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钢 破败美学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1   浏览数:1316   最后更新:2016/12/03 10:10:55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6-12-02 21:05:22

来源:ARTYOO 文:曹丝玉


真实的世界是破败的,破败是事物过去式的真实状态,是未来最好的溯源,物质在破败中才能成为物质本身,就像艺术家只有从艺术家这一位置“破败”下来才能更接近艺术。破败的存在不仅说明了繁荣的必要,更是繁荣诞生的前提,是一种回归到事物质变时的状态。


——李钢

  • 艺术家李钢


曹丝玉=曹 李钢=李


无形而不可拟的力


曹:这次展览的作品看起来非常独立,虽然它们来源于周遭的生活。你很擅长让作品看起来和生活没什么关系,语言非常独立。

李:是的,不是为了再现生活。社会或生活里的片段刺激了创作的欲望,但最终的结果不是那个(片段)。我是个外地人,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一样,都是整个经济迅速发展浪潮中的必然。社会或世界发展的规律由很多无形的力量守恒在其中。

  • 作品现场


曹:向上,制约,且充满矛盾。

李:我在新闻稿里提出一个词,叫“现实主义的意化表达”。这个词听得特别矫情,但我作品的感觉都来自于现实世界,只有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感觉”才会更加具象地平行于这个世界。

  • 作品《引力》现场


曹:钢筋和玉镯,材料的感受上也很丰富。

李:那件作品叫《引力》,是其中最抽象的一个。它有点像移动信号塔,阶梯状向上生长的感觉,也像一棵树或一个大厦。上面的玉镯和铁禁锢在一起,形成一种稳定又容易破碎的结构,保持着平衡的状态。

  • 《引力1》290×80×60 cm 玉镯、钢管 2016


曹:其中的力量对应了世界的种种。

李:所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容易,建筑工人、白领、艺术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楚,但各种搭配会让社会变得和谐,这很不可思议。就像过马路一样,大家会闯红灯,但走着走着灯也会变绿。面对“规则”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不对,但坚持下去(规则)你就是对的。这些没道理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会变得特别有规律,它们单拎出来是问题,放进去就没有问题了。所有的人和事都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在一起保持着平衡。

  • 《引力》细节


曹:所以用了“引力”这个词。

李: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让世界守恒,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潜藏的暴力,一个人跳楼自杀,杀死他的不是高度而是引力。这种力量跟社会运转的规律很像。

曹:(作品)很诗意,很暴力,很独立,也很平衡。就好像它本身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被你做出来的。

李:我尽量让作品回到事物质变时的那个状态。

《引力8》356×100×75 cm 玉镯,钢管 2016

  • 创作现场


曹:作品的语言上打开了作品背后的多层空间,它符合我进入一件古典作品时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路径是开放的,有意外,又有精心设计的部分。

李:观念在视觉转换的阶段,是有美学任务的。最后出现的结果,会在这个层面对观看和感觉系统提出挑战,是经验之外的。我把对作品的修饰放到最低,只遵循“平衡”的规则,哪里的力不平衡,就多焊一节,不考虑是否会生锈,焊接是否完美,甚至廉玉的颜色如何搭配,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问题。

曹:围绕“平衡”这个规则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会有一个关于“美”的结果,形成自己的语言。

李:对,定个“语法”,用自己喜欢的词,最后成了诗,一个道理。




美丽新世界的暴力本质


曹:在《方糖》里,窗户的图案是怎么来的?

李:是里面密封住的防盗窗,生锈后渗透出来的结果。


  • 作品《方糖》现场


曹:你是说,那些黄色是铁锈,从里面渗出来的?

