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小:虚拟 & 现实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74   最后更新:2016/12/05 20:23:12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12-05 20:23:12

来源:活现艺术


Weather Forecast 天气预报

How To Disappear 如何消失    



关 小



1983年生于中国重庆,目前居住在北京。视创作为评述影像的方式。她的思考关注着各种技术所带来相应的观看方式以及影像流通方式。关小的影像及雕塑作品以一种新的视角描述事物之间如何产生联系的逻辑。对她而言,这让我们得以用一种平等的方式,重新看待新与旧,自我与他者,甚至动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我不是针对互联网去做作品的艺术家,它只是正好在这时候出现,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我的创作。互联网只是手段,不应该成为重点。就如同用铅笔或用手写板画画,都是在画画,只是工具不同。

——关小



作品表现了从未知衍生出来的对话。她将过去及现在(或未来)融合在一起,将视觉和声音(包括从互联网撷取的影像)、现成品以及古代文物(从铝合金车轮 、摄影器材,到各种各样的古代及器物)等素材编织在一起,创造出原始和高科技元素并存的装置作品。关小的作品为我们开拓视野,提供崭新的角度去检视所谓“新”和“旧”。


工作室


关小的工作室是北京的一处偏僻厂房,她没有选择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做工作室,以便保持独立和清醒的工作







北京很糟,距离很好


北京这个城市没有什么景物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但是它的整体概念给人印象更强烈。因为它实在是太脏了,居住环境特别的糟糕。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还留在北京,不选择去别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但如果让我再选一次,还是会选择北京。

住在西方国家就会离艺术中心非常近,但这种近让我失去了保持观看和感受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就是喜欢当你从世界上任何一个舒适的地方回到北京之后那种巨大的落差感,那种落差让人保持激动与兴奋。



个 展



弹性睡眠

chi k11 美术馆,上海,2016


如何消失,Installation vidéo How to Disappear, 2016 de Guan XIAO  Photo Éric Simon


这是一组声音装置,由一个视频,一段由不中英两种语言对同一段文字的朗读(英文部分是GOOGLE读的),以及这一段文字以6种不同语言在LED字幕机上的滚动播放共同组成。它通过提供一件无法重现与被证明的记录,来证明一件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的可能。它代表了我对于艺术看法之一。艺术里有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关于方法的。作为艺术家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我们没有学科或媒介等等限制,这就像一种特权,我们是认知的规划者和分析师,对我们来说只有一个任务,把我们感受到的呈现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听起来很超现实或者荒谬,但我有一个习惯,总是试图站在标准的反面想事情。因此我选择这件声音作品“如何消失”作为整个展览的第一件作品。从方式和题材上来说,它都非常适合作为整个展览的前言和隐喻。

Weather Forecast 天气预报, 2016


这件录像作品创作的切入点是旅行,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基于地理概念的旅行,旅行在这里应该被理解为,在分散分布的感受中一个收集体验的过程。之所以我以旅行作为切入点,是因为旅行是体现这种主观意义上转变的最佳方式。它更像是关于在概念发生转换的过程中的可能性。因此,这件录像试图阐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认知过程可以从任何角度展开,无论概念,物体,甚至人,都能够自由的转换成为原本与之相反的事物。人们旅行回来之后可能会变得与之前判若两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录像作品中的各部分前后连续。录像中的每个章节、每个转变过程都试图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各个主题是平等的,并试图展示两个主题间是如何关联的。其中一些关联是通过图像来表现;一些通过并置展示而相关联;有些看似没有直接逻辑联系,则是通过直觉和共鸣使人们将其联系起来;有些通过对话,还有一些是通过文本或配音联系起来,等等。


