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陈劭雄的最后一年:以没有停止的创作和展览告别世界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1   浏览数:1385   最后更新:2016/11/28 09:08:21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6-11-27 16:19:00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广东艺术家陈劭雄于11月26日逝世。作为中国南方重要当代艺术小组“大尾象工作组”成员之一的陈劭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到广州地下实验艺术界,一直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圈。他深刻影响了珠三角一带其后的当代艺术家围绕城市空间、国际政治话题、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等主题进行的艺术实践。今年6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了他的个展“万事俱备”。广东时代美术馆也在今年推出了展览“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回顾“大尾象工作组”的主要作品文献与展览活动。今年10月29日陈劭雄个人大型回顾展与2016新作展在北京798博而励画廊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同时举办。


我所有的创作,不管从语言到观念,从态度到媒介的运用都是从1990年代的创作中所埋下的种子里生长出来的。

——陈劭雄


广东艺术家、当代艺术小组“大尾象工作组”成员陈劭雄于11月26日逝世,享年54岁。陈劭雄1962年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1984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陈劭雄就进入广州地下实验艺术界,1990年和林一林、梁矩辉在广州组建“大尾象工作组”,作品曾入选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广州三年展和2002年上海双年展,并于2000、2006年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提名奖。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珠三角一带其后的当代艺术家围绕城市空间、国际政治话题、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等主题进行的艺术实践。


《墨水媒体》(2013),陈劭雄历时两年在社交媒体上收集各类国际新闻事件图片,并以水墨绘画语言对其加以重现


从“大尾象工作组”到“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


陈劭雄曾在1980年代加入广东当代艺术团体“南方艺术家沙龙”,在1990年代,他与林一林、梁钜辉、徐坦等人组成的“大尾象工作组”成为广东当代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个团体强调艺术家的个人特性,他们以广州的街道、酒吧、大楼地下室等为艺术创作的发生场地,以个人化的方式介入到急剧变化的社会公共空间之中。2000年以后,“大尾象工作组”少有作为团体参展,陈劭雄也开始作为艺术家个人受邀参加2002年光州双年展、2010年爱知三年展等众多国际展览。2007年,陈劭雄与日本艺术家小泽刚和韩国艺术家金泓锡成立艺术团体“西京人”,他也是中国艺术家合作“没有空间的计划”项目成员。


“大尾象”成员在梁钜辉工作室合影,(左起)陈劭雄、林一林、徐坦、梁钜辉(图片由梁钜辉纪念室及余国庆惠允)


在今年6月12日,广东时代美术馆推出的展览“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首次对大尾象工作组的主要作品、展览活动与文献进行回顾。这次展览是策展人侯瀚如发起的“三角洲行动”项目的第一场展览。在侯瀚如看来,即使在今天,大尾象的创作和思考仍然具有巨大的活力和能量。


“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展览现场中陈劭雄作品(图片由广东时代美术馆提供)


陈劭雄自“大尾象”时期开始创作的《街景》系列,取材于当时南方的城市景观。陈劭雄的《街景II》以《街景I》中14幅在街头拍摄的照片为基础,在同样的地点重新拍摄。如同展览中过半的展品一样,《街景II》甚至不为艺术圈所熟知。陈劭雄曾表示:“我现在所有的创作,不管从语言到观念,从态度到媒介的运用都是从1990年代的创作中所埋下的种子里生长出来的。”陈劭雄将在城市各地拍摄的景观并重新拼贴,把自己转变成熟悉的城市中“永远的旅客”。

将世界各城市的景观重新拼贴的《街景》



陈劭雄自“大尾象”时期开始的《街景》系列(2005)


陈劭雄的艺术成就和对“大尾象”的贡献一方面在于他的个性和作品赋予的意义。 陈劭雄在艺术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件装置作品是《秋千》(1994)。影像装置作品《秋千》中有一杆可能被秋千触发扳机的枪,而整架秋千是由两台播放着海景的播放器保持平衡的;1994年的另一件装置作品《改变电视频道便改变新娘的决定》,是一个穿着婚纱的机器人,头顶着一台正在播放节目的电视机,这件作品明显受到了杜尚的作品《大玻璃》及杜尚的视觉与语言双关语的影响。