李:这个还要从《甜点》说起。我收集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容器和头发,运用传统的墙体建筑方法来制作作品。头发和石膏粉的混合能形成坚硬的复合材料,它们的结合不仅为了更好的塑造(作品),更重要的是陌生人的头发会作为一种身份的隐喻暗藏在作品中,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在场”。

  • 《甜点》共32件,尺寸由43×30×30 cm到85 × 78 × 78 cm不等 石膏、钢筋、头发、废弃的水壶和锅  2016


曹:从这些简陋的锅碗瓢盆里溢出来的东西。

李:这些工人盖起了城市里最雄伟的大厦,如同桌上的饕餮大餐,但是他们的存在就像甜点,可有可无是被忽视的。而且甜品的诞生是很暴力的,需要高强度的挤压和研磨才能形成入口即化的丝滑感。因为材料很原始,没过多久就生锈了。开始觉得这是个问题,但后来觉得这就是甜品本身的状态,就决定把石膏上生锈的东西保留下来。于是就这样把上件作品的“错误”转化成了下一件作品的“优点”。


  • 《甜点》细节


曹:所以《方糖》是在《甜点》这个作品的“意外错误”上产生的。

李:是的,所以我赶紧找到了一个防盗窗,用石膏和头发浇铸,包裹。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有反应,第四天的时候开始出现锈斑,半个月之后它完全震到了我,这不是我创造的,这是它自身特有的能量。而它的形状很像喝咖啡用的方糖,就这么叫了。


铁锈从石膏内部一点点地渗透出来

  • 《方糖6》180×115×40.5 cm  钢铁防盗窗、石膏、头发 2016


曹:为什么用防盗窗?

李:防盗窗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结果,是一种冷漠的暴力,为了掩盖住这种冷暴力人们发明了铁艺花纹来掩饰它,可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暴力的本质。


  • 《方糖》细节


曹:石膏和头发好像有温度些。

李: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复合材料,比较原始的技术,防止墙面不容易开裂,也可以保暖。我试图用最原始的建筑复合材料把它全部封住,希望能就此消解这种暴力,但最终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被铁锈渗透出的铁窗花纹,美丽得像似一张虚伪的笑容,背后依旧是不可触碰的界限。




不可见之物的浑然天成


曹:这次展览你把之前的“骨头”放大了,好壮观。

李:作品叫《莲池》,是2012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作品,以前没有框子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作品的形状完全从自然来的,像老莲藕,老到你忘了去挖它,那些铁架子就像水池。


《莲池》作品现场


曹:如果展厅是池塘的底部,这些架子就提示了每个“莲藕”的空间,就像石头和石头之间的大理石胶,提示了距离和空间。

李:(构成莲藕的)这些石头是从河滩上找来的,我把河滩上毫不相干的石头按照石头自身散落的距离一一相连,连接之前我们会先测量石头的自然距离,多个角度拍照记录尽量还原客观。然后用大理石胶将石头之间自然形成的客观距离凝固起来,完成物与物之间距离的视觉化转换。


  • 《莲池No. 9》􏰔􏰕􏰥􏰦雕塑尺寸: 151 × 23 × 26 cm;整体尺寸: 190 × 86 × 66 cm  石头、胶和钢筋 2015


曹:这种“石头的连接”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在还原一种关系,而是回到了这些石头的过去,大石头分裂成小石头之前的完整状态里。

李: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所有的小石头是大石头碎了的结果,这是一个溯源的工作。

曹:这个工作最累的部分在哪里?

李:寻找合适的石头。感觉像在茫茫人海里看到了几个穿红衣服的,她们的存在是完整统一的,而这种整体感又来自我的主观想象。


  • 《莲池No. 6》􏰔􏰕􏰥􏰦雕塑尺寸: 190×30×26 cm;整体尺寸:220×61×61cm  石头、胶和钢筋 2015


曹:但在《虚实》这件作品里,人的痕迹完全没有了,那些石头浑然天成。

李:这些“雕像”由石膏、水泥和沙子构成,水滴进去就开始凝结,这种随机性的吸收取决于水滴形成的速度。而水滴形成的速度又取决于它所在的空间,空间的气场最终决定了空间雕像的形状。

《虚实》作品现场


《虚实》 220×122×122 cm 机器 2014-2016

  • 《虚实3》24×26×23 cm(雕塑)50×45×50 cm(不锈钢架子)水泥、石灰、不锈钢 2014-2016


曹:空间里的水分吗?

