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晓阳:“作为公民的艺术家”可以做些什么?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589   最后更新:2016/11/25 21:36:46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6-11-25 21:36:46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欧宝静


导言:2010年,陈晓阳在广州海珠区沥滘村的废弃祠堂组积策划公益性实验艺术展“沥滘站”,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在看到沥滘村项目成果和社会反响后,决定将这种研究创作方法放到本科教学系统里。大概在2012年,陈晓阳以课程名义开启“南亭研究”项目,每年在南亭村中祠堂中,用在地艺术创作与当地居民分享社区考察实验的体会与发现……

  这些项目,开展的时间节点其实始于陈晓阳在2008年到中山大学进行人类学博士课程学习和研究,因此无论是沥滘村项目还是南亭项目,她选择的理论支持都是发展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而这些理论的落脚点则是——在社会现场的发展讨论中,“作为公民的艺术家”可以做些什么?

  2016年11月11-21日,为期十天的“深井在地实验艺术展——视而未见:番鬼 士绅 后花园”在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展出。从展览的呈现上看,此次“深井在地实验艺术展”延续了以往“南亭研究”中的田野观察、多维叙事与视觉想象的方式,可以看作是对“南亭研究”多年形成的社区调研创作方法的测试。作为项目发起人,陈晓阳说,“这些作品并不希望带给观众固定的答案和解决方案,而是期待寻找社区活力密码的问题可以借艺术之力传播,为深井的未来带来激活的可能。”


“深井在地实验艺术展——视而未见:番鬼 士绅 后花园”开幕现场

“深井在地实验艺术展——视而未见:番鬼 士绅 后花园”展览现场

“南亭研究”、“深井在地实验艺术展”项目发起人陈晓阳

雅昌艺术网:从展览的呈现上看,此次“深井在地实验艺术展”似乎延续了以往“南亭研究”中的田野观察、多维叙事与视觉想象的方式。那么在研究及思考上与以往有着怎样的延伸?

陈晓阳南亭研究项目的出发点,是希望年轻的未来艺术家可以暂时放下俯视众生的想象,学会把心放低去生活中学习,一旦放下姿态就会知道我们被常识麻痹的刻板日常其实无比荒诞而惊险。因为南亭显然不只是个乡村,作为被卷入急速大学城运动的七百年历史村落,它混杂了我们社会现实的所有缩影,是高速发展洪流带来的直接景观,每年最新的社会新闻和变革都毫无意外地会在南亭演绎出当地的版本,并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个课程的学生很多也居住在村里,与村落在各个层面都发生着联系,作为一个恰好位于华南地区最专业美术学院隔壁的保留村落,对于南亭来说,阵痛之后还提供了一些新的生产生活资源,所以艺术与村落的关系其实是纠缠含混的,有时互相滋养,有时井水不犯河水,有时甚至互相伤害,而不是我们想象的简单温情、田园牧歌般的故园往事。

  这次关于深井的展览可以看作是对“南亭研究”多年形成的社区调研创作方法的测试,之所以要置换到深井社区,主要是因为在地实验是雕塑系五年级的必修课,经过四年的南亭调研,南亭社区里比较容易发现和表达的话题和素材被使用的差不多了,对于艺术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如果继续推进调研深度和难度有点不合实际,难度过大也会带来学习和理解上的偏差,所以考虑换一个新的地点展开教学,看看这套方法在其他社区是否有效。



“深井在地实验艺术展”调研资料

雅昌艺术网:此次为何将目标定位到广州的深井古村?深井古村与其它被锁定为实验对象的村落有哪些共性与特性?

陈晓阳目标定在深井,一是因为辛亥馆的邀请,另外还因为深井到大学城很近,比较适合长期跟进调研,学生们在路程时间和费用成本上比较容易控制。

  此外就是我个人的研究旨趣问题,深井、南亭都在珠江沥滘后道的沿岸,而我做南亭研究前还以志愿者组织形式参与发起的蓝田计划,曾经在这个水系上游的沥滘村做过类似的研究和实践,从研究者视角,我希望可以长期在同一个水系沿岸持续观察在这几个地点的相似和差异。目前来看,这三个村落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远近,以及越来越开阔江面的上下游关系,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发展境遇和文化变迁模式。

  我们希望为当地带来开放的公共话题,为社区生活增加文化上的讨论入口,当地人看到自己以为很平常的生活因为我们的作品进入了官方博物馆,也许会对自己的传统和现实更自信。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主题为“视而未见:番鬼士绅后花园”,“番鬼”、“士绅”、“后花园”这些关键词背后分别有着怎样深意?