在录像每个段落的结尾,都显示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不能坐在椅子上看欧洲?”我之所以用这个问句,是想质疑转换的过程是否真的有必要物理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我认为转变,主要因为对新的看法的觉察。由体验带来的转换,通常是一种不言而喻般蕴含其中的清晰现象。对我来说,发生在这世界上的现象总是丰富且清晰的。会让人们产生误解的是沟通和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向他人描述某种体验,进而把现象带到沟通的世界中。正因如此,我把它叫做清晰的现象,但又是混乱的描述:在现象总是清晰的同时,关于它的表达只能是混沌的;同样的,我们无法向他人精准的传达一个观点或者描述某种现象,因此唯有亲身体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ONE AND THE REST OF ALL 一个和剩下的全部 ,综合材料装置,2015


这件录像装置是当时为里昂双年展做的。那次主题比较开放,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每个录像分别当做观看外部环境的各种不同方法,或者说是与外部世界 接触/转换 的不同方法。我试图通过这组作品去描述在与当下外部环境遭遇时,我所认为的真实(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方式。

调色板系列

这个系列呈现的都是我对于颜色的理解。颜色对我来说总是有形状,有声音,有不同性格的。尤其当两种颜色遭遇到一起时。每一块调色板以及它们的名字在一起共同完成了它各自的身份描述。只不过我不同阶段完成的调色板呈现了对于颜色的不同修辞重点。

亚马逊黄金,玻璃钢、丙烯着色、原子灰、音箱、C型架、网眼布打印,450(阔) x 250(高) x 190(深),2016

Little Drum,450 (w) x 250 (h) x 185 (d),2016

Public Chair, 450 (w) x 250 (h) x 205 (d), 2016

Marble Floor, 450 (w) x 250 (h) x 150 (d), 2016


总体的来说,我的工作实践是:借助不同的手段将我看到的事物相互关联的逻辑——或也可以说:人和世界相处的不同方式——传达出来。世界关联的方式有很多种,并非只是一种公认的显而易见的逻辑,在我不同的作品中,会谈到各种概念,譬如说等价物、核样等等概念。在ICA的展览中,我关注“对话”的条件。对话意味着一种共同的状态(con-),同时也意味着转换(-versation)。对话是一种以口语转化事物的状态,将物件本身从事物抽取成语言。透过一系列的表意方式,这个理解事物的过程包涵了必要的误读。如同在语言中,事物被从物体的群集置换到符号的群集。



扁平金属

伦敦当代艺术学院,伦敦,2016


行动,录像,10:00,2014


音乐对我的创作非常重要。或者说,音乐不同的节奏对我的实践和理解世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在一种流动的状态中感受世界,对我来说节奏感并非只关于速度,它在任何一种知觉的方式中都存在。我喜欢用节奏感去形容很多东西,比如雕塑,文学,音乐,电影等等。在不同的领域中它的体现方式各有不同,比如在舞蹈和音乐中,它通过动作和时间上的改变点来体现,雕塑中,它通过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文学则通过修辞方式,等等。节奏感不仅在单独的领域中体现,也可以同时在不同的领域中体现。对我来说它是那些在感觉上重合的节点的集合,是我对事物关联的一种理解。它帮助我尝试在行动,观看,倾听和思考之间进行转换和自由连接,是一种实践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行动既是一种体验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交流和传达的方式。是它让单纯的行动转换为参与。在这种实践方式中,你可以什么都不做的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成为这个世界;你也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个世界和你融为一体,成为你。



基本逻辑

天线空间,上海,2015

隐藏曲目,三频单通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04:51, 2015

行动,三频单通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10:00,2014


在本次个展中的两件录像(《行动》、《隐藏曲目》)中人、雕塑、动物和风景等大多从网络搜集来的片段,个自都以类似舞蹈中接触即兴的方式被编织在一个韵律中。对艺术家本人而言,这种编辑意味着一种将事物关联起来的逻辑。这种编辑方式强调了影片中的物件、动植物和人之间的共通之处,甚至是种互为客体的关系。

