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王满个展:“洪荒”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45   最后更新:2016/12/01 17:24:05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12-01 17:24:05

来源:凤凰艺术 文:杨紫


展览“洪荒”是青年艺术家王满针对“情感”议题的一次创作展示。艺术家并没有外在地选择某个明确的立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加以评判或发表意见,转而切入图像与情感的相关性。他在作品中抹去了具体的身份和面孔,让匿名的身体、动物、植物既蕴含着生活中常见的微妙情感温度,又具备梦幻意味——在展览展示的一系列影像和装置作品里,拍摄对象的原有形式和状貌并未被彻底改造,王满却以近于记录的方式将它们进行意义的转述。通过转述,情感,即社会需求欲望维度上的态度和体验被放大,个体与他人关系的演化和纠缠遂显示出如“洪荒”一词般的宏大气魄。针对此次个展,“凤凰艺术”特别呈现了策展人、艺评人杨紫对其王满个展“洪荒”撰写的展评。



▲ 展览现场


虹 2016 装置 综合材料 6x3.8x2.5m


一条彩虹穿过两圈扼死犯人的绳索。黑暗中,灰尘飘落,像是雪,彩虹便在巨大的玻璃盒子里灵动起来。如此,一些带有明确所指的符号被贯穿,宛如造句,形成语义、词汇和情绪的链接。这些“句子”又接连到一处,一整篇“文章”就此告成,名为“洪荒”,作者王满。



风的轨迹 2016 单频影像 5’46


洪荒 2016 双频影像 7’57’’


“文章”能够成稿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丽安当代文化艺术中心纵深的空间为这场展览规定了一个明确的观看顺序。行走于展场的观众依次看到的录像、摄影和装置作品是《风的轨迹》《礼物》《七日永恒》《洪荒》和本文开头处提到的《虹》。这些作品是各个意象的“链接”,形成比喻。意象是喻体,本体则是情感与情绪的波动,有高度的主观性。最后,观众进入一间“酒店房间”,主观视角陡然切回客观再现,似乎在提示着,观众一路看来所感受到情绪起伏缘起于一段并不为世上大多人所接受和祝福的恋爱。



▲ 礼物 展览现场

礼物 2012.5.28 2016 摄影 (系列4-1)

礼物 2012.5.28 2016 摄影 (系列4-2)

礼物 2012.5.28 2016 摄影 (系列4-3)

礼物 2012.5.28 2016 摄影 (系列4-4)


七日永恒,2016,单频影像,7’12’’,iphone6 拍摄


于是,展览中许多以作品在痛苦和甜腻之间寻求平衡,并强调这种纠结的剧烈程度。录像《七日永恒》的素材源自于艺术家与情侣云南度假的片段,在涌动着思念和喜悦的音乐衬托下,与之后的《洪荒》中的痛感形成对比——《洪荒》分为相对两屏,一屏记录两只斗鱼在彼此撕咬,一屏记录塑料袋中的百合花被抽空空气,直至“窒息”的模样。摄影灯箱《礼物》则将刚生产后女性布满皱纹的腹部当作蛋糕坯体,以奶油裱花。这些生活中常被人忽略之物,在并置、体量和形式的转述之后,能量放大。展览题目“洪荒”似乎也在表述着这种企图——在转瞬即逝的微小中发掘烂漫,并以特意强调的修辞,不断为这种烂漫的视角正名,直到其蜕变得凶猛、宏大、悠久。

琼州罗曼史 展览现场


琼州罗曼史 2016 单频影像 3’12" iphone6拍摄


由于当代艺术语法既有的规定性,自叙式的表达在一个艺术系统的环境中被展示时,总会呈现为一种折衷的、策略式的状态。而王满对此的回应是,在这场展览中,他克制了自我形象在作品中的直接出现,而将自己的述说镶嵌在符合当代艺术语法的规定性之中,交出一篇制作精良、结构完整的作文,在侧面上尽力规避一连串此类问题:极端个人化的体验(极端到只能由自己出演)是否能在个人以外的个体(观众)身上产生效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某个个体身上即存在普遍性,那么,在一个展示的机制下,“极端个人化”又如何有效成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展示的意义又在于何处?由此看来,在以自己的形象和“表演”作为创作素材的一代青年艺术家纷纷转向新的可能性的当下,王满的“洪荒”想必也是深思熟虑的转型结果。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图片来源:丽安文化


名称:洪荒

艺术家:王满

总策划:王凯丽

展期:2016.11.05 - 2017.01.20

地址:上海丽安当代艺术空间,上海市军工路1436号23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