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振华:时间·无间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131   最后更新:2016/11/30 08:55:30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11-30 08:55:30

来源:798艺术 文:李旭辉


独立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自电影产生之际已出现在艺术工作当中,在19 世纪初,欧洲的艺术理论界已经预测了独立性、实验性动画的未来。意大利兄弟Arnaldo Corradini 和BrunoCorradini 制作了一个键盘对应发光彩灯泡的色彩钢琴,这件作品代表了他们对色彩混合的浓厚兴趣- 那种色彩与形状所形成的天然交响曲。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未来派艺术家都在将象征动态用在静态的画面中进行实验,而法国画家Leopold Survage 被认为是最早理论化并且在1912 年设计了此类动画的艺术家。当然在中国我们对动画最为熟知的就是皮影戏,最早对皮影的记载是汉代,明末清初(17 世纪中叶)是皮影戏发展的巅峰时期,相比较下西方对于独立动画理论和建设在一百年前已经开始,而中国随着民俗的没落,为动画艺术的做注脚工作也全部落到国外的文化范围内,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在前两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中艺术家所展现的文化创造力是有看点的,但我们也好奇在新一届的独立动画双年展中策展人李振华将带来怎样的一次体验?



艺术汇:你在“认识新媒体”这篇文章中提到,新的媒介不仅会拓展人感知的边界,同时也会将传统中某些腐败和堕落的东西复活,那么这里的“腐败和堕落”特指的是什么?

李振华:在这个方面我认为就是任何事情都如硬币的两面,有好的或者不好的,你能接受的和不能接受的,这是非常正常的。那么新媒体同样也有这样的困境,一方面它链接着传统这个语境,在它的知识系统里面发生着作用;另一方面新媒体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如何建构自身的体系,甚至有时我们认为它是技术吗?还是艺术吗?所有这些追问是我所感兴趣的。如何理解新媒体就是要认识到它在各个层面的这种情况,也许这个层面我们并不能真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


艺术汇:从第一届的“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到第二届的“影舞之眼·视域之外”,再到这届的“时间·无间”,独立动画双年展一方面着重动画艺术本身的发展和创作,另一方面也关注动画艺术与社会、现实的交流和互动,那么你是怎样看待上两届动画双年展的组织方式和效果的?

李振华 :我对上两届动画双年展情况的理解仅仅是从策展人的角度,而不是从现场体验的角度来看。今年我大的工作方向是关于身体体验的,这届展览更偏重媒体艺术的发展,把动画录像和一些交互性的媒介放在一起。对身体的体验来说首先是对空间的体验,所以这届的情况可能跟前两届呈现作品的情况以及艺术家和策展切入到的关于电影、动画、教育这些领域会有所不同。


艺术汇:此次动画节你带来了“时间·无间”这个题目,能否介绍一下其中会涉及到的展览单元和作品?

李振华:这次我们谈到的“时间·无间”,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另外我希望每次我的展览都能提供一个新的观展体验,这种观展体验最直接地作用在“关于思考”这个项目上面,我们如何把每个个体所做的创作连成一个整体呢?我们如何在这里面创造一种有关的形式呢?


“无间”是与“时间”在一起的,“时间·无间”在中文里是关于我们怎样理解时间以及处于空间的间隙状态,但在英文里time based 是十年来被用得最多的关于如何理解媒介艺术作用于时间的这样一个维度,然后“无间”non-place 讲的是人类文明的空间创造,这种空间创造不隶属于过去的对空间的理解,但今天空间发生了变化,我们要理解的新空间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这五年来最大的转型就是机场和商场。


例如在机场内呈现的酒店、购物中心,机场已不再是以前的中转站,那么当我们说non-place 也就是在之前没有被定义的这么一种中转站,它的特征在今天被定义为一种生活化的综合中心。所以我觉得在“无间”这个概念里更多的是希望在探索关于空间转型和我们体制搭建的问题,那么在这方面我也专门邀请孙其东先生撰写一篇关于美术馆空间的文字。近十年来也是中国民营美术馆兴起的时代,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样的空间呢,所以“无间”是指向了这个。


但是“无间”在这届独立动画双年展指向又不太一样,它所指向的是模糊的边界和作品融合的具体空间,很难说作品和作品之间是什么,它的边界不清晰,所以我希望今天能提供这么一个融合的状态来总体地看双年展上展示一个大的整体,但是在整体的畅游里面,你还是会发现每个个体闪光的东西。这就是我想强调关于无间关于和谐、融合以及模糊边界的特征。


周啸虎《现在已经远去》(局部) 木质提线木偶、荧光涂料、数控机电滑轨装置、紫光灯管 2016年


艺术汇 :其实在现实生存中动画已经占据着人们生活很大的份额,例如网站动画,app 以及动态导览,地图,游戏,甚至以后出现的虚拟现实显示中都涵盖了大量的动画元素,但从实验影像来看艺术家都有更为专业和巧妙的观念与准备,但技术上和应用范围仍处于下风,这部分的补足需要取决哪些因素?

李振华:动画和实验影像本来就不太一样,每个种类都有它单独的历史和线索。动画排除实验动画,单纯说动画片,它有更广普的受众,那么实验影像其实在最初就没有这个广普的受众。实验艺术领域或者电影人去探索的这个方向,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艺术家的创作和好莱坞的创作本身也是不一样的,在量级和具体的资金投入也有巨大的差异。


但是我在考虑,任何实验艺术为什么没有能够构成商业的下一个途径,尤其在中国它不构成,但是在好莱坞等其他地方可以。例如一些实验的元素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像蝙蝠侠、星际穿越等,而在今天的中国就拍出不来,比如说三体的现实就摆在那。畅想是需要资本来支持的,一个好的实验艺术家假如他有足够的资本,我相信他能做出好的作品来,但反过来说,一个好的艺术家也必须相信团队的精神,他不是一个独立创作的独行侠,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如何融入到一个团队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创造力,但是又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所以就这个问题还是关乎创造力本身,一个好的创造力有时不需要金钱和技术来支撑,假如有这些能够将创造力放大,做得更能让人意识到它的存在,那么我在想到底哪个更重要呢?维系脑中的艺术性和最终完成的艺术品到底有多大?


曹斐《第二人生》视频截屏


艺术汇:对于今天的独立动画艺术,国内艺术有那些文化上的优势是他者不具备的?

李振华:中国没有什么是别人不具备的,而是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产生的东西。或者说我们假设艺术的形式是一个以每个个体为轴心的,那么任何个体的创作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我觉得没有所谓中国的这么一个区域。当然如果我们谈到中国的创意产业和动画产业方面,其实形式上是追欧美和日本的。可是这种追逐的结果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是值得思考的。另外,很多艺术家的独立动画创作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曹斐的《第二人生》与邱黯雄的《新山海经》,还有缪晓春、周啸虎、胡建明和这些前辈的一些工作都有对历史的回望,对新的社群关系和文化态势,以及自身位置的理解。


艺术汇:你怎样看待网络与独立动画之间的关系,以及独立影像与独立动画之间的关系?

李振华:独立动画首先谈到它的独立性,它一直会随着现在在实践中的某些技术情况来发展,而这个技术情况也包括它所应对的技术情况以及它所创作的社会的基本情况。独立动画和独立影像一直是在现行的体制环境里或者说某种所处的环境里面关于独立精神的探索。那么我们要理解独立精神更多时候不被认可,那这种不被认可的情况我能不能被接受呢?我觉得反过来又是给予独立创作者提出一个非常硬性的指标,就是作为一个独立工作者,你能忍受独立多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