李:和空间主人的整体生活状态有关。如果主人喜欢养鱼,花花草草很多,空气湿度自然就大,雕塑的形态就会很激烈;如果主人没有什么爱好,空间里什么都不养,什么都不爱只有主人的呼吸,那雕塑就很呆滞。我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做过一个,特别呆。


  • 4个不同空间里的气场的状态


曹:不知道画廊里的这个会怎么样,带着钱的气息吗?(笑)

李:据我猜测,可能会出现一个“萝卜”的形状。

曹:对空间问题的讨论又深了一步,不仅仅是物质关系的层面了。

李:在《莲池》那件作品里,我感受到的空间是“虚”的,想让它变“实”。如果只用“距离”来提示“虚的空间”,不太对。中国人讲“气场”,比如说“这有点邪”,“那有点阴”。这些感觉描述都跟空间的主人有关,所以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性格喜好)直接构成了他的外部环境,是这些东西形成了整个空间。所以我想可以直接压缩空气,把空气压缩成水,让水的状态去再现周围看不见的场。




破败是事物过去式的真实状态,是未来最好的溯源


曹:在麻绳编织的画布上画画,这个系列是比较早的。

李:这件作品算是确立了我在创作里的思维方式。我画画出身,在(绘画)里面碰到了许多麻烦。我不想用图像来讨论绘画,而选择在物质的层面探求绘画的本质。我迷恋的还是油画的味道,颜料和画布咬合在一起的质感。就此,我发现思路是往回走的,是向内的。从质感的构成来讨论绘画,那么“客观的描绘”和“主观的表达”都不再对我有约束。


  • 展览现场


曹:这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李:长期的思维方式和看世界的方法。所以我用麻绳织画布,这不是所谓“创新”,画布和油画颜料的物质关系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在意到。用这种方法来探讨绘画的可能,是需要长期持续努力的。


《油画􏰩􏰉》160×160 cm 手工布面油画 2016 (Li Gan51534)

  • 《油画》160×160 cm 手工布面油画 2016 (Li Gan51485)􏰪􏰻􏱁􏰟􏰵􏰠


曹:我在作品里看到了你真正的自信。当你越接近艺术的真相,就会把自己作为创造者的身份放得越低。

李:希望如此,这也是我围绕着“破败美学”在做创作的原因。这种美学观点和西方的“残酷美学”或“残缺美”不太一样。我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破败的,破败是事物过去式的真实状态,是未来最好的溯源,物质在破败中才能成为物质本身,就像艺术家只有从艺术家这一位置“破败”下来才能更接近艺术。破败的存在不仅说明了繁荣的必要,更是繁荣诞生的前提,是一种回归到事物质变时的状态。

曹:在使用中获得意义。

李:在意义中学会了使用。


特别鸣谢:麦勒画廊



李钢,1986 生于中国云南大理,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个展:“Li Gang”(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中国北京,2016);“盐途”(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瑞士卢森,2014);“侧棱”(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中国北京,2013);“之间”(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中国北京,2011); “缓缓而序”(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瑞士卢森,2011);群展:“非想非非想”(法国艺术8基金会,中国北京,2016);“发明仪式”(路易威登基金会美术馆,法国巴黎,2016);“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列支敦士登文化中心,列支敦士登,2016);“策展角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美国迈阿密,2015);“第六届莫斯科双年展”(俄罗斯莫斯科,2015);“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俄罗斯叶卡捷琳堡,2015);“施泰尔之秋艺术节 (Steirischer Herbst)”(格拉茨美术馆,奥地利格拉茨,2015);“皮毛PIMO当代艺术节”(中国上海,2015);“中国内部:巨人之内”(K11 Art Foundation Pop-up Space,中国香港;chi K11美术馆,中国上海,2015);“中国内部:巨人之内”(东京宫,法国巴黎,2014);“A Measure of Fantasy – Edition 5 Erstfeld”(Theaterladen,Schlachthaus Theater Bern,瑞士伯恩,2014);“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元典美术馆,中国北京;Kunstraum Villa Friede,德国波恩,2014);“构建桥梁——中国当代艺术”(沃尔夫斯堡,瑞士Ermatingen,2013);“首届CAFAM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2012)

[沙发:1楼] guest 2016-12-03 10:10:55
一点也不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