陈晓阳这几个关键词是是我们这次短暂调研最直接冲击我们注意力的社区历史与现实,而且也是不可能绕过的主要特征。深井北部的竹岗埋葬着鸦片战争前广州作为一口通关时期的外国人,当时清政府征用了这块土地提供给漂洋过海和中国做贸易不幸去世的外国商人和官员,当时外国人在中国没有特权甚至被歧视,不能葬在黄埔港那边,只能葬在港口外对岸的小岛上,当地人称这些外国人公墓为“番鬼坟”;而深井村因为悠久的耕读士绅传统,当地的“进士一巷”、“进士二巷”、“进士三巷”,明白记录着过去这里儒家文化根深叶茂,而民国三才女之一的凌叔华,以及她的父亲凌福彭是康有为同科进士,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更为凌氏族人反复提起;后花园是政府给长洲岛的定位,作为大学城的后花园,政府保护的古村落,不可以发展商业性地产项目。这些层叠的历史与现实,造就了今天的深井村虽然安逸平和但静水流深的意蕴。



“深井在地实验艺术展”调研资料

雅昌艺术网:项目开展过程中,策展团队及参展人员如何分工配合?开展过程是否遇到困难?

陈晓阳这次的策展团队增加了研究生李中阳作为助教和该项目的研究助理李佩璇,我当然负责整个调研教学展览全过程和前言的写作,李中阳辅助课程调研创作指导以及海报创作,李佩璇负责展览后台的文字编辑和微信号推送,学生们只要集中精力做好调研和创作就可以。感谢辛亥馆欧阳旦霓馆长和陈列部同仁为了这个展览专门安装重点照明系统,否则这个展览不可能有比较专业的展场效果。

  开展过程不容易,但基本算比较顺利,因为从调研过程开始,我们从辛亥馆的线索联系了长洲街道办和深井村委会,他们介绍了比较熟悉村中风俗文化的老人家给我们认识,但这个村比南亭大很多,户籍人口八千多,并且城市化进程已经比较久,大多数人不在村中工作,村中虽然非常干净有序,但想找到闲人聊天并不容易。

雅昌艺术网:什么契机此次定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展出?

陈晓阳来辛亥馆做这个展览,是因为去年年底在广美大学城美术馆我们做“从东宁里到外环西”在地实验艺术展时,长洲岛辛亥革命纪念馆的两位馆长表示对我们的社区研究创作很感兴趣,她们想做一些博物馆与社区的交流对话活动,之后他们团队于今年4月南亭研究参加“场域的毛细管——珠三角艺术单位展”时专程来观摩,商定今年秋天的在地实验课程挪到深井。

雅昌艺术网:在您看来,这个展示场所与作品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关系?

陈晓阳这个展览与辛亥馆场所的关系,主要聚焦在辛亥馆本身希望吸引本地社区的公共教育需求,作为第一次合作,我们还是延续了城中村社区的研究方法,从而吸引居民来到展场中,观看自己熟悉的生活被艺术所表达。比如王聪、何锦旗、王树钺做的声音地图的作品“00:00的深井”,里面有社区中不同地点的午夜的不同声音,非常有深井地方特色;崔明达、李旭开邀请村民一起用描绘自己日常在社区中活动轨迹,村民们的表达和绘图媒介东非常有生活特色。这些作品可以为当地居民来到博物馆时产生亲切感,不会觉得公共博物馆里的都是宏大话语和国家叙事,而是和普通人也有点关系,以后也许会更主动地关注这个文化机构的各种活动。当然如果以后继续和辛亥馆合作,也许我们也不一定只做社区,还可以针对辛亥馆的功能定位和藏品做与辛亥革命历史的对话,针对历史中已消逝的社群展开想象和表达。


王聪、何锦旗、王術钺 《00:00后的深井》 声音装置、4π全景录音、独立解码与播放系统、地图、触点开关控制系统

崔明达 李旭开 《井·天(2)》 居民和参与者手绘地图  声音装置

古师承 《深井矿泉水》 水

雅昌艺术网:展览进行期间,还进行了一次关于“媒介实验与社区关系”的对话。在您看来,媒介实验与社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陈晓阳这个对话是因为我们项目是跨学科课程,来对话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很多也是跨学科背景,有些是码农,有些是工程师、设计师,所以我和中大的熊迅老师想让不同学科碰撞下,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创造对话机会。因为身边的社区过于日常,很容易熟视无睹,就像我们的展览名“视而未见”,所以其实对创作者选择表达媒介的形式和语言都有更高的要求,要在平常中看到反常,以及背后的逻辑,需要很多专业的知识来支持。

雅昌艺术网:对您朋友圈中提过的一句话颇有触动“我们在村落做研究,但不研究村落”。另一方面,艺术驻地项目并非今天才出现,但在当下,这种方式却被越来越多艺术家选择。反过来说,乡村主义或乡镇精神对艺术又产生怎样的作用?

