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底大展最后一击——“第三届今日文献展”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457   最后更新:2016/12/08 21:11:46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12-08 21:11:46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熊晓翊


 刚刚过去的11月艺术圈热点不断,上海领衔的双年展与艺博会多弹齐发,离得不远的“南京国际美术展”阵势浩大,长三角地区艺术热浪看起来形势逼人。相形之下,北京的艺术氛围则显得略显冷清。不过,“头条”马上就被抢过来了,沸沸扬扬的“基弗风波”刷爆朋友圈,多日不休。血统纯正的学院美术馆无端卷入国外大师展的利益纠葛,一时各方议论,众口铄金……不能扯远了,其实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第三届今日文献展”,有可能,这就是北京年底大展的最后一击啦!

今日的“大展”模式

  众所周知,德国有个“卡塞尔文献展”,“今日文献展”的提法看似有所关联,其实并无关系。策展人黄笃透露,最初起这个名字,只是想在标识其学术定位的同时,避开那些年泛滥的“双年展”、“三年展”。

  “文献展”展的并不是文献,而是把艺术品当成是一种“视觉文献”,以突出展览具有研究性的价值取向。

  2007年与2010年,“今日文献展”共举办过两次,总策展人均为黄笃,参展的艺术家众多,也有国际策展人参与联合策展。虽然展览避及“双年展”之名,但“今日文献展”采用的组织形式与结构还是一种“双年展机制”——国际视野、有一定体量、周期性举办、并且由海外+本土策展人共同主导,提出具有公共性的讨论议题,等等。

"今日文献展"布展现场

  事实上在今天,画廊展览面向的主要是藏家和业界。带有商业性质的海外大师展,与大型群展式的双年展,正在成为向普罗大众输出当代艺术的“大展”模式。前者大多带有资本的背景,后者则多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对于今日美术馆这样一家地地道道的本土民营美术馆而言,如何举办一场具有双年展性质的国际型大展,这其间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首先是钱的问题,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对雅昌艺术网说:“对一个美术馆而言,重要的学术展览代表并塑造着美术馆的学术立场及价值标准。对今日美术馆而言,‘今日文献展’塑造的正是今日美术馆的学术立场。三年前,今日文献展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停滞了,实际上也意味着,一旦我们各方面准备条件成熟了,这样的一个展览即会继续推广下去。对于今日美术馆而言,组织这样一个展览,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募集到大量的资金,我们是一家民营的美术馆,资金的来源都需要通过社会的捐赠及支持。近些年,我们也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包括‘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本身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


今日美术馆

  除了钱,还有价值选择。针对当下的展览环境,策展人黄笃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在今天,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或其它城市,怎样能够让展览捕捉到艺术的活力,这很重要。很多机构近年来十分推崇西方大师的展览,艺术家的作品都很好,但他们的价值大多在艺术史上已经定格了。这也反映出中国整体在文化上,不管是官方,还是非官方,过多地关注了西方与欧美的艺术,特别是他们的经典艺术。反思当下,在西方与欧美经典艺术的视野之外,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到更为当下的语境,发觉具有活力的艺术地带,给观众一些未曾感受的东西,不能把西方艺术变成唯一的艺术标准,对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而言这是更重要的。”

  相较于诸多区域型、城市型的双年展,“今日文献展”的规模要小很多,但策展人并不否认,他们想做一个雄心勃勃的展览,这种雄心并不是一味求大的规模效应上,而是站在具有高度的思考角度,提出强有力的问题讨论,使当代艺术介入社会公共话题领域。


策展人黄笃与参展艺术家在布展现场

  “我们希望能够将中国看作一个整体,把它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思考,从艺术的角度,找到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充满了雄心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具体与切实的策展理念。主打“区域牌”是本次展览一个策略。该展览将关注的区域锁定在了发展中的“金砖五国”。从社会学角度,着眼于全球化演变中新经济体可能催生出的新的现代性。而在艺术内部,在以西方为中心的艺术主线之外,挖掘其它区域的非线性活力,试图从中找到某种“未曾被定义的东西”。

  展览的外文标题“BRIC-á-brac:The Jumble of Growth”,中文标题则是“另一种选择”。二者之间不是互译关系,而是并列的多重意义。

  策展人黄笃介绍说——“BRIC-à-Brac”是法语的俚语,反映的是混杂、混合的状态,“Jumble of Growth”是“混合的生长”,这是讲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另一种选择” 是一种态度,一种观点和分析。这三个概念,三种语言,是一层一层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是一种递进式的关系。


Wim Delvoye,消化系统5号,装置,303 x 79 x 333 cm,2006

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 《无题》 综合材料 441 x 111 x 101 cm 2012

王广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装置,80X80cm,2016


什么是“另一种选择”?

  虽然,展览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金砖五国”作为聚焦点,但实际上,展览所包括的艺术家并不局限在这五国。策展人希望的是以最为突出的几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代表,由此幅射到全球化版图中被称之为“中间地带”的部分。

  “我们有西班牙、古巴、墨西哥的艺术家,还有智利的艺术家、巴拿马的艺术家,甚至伊拉克的艺术家。” 策展人黄笃向雅昌艺术网介绍说。

  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是介于发达资本主义所代表的西方(欧美国家)联盟与处在落后贫穷边缘区域的国家之间,形成的一股新崛起的力量。“不同于西方跨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知识生产方式,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自身国情出发,建构了不同的国家现代性和文化发现,它们在接受全球资本主义影响的同时,也使自身从中获益,并取得进一步发展。其复杂而多样的经济政治图景具有另类现代性的特征——值得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给以关注和分析。”