陈劭雄《改变电视频道便改变新娘决定》 装置 ,1994年


陈劭雄1995-1999年之间的系列作品《视力矫正器》,是一件以一架很长的双筒望远镜组成的影像装置作品,它邀请观众通过感知设备去体验对现实完美复制的不可能性,并且作品涉及了这一不可能性背后的矛盾制约和渴望完美的满足感。

陈劭雄《视力矫正3》,1996年


“万事俱备”回顾展:

地缘政治矛盾的幽默调停者


今年6月10日,“陈劭雄:万事俱备”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这次展览由侯瀚如策展,是艺术家陈劭雄至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回顾展。侯瀚如认为,陈劭雄以个人的方式见证了亚洲当代城市文化的形成,他在形成亚洲当代艺术的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此前陈劭雄在国内举办的个展主要是在画廊等机构主办,侯瀚如在《艺术新闻/中文版》的采访中表示,现在正是为陈劭雄举办一场大型回顾展的时机。“万事俱备”可谓艺术家在美术馆举办的首场完整呈现其近30年艺术创作的个展。


《墨水日记》(2016),单频动画影像(剪辑)


在上海举办的陈劭雄回顾展中,大部分作品是艺术家移居北京后的创作。展览在PSA第7层巨大的空间中,以《街景》《花样反恐》《墨水日记》《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欢迎到西京:西京奥运》《墨水媒体》《集体记忆-佛山》《集体记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景物》等9件大型装置和影像作品呈现了陈劭雄的创作经历。其中《集体记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景物》是艺术家2016年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为这次展览创作的新作品。



“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现场


从1990年代至今,陈劭雄的作品中对城市的关注和他的幽默感一而贯之,大尾象时期之后陈劭雄的创作一方面很受城市发展速度和变化的冲击,同时也通过不同创作媒体来接触这个问题,从摄影、录像到装置艺术,其装置往往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和不稳定的两种视象的重合。

陈劭雄《花样反恐》(2002-2003),动态截图


陈劭雄的作品《花样反恐》成为其艺术观念的转折点。这种转折从“便携式”的风景或者说关于城市景象的特殊观察和提问,转到一个比较具体、很真实的社会现实。侯瀚如对此评价称:“这个转折也是陈劭雄这一代艺术家从关心中国的问题,到关心全世界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到,中国的现实已经没有办法与世界的现实分开。“大尾象”的其他成员都有这种共同的感知。这几位艺术家,或者说这一代艺术家用这样的方式去看中国的现实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陈劭雄,《集体记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


在“陈劭雄:万事俱备”中,推出两件引人注目的新作《集体记忆——上海》和《景物》。他发明了很有意思的方式,让公众用指印来参与画出城市的图像,通过切身的接触,把城市记忆重新留存,以公众参与唤起城市记忆。

《景物》四频影像装置画面,2016年

陈劭雄《集体记忆—故宫》, 2016年


今年10月29日陈劭雄个人大型回顾展与2016新作展在北京798博而励画廊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同时举办。这是博而励画廊继2007年的“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和2009年“信则有”之后,推出陈劭雄的第三次个展。此次陈劭雄个展展出的作品,跨越艺术家近20年创作生涯。


陈劭雄《景物》,2016年


陈邵雄去世前创作的《景物》是一个四屏幕的投影。侯瀚如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时,曾如此评价:“这件作品首先是在他的水墨系列在空间上的扩展,作品由4个屏幕围成圆形的空间,观众置身于很大的空间之中,面对荒凉的铁幕,背后是树林的一部分,一面是城市的夜景,一面是荒凉的平原。作品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却反映了他现在的生存状态,他在现在不能动弹的情况下所看到的静态的、变化微妙的景观,可能也反映了他的内心。作品也显示,陈劭雄的水墨动画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比过去的其他作品显得更有隐喻和诗意。”

