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是鸡肋吗?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2093   最后更新:2016/12/04 22:18:06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6-12-04 22:18:06

来源:scope艺术客


△   《89大展外景》1989,图自“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

△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仁、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段英梅、朱冥 1995,图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本土艺术史书写的扁平化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自文革之后近三十年以来,度过了´85的人文精神苏醒、精神主义至上的时期,也经历了1990年代当代艺术在艺术市场上空前的热度。在2008年之后,我们看到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迎来了又一轮洗牌,开始逐渐形成根植于本土文化语境的艺术创作面貌,与此同时,与中国当代艺术共同成长起来的新一批知识分子也开始寻找到了本土文化批评的语感,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批评系统,而这些都是基于自发的观察与带有“偏见”的资料收集习惯基础上的。这种自发的观察必然会导致理论批评的主观性,同样文献整理的方法是否具有历史意识的方法和逻辑,直接关系到中国本土艺术史书写的是否扁平化。




△   《包扎长城》1988,图自“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


1987年黄专写过一篇“中国当代艺术的两难”,文中就提出了在没有自己的现代主义历史逻辑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现代艺术的创造问题。目前的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现代主义历史逻辑,而只是一些零散的问题。可见中国艺术史书写的碎片化倾向。回到中国本土的学术建设,建立和约束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路径,“建立”就是在大量客观文献史料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学术观点;而“约束”则是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建构理论之间的连接点与界限,使学术保持不断推动艺术创作发展的活力。今日的行业生态对于具有学术价值和观点的艺术评论尤为需要,而不是以往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对展览和作品本身的延伸与阐释。这样的学术立场显然是建立在对于本土艺术文献的全面和学术性梳理上的。

2016年几个文献展的提示

今年,我们能够从几个典型的展览中看到大面积的文献性的梳理和展示,从某个侧面也证明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至今,正在呼唤文献的建立、以及本土学术逻辑的形成。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对个案的研究方法


△   胡向前作品


以2016年6月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2015当代艺术年鉴”展览为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朱青生介绍编辑部以2015年全年3000件左右艺术界的事件、几千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为根据进行甄选,展览现场的30余件当代艺术原作是在征求编辑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并修订补充后的结果。而编辑部采取尽量客观的统计制,将每一位艺术家一年中参与的美术馆、学术性或画廊的展览,评分权重,进行统计。同时也将并未参展但有新作发布的艺术家纳入统计名单。与此同时编辑部还与包括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在内的艺术媒体;以及云南大学、巫鸿所在的芝加哥大学等高校;和OCAT等艺术机构合作,将当下资料一网打尽并收集整理。除此之外,艺术家的媒体的曝光率也在编辑部的统计范围内,而学术性的讨论而非媒体炒作是必要的衡量标准。这个由17人组成的编辑部随时在搜集讨论,并将统计结果上交编辑委员会,而编辑委员会也集合了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学术声音,并对统计出的一百多位艺术家进行讨论和增删。接下来就是对最终的艺术家名单的建档,编委会首先会分别联络每一位艺术家,搜集与他们有关的网站、出版物、项目、活动等,而与艺术家面对面的沟通也是必要的,甚至其他相关专业人士的侧面评价也能成为构成个案面貌的一环。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收集的艺术家个案已接近200个。而这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史学研究提供了相对客观和翔实的一手资料。而年鉴的重要标准就是为中国当代艺术拓展了评价体系,或突破了某种界限。

△   隋建国作品


△  胡庆雁作品


展览档案为中国当代艺术史背书



△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现场


2016年6月,巫鸿策划的“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在OCAT研究中心展出。展览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文献展,内容包括有关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材料。核心是1997年到2000初之间组织的12个当代艺术展览(其中一些被叫停或取消),其场地包括大型公共美术馆、私人美术馆、商厦、酒吧、城乡交界处空间、都市建筑地下室、古建、会展中心以及不同类型的非展示空间。名为“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展览中的展览。通过“再展示”12个历史展览之一的空间和内容,反思90年代实验性展览的组织者、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这个展览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包括当代艺术展的目的、组织、条件和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


△  “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96-97”被关后,部分参展艺术家与策展人黄专合影(左起第十四位是黄专),前景是隋建国的作品《殛——欢乐英雄》

△ “野生”项目中,张洹的行为作品《为鱼塘增高水位》 (1997年)


将近20年之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展示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毋庸置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以千计的当代美术馆、画廊和其它展示场所日新月异地向国内外观众推出新的展览。但是实验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磋商仍然决定着当代艺术的身份和社会意义。重要的是展览及文献研究并不是一个时代的总结,而是对于过往历史研究的开启,展览同名书籍的出版与展览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公众真正去重视与思考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史。


