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图像,超光速:银川双年展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369   最后更新:2016/11/25 20:30:42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11-25 20:30:42

来源:艺术界LEAP 宋轶


蒂姆·西尔韦,《无题(物)》,2016年,4幅照片,喷墨印刷,雕塑,雪松填料,32×187×50厘米


图像,超光速: 银川双年展
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时间:2016.09.09 - 12.18


在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常设展厅,展出了资助美术馆的董事长所收藏的地图。这些地图几乎都是来自欧洲,从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殖民时代,描绘各个时期欧洲人对于本土和远东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地图,不是枯燥的计算方位的图纸,而是把测绘和绘画结合起来的文献式创作:其中有大量三维的描绘,神话、宗教、风俗、科学观测、风土人情、贸易活动,都是构成地图的元素。

巴塞尔·阿巴斯和鲁安· 阿布-拉默,《只有心爱的人才会保守我们的秘密》(截屏),2016年,重低音双声道单频视频,10分09秒


地图展的策展人非常明确地在介绍中写道:“地图被看作是绘画的另一种展示方式。”如果说,地图过去曾作为理解世界的交流模式。那么,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其他展厅,观察这一届银川双年展的时候(尤其是作为一届将主题指向图像的双年展),会发现地图展和双年展,两者都试图用自己的观念来表达对人和社会、人和未知世界关系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尽可能地利用当时最有利于表达的技术、材料和方法。

乔治·奥索迪,《奥哈里西三世》,2012年,有色印刷,120×90厘米


银川双年展无疑是非常标准的双年展,无论是从策展人的工作方式,还是在展场中呈现出的视觉趣味,和全球充斥的快餐式的视觉群宴并无二致。它们要么源自本地官僚政策的意愿,要么就是符合当地地产开放商的战略——不要以为这种消费主义逻辑是当代的产物,几百年前的制图,同样是利益扩张的产物。只不过在今天,社会资源的整合规模更大,完成一场双年展(当代的制图工程)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唐娜·翁,《森林诉说过去I》(截屏),2014年,双频道视频,尺寸可变


描绘地图在一开始就不是科学测绘,而是用视觉的方式输出对世界的认识,输出对人与所处的空间关系的表述。当时推动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今天仍然强而有力地存在着,就像我们不能忘了: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下,在一座被规划为重点展示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城市里,运用当代艺术的工作方法和展览体制,促成的双年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