[沙发:1楼] guest 2016-11-28 09:08:21
来源:artnet


这些展览和作品,是陈劭雄留给艺术界最好的礼物


艺术家陈劭雄


11月26日,一条令人悲伤的消息蔓延的艺术圈,当代艺术家陈劭雄因病逝世,年仅54岁。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陈劭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进入广州实验艺术界,上世纪90年代和林一林、梁钜辉和徐坦组成了中国南方最重要的艺术小组“大尾象”。


“大尾象”工作组1994年合影,从左到右是徐坦、陈劭雄、林一林、梁钜辉。图片:张海儿

 

“大尾象”以保持个人独特性的集体行动方式,介入停车场、建筑工地、办公室、街道等非正式城市空间实现艺术创作和行为表演,留下一系列有名的创作,成为珠江三角洲空前快速的城市化扩张下的生动见证,启发影响了当时整个南方的当代艺术生态。近30年来,陈劭雄的艺术创作始终不断重新定义着观看与感知的方式,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折射时代对个体的投射。在他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幽默感的重要性。


陈劭雄参与2013年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大展“当代中国水墨的过去与现在”

 

对于海外的观众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2013年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大展“当代中国水墨的过去与现在”。陈劭雄最近的一次海外大型个展是在西雅图美术馆的“水墨.历史.媒介”,在此之前,亦以个展和群展方式参与过不少海外大型艺术机构的展览,包括他曾经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斯宾塞美术馆(Spencer Museum of Art)举办过两次个展。2014年他也曾参展在美国犹太人博物馆(The Jewish Museum)举办的“视野与声音:全球录像与影像展”(Sights and Sounds: Global Film and Video)。


陈劭雄,《墨水媒体》。图片:致谢艺术家


2016年恰恰是陈劭雄的大展比较集中的一年。今年6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陈劭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人展览“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涵盖了这位艺术家过去三十年的主要作品,涉及影像、装置、绘画等多种艺术媒介。而直至陈劭雄逝世,他在博而励画廊和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仍在进行中两个画廊一墙之隔,串联起了艺术家陈劭雄的过往艺术历程及其最新力作。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了这位艺术家的新作《集体记忆》。这个近十张的新作品延续了此前的公共项目形式,邀请普通公众用中国印泥点按出世界各地著名美术馆建筑景观,整个过程将图像摄影、软件处理与绘画等各种语言方式结合。这是陈劭雄近年来所专注的公众参与的艺术实验,策展人侯瀚如评价,这也“代表了形象文化和知识生产的民主化。”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的作品作品以水墨和影像为媒介,透露出怀旧的情绪,从早期对城市极具扩张后日益增长的消费主义的质疑到重回出发点对绘画和个体经验的反思,陈劭雄进行了对自己内心生存和生命状态的思考。影像中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风景。陈劭雄始终关注“参与者”以及不同身份的人的介入,他并不想塑造一个纯美的、简单的风景,使之成为一个“画面”,他更想在里面注入“时间”的概念,使其成为每个人共同拥有的“记忆”,侯瀚如认为,这些转瞬即逝的景象,更让人感受到存在的虚无与生命的短暂,并将其称为是“崇高史诗性的作品”。


2016年密集而分量极为重要的几个个展,既展出了陈劭雄2016年新晋创作的作品,更是对其30年的艺术生涯进行了彻底的梳理。而这些展览与作品,为这位创作力旺盛、丰富和多样的艺术家做了最好的注解。


追思一位艺术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再仔细回味他留下的艺术作品。


陈劭雄,《墨水系列》。图片:致谢艺术家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劭雄,《耗电七十二个半小时》,1992。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画廊

陈劭雄,《改变电视频道便改变新娘的决定》,1994。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画廊



陈劭雄,《视力矫正器3》,1996。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画廊



陈劭雄“街景”系列 ,1999。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画廊

陈劭雄,《集体记忆-大英博物馆》,布面中国印泥,2016。图片:致谢艺术家

陈劭雄,《集体记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布面中国印泥,2016。图片:致谢艺术家

陈劭雄,《信则有》,2009-2015。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画廊

艺术家陈劭雄


11月27日,录像局官方微信发布消息,为了缅怀陈劭雄,兹定于11月28日下午3点至5点,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追思会(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4号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