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新解,杨福东的影像美学如何被徐悲鸿的水墨图卷启发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2   浏览数:1730   最后更新:2016/12/16 21:23:34 by guest
[楼主] 小白小白 2016-12-13 10:49:14

来源:TANC 艺术新闻中文版


12月9日,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艺术项目合作的最新影像作品《愚公移山》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ôP)首映,作为在国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杨福东延续其黑白影像的美学风格,运用现代的视角重新演绎古老传说“愚公移山”的故事,重思这一典故的现实意义。


杨福东《愚公移山》剧照,图片来源:SCôP


上海。12月9日,杨福东最新影像艺术作品《愚公移山》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ôP)首映。本次影像作品是杨福东与劳斯莱斯艺术项目新近合作的成果,他以一部片场46分钟的新作《愚公移山》,延续黑白“意会电影”式的叙事与美学的影像创作。


杨福东《愚公移山》电影截帧,图片来源:SCôP


正如此次新作的名称《愚公移山》,杨福东将这一古老的神话故事放到当下视角中再次演绎,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徐悲鸿《愚公移山》水墨图卷。杨福东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说:“从小就对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印象深刻,将这个主题运用到影像创作之中的想法一直在酝酿。”在《愚公移山》中,杨福东回归标志性的黑白色基调,采用介于“叙事”与“非叙事”的剪辑手法开启了一场富有中国古典气质与现代诗意的叙述。

杨福东《愚公移山》电影截帧,图片来源:SCôP


影片讲述了在生活在山中郁积着烦闷与渴望的年轻母亲、痴顽的愚公以及一群前来山间寻觅的都市青年的故事。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2007至2008年的杨福东影像作品《雀村往东》和《青·麒麟》中的独特场景与氛围,《青·麒麟》反思了采石场工人的劳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愚公移山》则亦是以采石场为背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继续探讨人类的劳作与追求的价值。中国古典山水景观、农村与城市符号的对立,意识流的剪接,一脉相承了典型的杨福东影像的风格脉络。


杨福东《愚公移山》电影截帧,图片来源:SCôP


在本次展览中除了展出《愚公移山》黑白影像的正片之外,杨福东还带来了彩色版的《愚公移山》拍摄花絮的剪辑版本,影片的剧照与杨福东手绘的分镜头脚本、电影道具,以及杨福东于今年创作的我水墨作品《困兽之夜》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呈现此次影片拍摄台前幕后的丰富图文资料。


杨福东《愚公移山》电影分镜头脚本展览现场,图片来源:SCôP


《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
杨福东

杨福东

影像艺术家


Q:《愚公移山》中体现的现实与过去之间的穿越,让人很容易想起您之前的《竹林七贤》七个年轻人在新时代的场景中重现演绎古代故事,这次的作品是否一种创作风格延续?
A:其实不是,《竹林七贤》演绎出的感觉其实在谈“七贤”所代表的年轻群体,他们的未知的发展与走向、理想和信仰,探讨这些距离现实之间到底有多远,以及的未来知识分子命运的问题。而《愚公移山》则更多的是对过理念去与现在生活对照下的思考,在小时候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愚公移山的故事和精神,在这么多年下来,再放到在现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应该怎么看,过去的传统放到现在的标准下来应该怎么看,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竹林七贤》剧照,图片来源:Art.China.cn


Q:您在作品预告片提到,这次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这个主题的选择是基于创作的精神,还是古代神话与现实对照的反思?

A:两者都有,小时候在上学时候去徐悲鸿纪念馆《愚公移山图》水墨画,当时个人美术馆并不多,这幅作品给我留下印象深刻。“愚公移山”除了是古代民间的传说也与特殊年代的经历有关。在受到教育和周围生活的感觉积累之下,我希望能把它做成影像的想法已有很多年,这次正好有这个契机。对我来说“愚公移山”更像是很多电影人、创作人在访谈时都会提到一个词“不忘初心”,很多潜在的喜欢在你成长的初期就已经铺垫好了,无论怎么绕弯还是会去到那个地方,还是需要坚持。

徐悲鸿《愚公移山》

杨福东《愚公移山》剧照,图片来源:SCôP


Q:此次影片长达46分钟,是你迄今较长的一部影像作品,这次影片拍摄的选景与叙事,主要想要表达怎样的是一个怎样的意象?