△  1998年1月,展望在“生存痕迹”展上的装置与行为作品《新艺术速成车间》

△  1999年4月10日“超市”展的第一天,一位观众正在拿起朱昱作品《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一瓶死人脑汁做成的浆糊

△  “后感性”艺术家作品方案


不同角度的文献梳理 


△ 谢德庆  《一年表演1980—1981打卡》  1980—1981图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厦门达达艺术展”焚烧作品  1986图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而近期红砖美术馆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分别展开了对中国前卫艺术的档案式呈现;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年以来的行为艺术文献的梳理,二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为中国本土艺术史背书。同时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全面均衡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艺术史档案库,这无疑是对本土学术的利好消息。


从北京民生和红砖美术馆的两个展览中, 我们能看到两种不同视角的文献整理方式:

△   肖鲁《对话》1989 , 图自“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


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届央美艺术史系毕业的温普林,在学校受到的专业训练就是著录,而1980年代正赶上一个新的影像时代的兴起,于是他开始以影像的方式“著录”了许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展览、活动,艺术家以及他们创作和实施作品的现场。相对于静止的照片或当事人或清晰或模糊的事后回忆,他的影像档案无疑提供给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者一份更为生动翔实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在2000年前、缺乏动态影像的时代里,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纪录了艺术事件,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至今仍在被书写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此次红砖美术馆的“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八〇九〇年代”,从一个亲历并深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场的个体入手,集中展示了温普林在二十世纪1980年代和1990年代记录并收集的中国当代艺术档案。此次展览中,部分被忽略的艺术研究对象也逐一浮出水面,为艺术史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及新的切入点。从1980年代初,温普林就自觉地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并为诸多艺术家撰写评论文章,将整套资料汇编留存,而这些只是依靠个体的视角或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观点,并依靠记录者的直觉来整合的。

△   《后感性:异形与妄想》  1999  录像截图, 照片由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提供

△   《生存痕迹 - 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  1998  录像截图, 照片由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提供


与个案研究和参与者角度不同的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从一个俯瞰艺术史的角度,从宏观的史学研究角度出发,展出了自1980年到2014年行为艺术重大活动的相关内容。30 年前的 1986 年,中国大陆第一例公开发表并当即造成社会影响的行为艺术《观念 21》在北京大学举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在此之前,也陆续有很多行为艺术活动零星展开。30 年后,民生美术馆选取这个时间节点,以期在史料和学术的基础建设上作出行动。此次展览包括41件代表作的图文材料,以及行为艺术三十年年表和部分文献。


△   “观念21” 盛奇、郑玉珂、奚建军、康木、赵建海 1986 ,图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资本与学术的共识

△   《世纪之交·艺术家·斜阳岛 - 未来的几种生活方式》1999年12月31日-2000年1月1日,录像截图, 照片由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提供


与上世纪当代艺术学术建设处于野生和主观评判不同的是,2000年后,当代艺术的学术建设和经济杠杆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之中,而随着近年私人美术馆的建立和资本挺近艺术市场,也唤起了行业对于学术和珍贵艺术史文献的关注。尤其近年我们看到了诸多机构和基金会等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史料的全面梳理。作为私人美术馆的红砖美术馆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这样的企业美术馆展,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客观的学术线索,同时也侧面证明了收藏环境的成熟以及整个艺术链条对于学术的需求。而什么才是学术的精髓呢?学术体系建立的基础首先就需要有基本完善的资料体系和对于基础文献详尽的整理。1990年代早期的学术整理与江湖与个案研究有关,而今日我们所说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建立在科学而大量的文献资料上的一系列研究方法,这样的学术定位可能更普世和可持续性,并通过今年的几个典型的文献展,提示了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学术体系研究档案的日臻成熟。

△   邱志杰 《重复书写《兰亭序》一千遍》 1990—1995 图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蔡国强 《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做的计划第10号》  1993图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朱发东 《此人出售,价格面议》 1994 图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张大力 《拆》  1998图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5当代艺术年鉴

展览时间:6月25日- 8月22日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

策展人:巫鸿

第一部分: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

参展:12个实验艺术展览的策展人和艺术家

第二部分: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

参展:宋冬、吴文光、冷林

展期:2016年6月26日-10月30日


“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03日-2017年02月16日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三展厅


“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八〇九〇年代”

主办:红砖美术馆

联合主办: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05日-2017年03月05日



文/李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