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花未红,如冰不冻:浏览器下异化的景与观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11   最后更新:2016/12/13 21:33:27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6-12-13 21:33:27

来源:凤凰艺术 文:王家北


风景浏览器  

2016年12月9日,梁半首个个展 “风景浏览器” 于北京德萨画廊开幕。策展人鲍栋将主题“风景”视为一种文化实践,并从艺术家梁半的作品出发,展开关于现实的表述。刚刚获得“2016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奖的梁半从《上帝之手》系列开始受到关注,此次展览包含了其最新创作与部分旧作。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



“风,八风也,空气流动。景,光也,本义是日光(说文解字)。“风景”一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其思想背景是魏晋玄学的发展,和极自由、极解放的精神状态。“风景”包括自然,同时,也不是纯粹的自然,其有着两个永恒的要素——自然和人;在当下,两要素则变为观察对象与观察者。“风景”是各元素彼此之间互动关系的显现,同时也依赖于人的观看才成为“风景”。

▲ 朋友圈急流 单频道录像 2016


所谓风景,早已在漫长的演变中产生政治景观、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等诸多分类,而事实上,在高度现代化的当今社会,已经很难存在纯粹的自然景观,一切人们常见的自然景观,都可以被称为政治景观。在梁半作品《黄昏漫步》中,艺术家将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俗称总统山)的缩影图以半装置的形式置于墙上,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被认为代表了美国建国150年历史的这四位总统,将政治性、景观性与文化性三位一体。在展场中,政治景观对于外在的吞噬还体现在《繁星》中:当各国国旗渐渐暗去变成了星空,国家政治也在同时糅合了风景的属性,而当国家政治符号变为一个“景观”时,它就具有了普世性,以一个产品、一种文化的方式存在,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国旗,一罐标准的可乐,一只标准的鹦鹉。

▲ 黄昏漫步 铝合金、木板龙骨,木板上平版喷绘,仿真鹦鹉 390x685x10cm 2016


▲ 繁星 布面油画 180x400cm 2016


风景是由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来的一种景象,而当其与“浏览器”这一现代媒介发生关系时,也已超出简单意味上“你在桥上看风景,我在窗边看你”的主客体转变,而是间接之外的再间接,更多的是人与机器、人与他者、人与社会,还有人与自己间的对话。通过浏览器,看风景也许可以看的更远,将天涯变为咫尺,不出屋而知天下事,而见天下人;但同时,浏览器这一媒介也愈来愈将咫尺扩为天涯:人们对于近在身边的人事物越发疏离,眼中只有手机,外在世界的一切最终只以手机中所记录、拷贝、显示的那个风景、那个人的方式存在。而当外在通过浏览器才得以沟通自身时,“风景”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风景,人也不是之前原本的那个人,异化的风景代表了异化的社会,造成的则是异化的个体。与以往亲身体验风景相悖的是,浏览器下的风景不再具有伙伴间、人与自然间亲身实地、肉体间的接触,也不具备你快乐我也快乐的联动属性,而是变为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快乐、自我感伤的封闭空间。“这是一个被风景化的世界,大家不愿意去亲身体验,而是透过浏览器交流”,本次展览策展人鲍栋认为。

▲ 德萨媒体负责人黄日涵,艺术家梁半,策展人鲍栋,德萨画廊总监Vincent de Sarthe


在鲍栋看来,“梁半的工作方式有点像失联的掘墓者,在现实的真空中漫无目的地将各种亚文化、泛图像、伪传说等有待考证的信息从普世意识形态中抽离出来,然后将其连接到个人和社会政治的悲剧中,使信息成为不可知的‘剧场’。”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当今碎片化、网络化时代所共有的一种“观景”方式,而艺术家对这个时代则不只是以被动的状态进行反应:漫无目的地刷着朋友圈、知乎、微博,及各式电商网站和应用程序时,思想者们会在感受时代的同时,以自身经验与社会认知为基础,主动地捕捉时代的精神——而梁半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介绍过自己的创作状态:“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琐碎的细节,可能是某个时间段的心情的记录,平时会想到一些词或句子就记下来,酝酿之后可能变成作品标题或者切入口。”

▲ 殉情沉船滩 单频道录像 2015

▲ 日出-日落 单频道录像 2015

▲ 我们整夜不睡,未来成为彼此的幸运儿 单频道录像 2015


在如今,人们越来越熟悉与适应从手中几寸大的屏幕上汲取来自时代的“风景”。这种“风景”可以是真实的风景——如今日北京少有的蓝天白云,在起床后都可以从微信朋友圈中一览无余,甚至还能知道气温与风向。“风景”也可以是来自外界的动态、思考和变化,自网络科技发展以来,人们对其始终抱有一种幻想: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器感受、接收到更为丰富与浩瀚的知识与观点,从而使自身更为完善,更加趋向“无所不知之神”。然而,残酷的事实体现在著名的“回声室效应”上——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人不断被内外麻醉最终更加确信自己确信的是真正正确的,当你认为你接触了足够多的外界信息时,也许接收到的只是同一段信息的不断重复。此外,“风景”也被艺术家诙谐地安放在工具本身:景观套景观,手机套手机。

▲ 今日朋友圈截图


与回声室效应类似,当人们在通过浏览器“观赏”风景时,真正观察到的其实是自我个体本身。这不仅体现在观看者自身视角所限的异化,也体现在当用肉身之外的媒介与外界接触时,注定会留下一定痕迹。就如网页上的浏览历史一般,外界也可以通过“浏览器”看到或真实或虚假的你,在此时,风景对象已然变为自身,“你是历史的制造者”,你就是历史,你就是风景,究竟这个过程是记录还是创造,已然无从分辨。

▲ 洞 单频道录像 2016

▲ 月球之旅 . 留念 单频道录像 2015


“我们的世界会好吗?”,在许知远最新一期《十三邀》对话张楚的访谈中,一位听众这样提问道,而张楚的回答则是“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朋友明天会更好,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好”。而在今天,也许问题则应该是:“浏览器里的世界会更好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