A:这次的片长有点像“睡到自然醒”,后期的每个步骤完全按照电影的创作模式来做。直到公映前几晚还在剪辑,因为如果做得粗糙就会很快完成,但你多凑活,作品也会这么凑活你,还是希望达到尽可能的完美。影片里的场景是在绍兴的采石场,地方小但是很有仙气,可以被布置成迷你的幻境式的场景。在山里生活的母亲、有些神经质的愚公以及代表希望去往一个目的地的都市人,他们在相遇的瞬间都脱去衣服还原成《愚公移山图》中劳作的状态,这里不想去寻求一个结果,而是展示这么一种状态,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定。


《愚公移山》拍摄外景地,图片来源:SCôP


Q:中国艺术与西方文化在你的作品中很多融合,这是来源于创作直觉还是对中国性的一种强调?你如何在创作中运用中国古典的怀旧元素而不让其陷入一种陈旧叙事之中?

A:在作品中运用的中国典故其实这就像是多年的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结果,它并非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是自然而然的体现。在创作中“怀旧”和“陈旧”这区别就大了,我希望有些东西不单单是怀旧,而能有些思考在里面,传统的、昨天的、过去的、历史的都是支持你做新的东西的载体,所谓旧的东西,也可能是很好的学养。

杨福东《新女性》,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Q:能否谈谈这次与劳斯莱斯汽车艺术项目的合作经历,最开始的契机是怎样的?

A:在英国的艺术博览会上劳斯莱斯的艺术总监找到我希望一起合作这个项目,它们的理念与对品质的坚持与我希望做的《愚公移山》之间作品也有某些契合点,也是机缘巧合。7月宣布正式合作前,在春节前后已经有了创作的大致方向,这次创作比较自由,劳斯莱斯方面也尽力支持艺术家并没有什么干涉,这样合作的感觉还是比较好的。

杨福东《困兽之夜》布上水墨,图片来源:SCôP


Q:从《陌生天堂》开始至今,十多年来的影像创作,在挪威的《我感受到的光》以及色彩作品《新女性》中,你都有很多影像语言新的尝试,你是如何来保持你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的新鲜感的?

A:新鲜感有时很难去判断,尊重你真实的感觉、保持独立思考是考虑得更多的,对于作品有真诚,听上去很虚,但是这是非常实际的,当你坚持着这些在做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事情本身有些东西的光芒会闪出来。(撰文、采访/天然)


愚公移山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 展至2017年1月5日

[沙发:1楼] guest 2016-12-13 20:40:08
来源:艺术世界


从徐悲鸿到杨福东,这个世界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移山》拍摄外景地,浙江绍兴


12月9日,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的艺术短片《愚公移山》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ôP)全球首映。艺术家借助这一古老的传说,展开对人性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的诗意反思,在重新解读这则有关毅力和信念的神话同时,更是将人们自幼熟知的故事与现代精神相互融合、碰撞,从中试图引发新思考。


▲女主角万茜在拍摄现场


影片里,杨福东回归自然主义的单色基调,展现其标志性的特点。这在《雀村往东》(2007)和《青·麒麟》(2008)等作品独特的场景中都可见一斑。《青·麒麟》反思了采石场工人的劳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愚公移山》则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继续探讨人类无休止的劳作。从中,艺术家再次挑战其创作设置,并将自己的个人特色完美融合。此外,本次还同时展出杨福东另一部相关的彩色影像作品,及艺术家在新作拍摄过程中各种图片资料,由此《愚公移山》的内容也更为拓展与丰富。


《愚公移山》预告片(点击观看



/ 对话杨福东 / 


ArtWorld:能否先介绍一下《愚公移山》?


杨福东:《愚公移山》是一部具有现代气息的影片。以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山里生活作为切入点,而那位衰老甚至是有些神经质的老人则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此外,又有几组都市青年,因为要前往某个目的地而在山里行走。当所有的生活状态出现交叉时,大家就被还原到古代,褪去现代的衣服,各司其职。在这一刻,我并没有想要说明什么绝对的结果,只是还原徐悲鸿的画作,表现大家日复一日中是如何劳作的,又该怎么去看待这种充实的生活。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143 x 424 cm,纸本设色,1940,徐悲鸿纪念馆藏


ArtWorld:这个故事的构思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毅力”与“信念”该怎样理解? 