纪录片:从国家地理到BBC,装置,玻璃钢、相机脚架、射灯、相机镜头模型、黄铜、广告部数码打印、背景布支架,700×176×300cm,2015


在迷彩式的背景布前摆设了各种年份看似各异,包括混凝土、假树枝(取自根雕工艺)以及不知名的石雕和金属筒等材料。这些材料对关小而言是一个个样本,它们在图像世界中各有不同的身份。而背景的迷彩花纹一方面是反识别的工具,它“对于谁是主体起到混淆的作用”,而同时也吊诡地是个时尚符码。

4S 前传,装置,玻璃钢、汽车尾喉、汽车排气管、广告部数码打印、C 型支架,900×286×300cm,2015

五个漫步穿过黄昏,雕塑,黄铜、汽车轮壳、自拍杆、流苏,47×75×245cm,2015

叮叮,雕塑,黄铜、汽车轮壳、绳子、树脂,115×40×78cm,2015

蓝蛙,雕塑,黄铜、汽车轮壳,105×200×70cm,2015


《叮叮》和《蓝蛙》等雕塑作品的组合方式则带点中国传统根雕的影响。艺术家循着这些拾得物既有的外型,发展成一个个看似植物般的未来动物。

调色板—多汁黄,雕塑,木板、模型土、漆,164×120×7cm,2015

调色板—迷雾蓝,雕塑,木板、模型土、漆,164×120×7cm,2015




展览现场,天线空间,上海,2015


关小创作上的主题围绕在新的图像传播方式影响下的观看方式,并以此拓宽思考身份政治的可能性。“基本逻辑”是关小在天线空间的首次个展,展览呈现艺术家自2014 年以来的八组作品。其中包括首次于国内展出的录像作品,以及六组全新制作的雕塑和装置作品。它们是艺术家对图像思考与评述的浓缩锭,背后所折射的是艺术家面对图像世界的观看逻辑。


关小个展——幸存者的狩猎

魔金石空间,北京,2013


认知的形状,三频单通道高清录像,08:12,彩色有声,2012


在这个互联网和传媒的时代,我们接收到的所有知识都均匀的呈现出平铺的状态,打开互联网只需要一秒我们便可以俯视平铺的它们并自由进出。知识没有边界,知识也不曾改变,它们都共同为一个循坏的整体服务。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根据自身兴趣的关键词从不同渠道收集了大约1000条视频素材,这些素材有的来自YOUTUBE和Vimeo,有的来自卫星电视录制和DVD。它们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知识类别,地域和文化。最后根据颜色,状态,结构,环境,速度,行为方式,目的,主题,功能等各种不同的标准从其中选择出大约30条素材进行创作。

录像在结构上被我以“原始感官”,“石头的故事”,“历史”,“艺术,作为世界的现象”,“像形交流”分为5个部分。共同战线我“从认识世界-到形成思维-最后回到工作”的过程。

我利用图像编辑出视觉的结构,从而产生一种语言的逻辑,呈现我创作中思维的状态。试图用可视的方式展现“从观看到思考”的过程中可能性的产生。


图谱,黑白数码微喷,130 x 90cm,2013

博物馆方式,黄铜雕塑,23 x 16cm,2013






核样,6件金属雕塑,尺寸可变,2013



现场,魔金石空间,北京,2013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里,知识以平铺的方式陈列在我们面前。一切都是阅读的材料,消化知识的关键在于如何编织我们的选择。

关小凭借对材料独特的判断力与掌控力,将原本极端的视觉语言转换为传达观念的有力手段, 通过实践将她的个体性立体而饱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展览中,艺术家扮演收集者的角色将其思维的形状投射为一个猎场,所有的作品既是狩猎的结果也是提供给观众的猎物。关小用拼贴式的手法对不同的知识系统进行编织,呈现艺术家个体思维形成的过程,以及对于“如何观看”的理解。试图引导观众用视觉和语言并置的方法参与阅读,从而以新的方式观看与思考。


其他作品


大卫

三频单通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04:43,2013



那是在我还没计划做这个录像之前,我正在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准备。那个时候我正好需要一段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经典雕塑的录像,于是我在YOUTUBE上寻找看能否下载到合适的素材,其实无论哪一个雕塑都可以。当时我的想法是:大卫非常有名,应该很容易就找到。然而事情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浏览完所有网络视频之后我也没有找到任何一条满意的素材,事实是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关于大卫的录像非常困难!