翁奋,凝视鄂尔多斯,摄影,150x314cm ,2014

AES+F,特里马尔奇奥的晚宴·寓言5:欧洲之衰落,摄影,205x180cm,2010

  展览希望摆脱常态化的全球化语境,那是一种西方中心主导的“全球化”。如果将目光投向这些中间地带上,这些国家与地区鲜被人们了解,可以展现出更多全球化中具体的差异与共性。

  “举个例子,对中国人来说,拆迁可能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容易激化矛盾的现象,中国有拆迁,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有。此次展览中有一位巴拿马艺术家拍了巴拿马的老城区,用多米诺效应为题叙述了当地拆迁的状况,隐射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与问题。同样,在圣彼得堡也有这样的问题,他们的拆迁更厉害。资本的渗透,法律的缺失,对传统的破坏,所有这些都是新兴国家共同面临的全球化问题。”策展人黄笃说。

  “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是非法移民;在该国百分之七十的儿童都是私生子。尽管已故查韦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和继任者马杜罗(Nicolas Maduro)都奉行玻利瓦尔主义,抵制和反抗美国大国干涉主义,但由于新能源的崛起,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外汇收入大大降低,直接影响了这个依赖于单一能源出口的国家经济;脆弱的经济结构使个人生活水平大大降低。在哥伦比亚,长达五十多年的内战中,哥伦比亚政府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之间的武装冲突最终在古巴的斡旋和调解下达成和解。而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整个城区都处于法律的管辖之外,甚至监狱都是如此。在这样一个大都市中,甚至连市长也不知晓城市人口的准确数字。巴西政治的权力之争,因腐败之名而弹劾了代表左翼的女总统罗塞夫(Dilma Rousseff)。在中国,很多城市由于采用加速而不是均衡的经济增长战略,不仅加剧了贫富分化,而且也加深了腐败问题。这也是金砖国家乃至新兴国家的普遍现象……”

Kendell Geers,全世界受苦的人,绘画,64 x 100 cm,2016

Marcela Armas,自我机器,装置,尺寸可变,2008

马斯科·拉米雷斯·埃雷(Marcos Ramirez Erre) 《城市肖像》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2

  对于这一地带中产生的艺术创作,策展人认为这些“中间地带”的艺术活力,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既不是他者,也不是自身的异质性”。从这种异质性中能够找到一种非西方形式的现代性,正是展览所提出的“另一种选择”——

  “经济政治版图的碰撞会加剧新文化的产生,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交汇的背景下文化和艺术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但这并非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其中夹杂着自我与他者的混杂性(一般是指后殖民与第一世界之间的混在性),所产生的是一种既不是他者,也不是自身的异质艺术。纵观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当代艺术,我们会发现既包含国际性的语言又存在着差异性。那么这种差异性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具有的个体身份,历史因素以及语境密不可分。”

  “如拉美当代艺术总是蕴涵着一种诡异而神秘的东西,如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一样的叙事传统;而印度的艺术往往表现出世俗日常的图像,却释放出一种带有宗教感的气息;俄罗斯的当代艺术延续了本国的文学传统,经常隐含着政治批判和政治讽刺的内涵;南非的当代艺术则是更多地聚焦于种族、身份认同、后殖民时期在地理和心理上的错位和文化反思;在中国进入千禧年,加入全球化进程之后,当代艺术在内容、形式、媒介等方面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化转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布展现场

  展览并没有过多地将地缘环境作为布展线索,而是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作品放在一起,以呈现出一种真实的对话关系——

  “全球化的图景中,那些被我们定义的中间地带的面貌,以及它们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是不是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能反映出来,这些问题是我们不断在自我发问的。我们也希望能整理出来一个视觉逻辑,让观众在进入展厅之前对这个地带即充满想象。进入展厅后,每位艺术家的作品中的故事背景与叙事逻辑,将逐步强化出中间地带的地缘轮廓。与此同时,我们把不同国别的艺术家相关的话题并置在一个空间中,让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以此强化中间地这种交叠的、混合的艺术活力。更确切地说,这种活力,可能真实的来自于艺术家对于身份的认知,对现状的忧思,对发展的展望,以及他们及其明确的艺术立场与态度。”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说。

  “不稳定的状态已经扩散到了全球的文化层面,与欧美发达国家所代表的超级现代性、跨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知识生产不同,这些中间地带的新兴国家能否从自身国情出发建构了全球多样现代性——各自不相同的另类现代性,重视思考和伸张自主性的文化价值观。” ——展览希望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艺术并不能给予解答,它最大的意义是促发一种思考。

  “这个展览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要给大众传递一些信息,艺术有时候跟观众有很大的距离,我跟联合策展人莫斯克拉讨论时,也一致认为,我们应该避免过度‘文本化’的一种展览方式。我们希望能尽量视觉化,并把视觉所隐喻的东西、所包含的观念传达出来,这是我们选择作品的一个角度。” 策展人黄笃说。

  “另外,我们尽量避免杂乱。现在很多展览就像一个大杂烩,让人一头雾水,观众在作品面前呆不住,走马观花很快看两眼就走。而我们在这个展览里,希望尽量营造一个思考的环境,让观众能够面对作品感悟和体会。”

  同时,策展人也希望避免对社会问题过于直白、简单与表面化的现实主义式呈现,更多的作品是“通过一种直觉与洞察力,把人类自身生存的境遇或隐喻或诗意地表现出来,以此来建构这个展览的整体性。”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将于2016年12月10日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和3号馆展出。来自中国、墨西哥、西班牙、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韩国等不同国家/地区的50位/组艺术家参展,探讨不同文化语境和发展形态下的艺术表现特征以及混合活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