杨福东:创作它有两个契机,首先是古代传说。《愚公移山》是小学课本里的故事,当时老师就教导愚公的毅力与信念,现在看来也非常正确。另外就是小时候去徐悲鸿纪念馆看作品时,《愚公移山图》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实以前我们在看愚公的精神时,会觉得他是一种非常美好、纯粹的追求。但现却出现很多不同的态度,甚至有网友会觉得为什么要去移山,直接搬家也可以啊。大家的想法都在改变,但从我的角度,我觉得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坚持,像小时候所学到的,不能半途而废,我喜欢这种态度,这是对所相信的生活的追求,是非常难得的。


杨福东,《愚公移山》,46 min 电影,2016,电影截帧


ArtWorld:你的作品里总出现不同的女性形象。在《愚公移山》中,由万茜演绎的母亲代表着什么?


杨福东:在我看来,个体家庭里母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具有着承上启下的姿态,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从生活趣味上而言,她都是一个非常美的,有力量的化身。《愚公移山》的故事里,不也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因此,我以之为切入点来重新诠释古老的传说。


ArtWorld:影片中是否有对过去创作的延续或创新?


杨福东: 徐悲鸿所描绘的 7 个大力士形象,在影片里也有所反映。这 7 个站在山头的“夜行人”,其实还有点故意向竹林七贤 say hello 的感觉,是一个比较轻松的带入。


▲杨福东,《愚公移山》,46 min 电影,2016,电影截帧


ArtWorld:透过《愚公移山》,你希望能为观众传递什么?


杨福东:一方面从作者创作来说,《愚公移山》的主题是基于我小时记忆的成长思考。另外,这部时长 40 多分钟的影片或许会让你觉得节奏很慢。但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快速生活,让我们丢失了很多东西。试想一下,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一个安静的享受过程,独处的空间?我希望观众在进入美术馆以后,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东西,不要被紧张的生活充斥掉。

 

ArtWorld:接下来有哪些计划,是否可以透露一下?


杨福东:很多计划都在规划中,顺利的话明年可能会有一个长篇电影被拿出来。



杨福东  Yang Fudong   


1971 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他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

首部剧情片《陌生天堂》拍摄于 1997 - 2002 年。

自此,杨福东创作出大量的电影作品和多屏录像装置,

其广泛地探索了当代中国的社会 - 文化模式,

特别关注同代人的自身经历及那些自觉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角色。



/ 相关展览 /



杨福东:愚公移山

展期:2016.12.13 - 2017.1.5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 龙腾大道 1555 号)

40 元


[板凳:2楼] guest 2016-12-16 21:23:34
来源:澎湃新闻 许海峰


“愚公移山”新解:艺术家杨福东46分钟的影片实践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拍摄作品《愚公移山》,将古老故事与现代精神相融合,试图引发对毅力和信念的新思考。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张敏 季国亮 编辑 陆韵文 (02:09)


【编者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名篇,愚公毕其一生之力以移走大山。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以此为灵感,展开对人性和价值取向的诗意性反思,并制成46分钟的黑白影像作品。
 


艺术家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他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代表作有剧情片《陌生天堂》。杨福东通过电影和多屏录像装置,探索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模式,聚焦于同代人的自身经历,并关注那些主动与社会产生疏离的角色。


《愚公移山》作品剧照


《愚公移山》是杨福东近期的“跨界”作品,受感于国画大师徐悲鸿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水墨作品,试图呈现徐悲鸿画作中所蕴含的坚忍精神。影片结合了现代艺术手段和古老故事,在一些光影瞬间还原了徐悲鸿作品的画面,从古今碰撞中,引发对毅力和信念新的思考。


2016年12月9日,上海摄影中心,影像艺术家杨福东先生在为其艺术短片《愚公移山》海报签名。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澎湃新闻
:您制作《愚公移山》这部片子的动机是什么?


