿,就像菜菜里拌好的沙拉,白给我,我都嫌脏的!对我而言,好的电影必须是麻辣烫锅里的状况,一锅煮着,我观看的时候就是在里面看着办地捞出一些,有时看了觉得太倒胃口,就不一定捞了!我买了电影票,是要捞回家一些东西,供我自己制造梦-太奇用的,当佐料或主料。电影院放的,是那个导演阿毛自以为是地弄出的他自己的一些梦-太奇片断,我哪里会要!我要自己亲自来的!我备了酱料!我还想配着啤酒吃呢!


而且,要求更高的话,还应该将电影看到很政治,像朗西埃要求的那样,在电影院里,观众看的应该是电影怎么在斗争中被拍着、拍出,而不是光看故事情节和影像。我们的观看是要接过导演投身的电影式政治斗争,使拍电影这一政治行动,被掺和到我们自己的火热的政治斗争中,不让电影成为一个封闭的叙述、凝固的文本。


总之,严格说来,我们在影院看的,都是工业电影。哪怕文艺片、艺术片,也只是方便面那样的东西,我看了,就是取里面的调料包来熬我自己的菜汤,或像煮方便面那样,我是还会加进去自己的一些菜做成另外的一锅的。


8-商业片、文艺片与艺术片


所以,说这部电影是商业片,意向和功能先就不纯洁了,又说这是艺术片,是认真的,这些就都没啥意思了!艺术片、实验片与商业片从内容上讲完全无差别。有意图上的差异,导演格外想把它拍成艺术片?但也是用差不多的材料粘贴的!艺术片我们也可以当商业片处理,而倒过来也行!有些导演硬在我们面前装着拍艺术片,很可恶!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差异。那差异其实是对于导演而言的,对于我们观众,管它呢。因为,正如朗西埃说,纪录片与故事片一样,也都是在搭布景,像是搞封建迷信那样,要在镜头里营造出一点点东西来。而故事片里其实是纪录片,记下了导演拍它时搭出的场景和表演过程的蛛丝马迹,观众来破案,或横加干涉来了。而拍纪录片,也是在用镜头、用搭出的场景进行虚构。观众是来看导演怎么处理手里的材料的,就等着一会儿出电影院到网上去好好修理一番你导演呢!


9-你的名字,那到底是啥呢?我们用它呼唤出了什么?它本身是无源之源,是一块空地,但却向我们打开了一个世界?你的名字背后,是另一番天地?


你的名字,是一种开放的深渊?

你的名字,是你的adoption,你的个人化育?

也是你的跨个人化?

也是你的电影,号召我们来给你跑龙套?

也是你的梦?

也是你的你,你演出的你?

也是你生产出的你。是你的许多个“你”中的某个枝条一样的“你”的名称?

你?


金锋工作室编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