陈晓阳我不懂什么是乡村主义,也不明白什么叫乡镇精神,但是我的学术训练让我知道要理解中国绕不开乡土社会,作为几千年以农业方式生存的国家,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所有文化都和乡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艺术圈比较爱提起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当然至今还没有其他人类学家在揭示中国的文化性上超过这本著作,但是其实费孝通先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和概念,叫做“文化自觉”。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当代艺术发展至今,中国艺术家可以借鉴的外来艺术形式也学习的差不多了,关注自己的文化根源应该也是一种本能转向。费先生还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文化自觉”历程,所以我们开始走进乡村做研究,可能正是在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的进程中,从乡村寻找一些我们在现代城市中遗忘缺失的常识和记忆。


詹丹馥 陈文仪 黄洪烈 林坤煌 《刷拉拉小魔仙》 摄影、贴纸

詹丹馥 陈文仪 黄洪烈 林坤煌 《深井声(1)》 声音综合装置

雅昌艺术网:您了解到还有哪些田野观察方式?

陈晓阳田野调查有很多方式,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会采用的研究方法,除了人类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等都各有各的田野方法,艺术家如果想学习还有很多可学习的,尤其是田野伦理,包括保护被调查者的权益是最需要学习的,如何在作品中让被调查者发出声音也需要顾及,不能像一个殖民者一样跑到一个地方,拿相机对当地人一顿扫射,或者发一堆问卷访谈,回来就直接拿去展示,这些早期人类学家最被诟病的痛脚,就不要再捡去用了,后现代人类学早已开始反思如何用田野知识去做帮助当地人共同发展,艺术家也要更新知识。而且既然提到田野调查,就踏踏实实和当地人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看看别人到底怎么过日子,别人的文化观念是怎样的,等别人把你当自己人了,再去谈当地的事,不要去一个地方走马观花呆上十天半月就说自己去田野了。

雅昌艺术网:当代艺术发展两种趋向越来越明显,一是在资本与权力双重诱惑下,艺术家的华丽转身成功个案对美院学生造成不断放大的示范效应,二是面向社会底层,对当下中国问题以艺术介入到本土意识中去。您认为在这样的语境下开设这样的项目意义在哪里?

陈晓阳在中国现场看,大部分艺术家和当代艺术还没有和社会发生根本联系,并不具备影响社会思潮的能力,所谓艺术的影响力大多还是停留在艺术圈和艺术市场内部。如果你说的第二种趋势能够成为常态而不是为了轰动效应,那么艺术对中国问题的贡献还是可以期待的,并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已看到先例。因为在第一种趋势的影响下,学生们现在做艺术似乎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赶快做好作品拿去展销,和各种画廊、展会、策展人、评论家搞好关系都显得比思考艺术的本源和未来更急迫,艺术形式花样不断翻新,更多新媒体的加入,但是在很多炫目作品的背后其实看不到锋利的感性光芒,也没有那种能穿透内心的力量。因此,一些需要静下心在现实和艺术表达上都需要深耕的项目,更显得必要,它的必要性就在于它是无用的,既不能马上拿去卖,又不能立刻让你出名,就是需要你在被社会裹挟的飞速发展中短暂停下来,思考一下别人的命运,并从别人的境遇中反思,照看自己的根系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陈德辉 周启涵 秦家玉 《影楼x.1&影楼x (1)》 积木、光影装置

谭新征 金川会 《余温》 拓印装置

雅昌艺术网:从一门课程发展到对一种艺术形式的实践与探索,背后理论支撑必不可少,而实施的计划也尤其重要,接下来该项目将有怎样的延续呢?

陈晓阳这个展览结束后,接下来我会做相关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性写作,如果各界反响还不错的话,明年可能还会在临近社区继续展开相关活动,不断建构出一个对相关问题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注意力平台。

雅昌艺术网:谢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