杨福东:很早以前自己就有这个想法,然后一直想着去做,也是多年思考状态的一种延续。小时候上课的老师讲过这个故事,也去徐悲鸿纪念馆看过他的展览,看过他的很多画,对《愚公移山》印象就非常深。我觉得我从小就受到《愚公移山》这种精神的熏陶,一直到现在。到了今天重新回过来再看,如何对“坚持”这种精神进行现代式的思考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东西


影片拍摄外景地。


澎湃新闻:您想通过《愚公移山》传递出怎样的寓意?特别是新的寓意?


杨福东:我很难说传递什么叫新的寓意,其实我会更有兴趣知道观众怎么去理解其中的寓意。在我看来很多东西是可以“不变”的,所谓“不变”可以是你做事的态度,去坚持、独立思考。我觉得很多这些东西,所谓的大道理是因人而异是。在每个人生存的环境当中,很多事情会有不同的、潜移默化的变化,产生的理解也会不同。所以我觉得很多东西是可以一直学习下去的。


影片主演万茜。


澎湃新闻:您的创作思路为何?


杨福东:现在再去回想拍《愚公移山》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可能更多会选择以一位年轻母亲的角色切入。因为在徐悲鸿这幅画里也有一个女人站在那里,旁边有两个孩子。母亲对很多家庭来说,可能是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所以她怎么去看待生活、怎么去演绎,就会让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或者往前走,她就不是那种日复一日的状态了,因为还有一种生命的状态或者是一个时间存在的感觉。同时,反过来说我拍的其实还是现代人的生活,片子最后的一部分,所有的现代人返回那张画里——一瞬间又会呈现在徐悲鸿先生的画卷里。


影片出现不同时空交错的场景。


澎湃新闻:“时间”这个要素在影片中很模糊,为何采取这种处理方式?


杨福东:其实很难说,很多事情对时间而言就是弹指一挥间,可能也许是几千年前、也许是现代。然而在很多时候,人思考的东西却不会有巨大的变化。《愚公移山》就是一种不变的精神。


12月9日,上海摄影中心创始人刘香成先生在整理《愚公移山》展览的海报。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杨福东在上海摄影中心为展览做准备。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澎湃新闻
:《愚公移山》作品是视频,但展览现场还有一些静态照片,这些照片的意义为何?


杨福东:照片像是去印证电影,照片是在瞬间凝固的东西,照片和电影中间会不会产生一些交错、互补以及互动?所有东西都在呈现一种潜在的关联。


澎湃新闻:单幅照片和流动的影像,两者观看的方式是不同的,一幅照片它需要更长久时间的一种凝视,其间传递出来的情感力量可能会让人印象更深刻一点。


杨福东:大家在观看影像的时候,怎么去看这种影像的存在,背后有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都与看照片不同。在展厅里边,你的焦点可能没有落到一个具体的画面上或者说一幅照片上,但其实你的眼睛余光已经开始判断或体验。这种反馈和互动我觉得是一种“意会”,大家有一种心照不宣或者心有灵犀的碰撞。


展出的作品。


澎湃新闻:大众常常会说看不懂当代艺术作品,您是否考虑过观众会看不懂或误读作品?换言之,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目标受众? 


杨福东:我觉得创作就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尽量去接近“真诚”或“真实”,或者叫尊重创作的本心。在这么一个状态中做出来作品,未必是给某一类人去看的。其实有时候被观众误读也是一种美。我早期在上大学时看到一些录像带,那些欧洲艺术电影,语言不通、画面也不清晰,但在另一方面促进你对画面进行理解或想象。我觉得这种观看上的理解误读是很美妙的,等你再看到原版电影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是不一样的。误读带给我启发


影片拍摄现场。


澎湃新闻:这次创作《愚公移山》作品受到劳斯莱斯公司的委托邀请,那么您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否可能会顾及到一些商业的因素,从而影响创作?


杨福东:创作上其实非常自由,对方也非常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想法和呈现方式,有一种希望是潜在双赢的状态,我觉得这样反而会认真的做一部作品。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时候做合作项目,我会觉得其实就是大家都要勇于去尝试一些东西,然后碰撞出一些火花,我觉得这个感觉是有意思。我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认真去准备好,然后去拍好这个作品,希望尽量靠近自己的想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