这个情况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在关于DAVID的用户上传视频中,大概有百分之95的观众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拍什么!即使他们在一开始就已经主动的明确了目标:去Piazzale Michelangelo观看大卫雕像,但当他们真的站在这尊雕像面前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有在看,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看!大部分的旅游者视频只发挥了一个作用就是“签到”,他们用拍摄证明他们确实在场。他们用各种拍摄设备复制着这个现场,然而却忘记使用他们的大脑。我们的眼睛“看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真的用感觉去记住。所有这些经典雕塑都有着类似的命运:他们非常有名,他们的名字和外形都变成了符号,但再也没有人真的记得他们。



阅读

三频单通道高清录像, 彩色无声,05:36,2013

一切都是阅读的材料。在继续探讨如何从观看到思考最后回到工作、进入艺术的语境的工作中除了在遭遇事物的过程中一直需要的开放性之外,还需要在感官途径上也保持开放性。

形状可以传达出节奏,图像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被阅读。视觉的节奏同阅读文字的节奏共同完成阅读。事物一直在共同表达中讲述。而艺术一直以来也在做这样的工作。



日出

装置,综合材料,2012


日落

装置,综合材料,2012


《日出》(Sun Rise)与《日落》(Sun Set)只是时间上的概念。装置与空间有很强的对应关系,改变空间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光线。空间的改变有很多方式,比如放置更多的物品。但对她而言,光线直接而又迅速。

《日落》里的渐变颜色刚好代表了那一个时刻,与当时体会到的感觉很接近。选择光线的方式是为了对环境进行转换与描述。有时可以把装置想象成一个大型的插花作品,不和谐的环境通常是居住的真实写照。经过很多次的制造再制造,自然都已无法界定。我们就是自己的永久食物。人类永远在循环,尤其是在文化上。


关小


1983年于重庆出生, 现于北京生活及工作,2006年于中国传媒大学取得导演系学士学位。


个展

2016

“天气预报”,CAPC, 波尔多;网球场画廊,巴黎

扁平金属,伦敦当代艺术学院,伦敦

2015

基本逻辑 ,天线空间,上海

2014

一些事情发生了就像从未发生,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

一些事情发生了继续发生,ABC 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柏林

2013

幸存者的狩猎 ,魔金石空间,北京


群展

2016

明天是新的一天,Walanka游艇,摩纳哥

万花筒:优雅一瞬,牛津现代艺术馆, 牛津

新感观,ZKM,Karlsruhe,德国

情感供应链,Zabludowicz Collection,伦敦

我们的未来,红砖美术馆,北京

天线空间@第四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

我们—— 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chi K11美术馆,上海

2015

吾之所在,皆因汝存,元空间,北京

走进亚洲:基于时间艺术节,皇后美术馆,纽约

“表演和想象:来自中国的影像1911-2014”,斯塔万格美术馆,挪威

2015 HUGO BOSS ASIA ART 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

天线空间@2015 弗里兹伦敦艺术博览会,Regent’s Park,伦敦

现代生活——第13届里昂双年展,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 糖厂空间 汇流博物馆,法国里昂

“从诗歌到日落”,Daimler Contemporary Berlin 戴穆勒收藏机构,柏林

“稀土”,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 波涅米萨当代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

“围绕观众”,新美术馆三年展,新美术馆,纽约

2014

相信是空无一物,天线空间,上海

你知道我是谁吗?身份政治下的艺术,安特卫普当代艺术博物馆,比利时安特卫普

八种路径——艺术在北京,Uferhallen,柏林

2013

第 ?代 ,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上海

艾可画廊@ART021艺术博览会,洛克•外滩源,上海

差异引擎,魔金石空间,北京

天线空间上海开幕展,天线空间,上海

AMNUA素描系列展——素描·表达与限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被解放的影像,艾可画廊,上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