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双“理论剧院” | 透过这面镜子,我能看见“我”吗?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450   最后更新:2016/11/25 21:04:09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16-11-25 21:04:09

来源:烟囱ㆍPSA


或许你已不记得儿时第一次透过镜子观看自己的体验,但当你长大成人后,照镜子时,是否偶尔觉得镜中的形象有些陌生?随着端凝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再发现镜中那个人的表情与动作与你同步之后,你才能将“他”与自己连接起来。

▲《哈姆雷特(2009)》剧照,导演Gregory Doran,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彼此确认的过程正是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人类如何获取“我”这样一个生物性、社会性、文化性概念的过程,也正是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拉康相信婴儿时期,人类是没有自我的概念,直到第一次照镜子后才发现了自我。通过不断地成长,习得了语言、文化,再度建立了自己、他人及外部世界的关系。


▲《哈姆雷特(2009)》剧照,导演Gregory Doran,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类对自我的寻找与探索是一场源源不绝的旅程,从古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刻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再到哈姆雷特不断地追问“我是谁”以及“我应该怎么做”。与此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我之所以为我”,是由于存在着“我”以外的他者,别人对我们所投射的身份欲望与期待。哈姆雷特身为王子,“王”作为他的身份属性与欲望对象,他不断地模仿,并满足他者眼中的欲望。所以他徘徊于做与不做之间,并非因为不愿意作为,更是因为他不能。就如同每当我们照镜子时,产生的迷失感与无法动弹的“慑”感,我们无法述说镜子是否束缚住了我们。


▲《哈姆雷特(2009)》剧照,导演Gregory Doran,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在科技蓬勃的发达资本世界中,“镜子”的概念已被延伸或转化为“屏幕”,电影银幕、电脑显示屏幕、手机屏等。正如斯蒂格勒所言“一切都可被当作屏幕来用(Everything act as a Screen)”。我们正毫无退路地被夹在各种屏幕之间,只剩下部分未被开发的空间供我们“写屏”。


我们开始追问如何建立屏幕内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将自我的欲望力量付诸于身体,如何寻找并确立自我,而这一切都让上海双年展“理论剧院”项目之《哈姆雷特镜子| 是或不是》告诉你吧!


11月26日,上海双年展项目“理论剧院”

《哈姆雷特镜子| 是或不是》

透过它看到成千上万个“我”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理论剧院”项目

哈姆雷特镜子 | 是或不是

何发 傲霜 环屏戏剧表演 FakingAosome Ring Screen Performance

时间:2016年11月26日(周六) 15:00-15:30

地点:PSA 二楼4号展厅

*活动免费,入场需凭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门票。


《哈姆雷特镜子 | 是或不是》是一件超越界定的作品,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戏剧作品或单纯的影像作品。它是一种结构,一种语言方式,更是一种表演的交互机器。


这次的表演中的台词是将经典剧本重新解构后所得到的,而创造的所有权则全部交给机器,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人工智能的镜像翻译中,文本将变得完全的错乱与诗意了。是或不是,我或非我,此端或彼端……


创 作 团 队


FakingAosome

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创造一套全新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对剧场、互联网等媒介的探索,从而发展出一系列对突破传统学科概念的实验性项目,特别是通过具体行为来改变和影响人们对既定事物的认知。两位创始人——何发与傲霜,两位所谓的艺术工作者,是由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何发和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傲霜组成的团队。现何发就读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CCA)攻读硕士学位;傲霜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学位。两人与朋友们共同经营着两个空间:线下的“P4剧场”和线上的“GIF剧场”。


理论剧院


理论剧院/Theory Opera 第11届上海双年展项目

概念发起:Raqs媒体小组

项目总监:刘畑

场景建构:姚梦溪


让我们转变行走、逗留、休息、谈话和观看的感受与听觉节奏。

让我们探索“思想的感觉”。

让我们在展览中引入一种加速的歌剧式转向。

请让我们谈论位于作品交集处的那些鲜活的情境。

在整个双年展期间,我们都将与它们邂逅。

请让我们去探讨——理论剧院

——来自上双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策展人笔记》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项目“理论剧院”(Theory Opera,简称TO)将在上双展期内以歌唱的形式不断地激活展览“理论剧院”就像一个想法的实验室与运动场,我们在这个不断运转的场域中以感官进行探索科学、音乐、仪式、行为以及全新的观看方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