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教育的中心:黑山学院回顾展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1780   最后更新:2016/11/22 09:50:45 by wangxiaoer97
[楼主] wangxiaoer97 2016-11-22 09:50:45

来源:scope艺术客 文:周彦


望已久的黑山学院回顾展“先跃进再观看:黑山学院1933-1957”(Leap before YouLook: BlackMountain College)终于巡回到了俄亥俄,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斯勒艺术中心展出。伴随着三个半月的展览有一系列讲座、电影、派对、表演、研讨,甚至培训班,这应该也算美国艺术界这两年一项重要的活动了。开幕那天冠盖云集,我的已经退休的导师(专长当代艺术与理论)专程从康乃狄克州飞过来,躬逢其盛,可见这个展览确实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大师艾森曼(Eisenman)的作品,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斯勒艺术中心,美国四大当代艺术重镇之一

两位女策展人海伦·莫斯沃斯和露丝·埃里克森讨论策展理念

舞者再现莫斯·康宁汉1957年的舞蹈“怪胎”

开幕招待会冠盖云集


只存在了 24 年的黑山学院座落在东部北卡罗来纳州,在那里教过书的有约翰·凯奇、德库宁夫妇(Willem and Elaine deKooning)、埃尔伯斯夫妇(Josef andAnni Albers)、弗兰兹·克莱因和莫斯·康宁汉(MerceCunningham, 舞蹈),个个都是如日中天的大师。雅各布·劳伦斯(Jacob Laurence)和本·襄(Ben Shahn)虽然不太为国人熟知,却是当时美国有名的社会现实主义画家,而劳伦斯作为一个非洲裔艺术家被延聘为教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属难能。罗伯特·劳森伯格和塞·汤姆波利(Cy Twombly)则是学生中后来享有盛誉者。当然,黑山学院在美国教育史尤其是艺术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不仅仅因为它有众多大师任教。它是第一个主张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 教育要以艺术为中心的学校,也是最早施行跨学科学习的学校。学生们学习摄影、编织/纺织、服装设计、自建房屋、农作,也学习化学、生物学、数学和外语等。课堂无处不在,例如,就餐、跳舞时,以及大量的室外授课。

安妮·埃尔伯斯,纺织品《城市风光》 1949年


黑山学院当年用的纺织机


黑山学院建立于大萧条时期,经历了二次大战,经济条件十分艰困。为了生存,师生们除了通常的授课与学习之外,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劳作,包括种地、伐木、烹调、收垃圾、建房与修房,以便支撑学校的运作。这种师生共同劳作在黑山形成了一切自己动手的文化,它不光解决了财政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被视为学习的一部分,遵循的是实用主义大师约翰·杜威的“干中学”(learningby doing)哲学。劳作与劳作对象也成为艺术创造的一部分,例如安妮·埃尔伯斯便用葡萄酒软木塞和发夹做成首饰,学生们用树叶做课堂的材料练习。劳作和因陋就简的文化将一个经济拮据的学校变成了充满乐趣、美德和价值与艺术创造性的校园。

墙上的巨幅照片显示学生们在为新的教学大楼挖排水沟


黑山学院的建立与成就显然离不开它的创始人约翰·莱斯,他是一个主张以质疑、对话和发展出批判性思维取代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的教育家。他对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的思想十分感兴趣,与他通过信件密集交流,最后杜威甚至成为黑山学院的董事会顾问。杜威认为教育是实现自身能力、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过程,而这是民主社会的根本要件。


 黑山学院创办人约翰·莱斯,古典文化教授


黑山学院的师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因此其艺术很难有一种一致的艺术风格,因此反而可以为自由思想、自由创造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而主持这个开放的教育方针的主要是约瑟夫·埃尔伯斯,是他邀请了欧洲现代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加入教师行列,这些人在风格、媒介和美学上都不相同。策展人海伦·莫斯沃斯和露丝·埃里克森在图录导言中指出,黑山学院是一个对以艺术为教育 / 学习中心的理念进行实验的学院,这种先锋性使得它在培养美国的先锋艺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过程中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这个展览就是要对这个传奇的学院和师生们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研究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是,“触觉”(Hectic)成为其艺术品、工艺品和行为艺术的共同特性。在中国,第一次接触到艺术中的“触觉”话题的是由王鲁炎、顾德新、陈少平组成的“新刻度小组”,他们在 1989 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展出的极理性的作品《触觉艺术》便是中国最早的触觉艺术作品。在黑山学院,触觉是与视觉相对的一种感觉,它指那些艺术品的材料的选择、制作的过程以及制作者的身体力行而产生的触觉感,这些艺术品将触觉和视觉结合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二者已经无法分开,触感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使得人们不再将绘画、木工、拼贴、建筑、编织与陶器制作作出等级的区分,换言之,大家都是关于触感的艺术,“触感之下皆平等”。


王鲁言、顾德鑫、陈少平组成的“新刻度小组”作品《触觉艺术》 1988年。


这种将艺术中的物理感受(触觉)提升到与视觉同样高度的美学认知,为学院的各种艺术制作带来了全新的、开放的情境。有趣的是,人只有眼睛有视觉,而人身上几乎每个部分都有触觉。因此闭目冥想是视觉的收缩,而不是拓展。看看黑山学院师生制作的木工制品、陶器和金属作品,其工艺的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木碗有着温润的、漆器般的质感,陶器则无论光滑还是粗粝,都显得结实古朴。很多人都围在那个四五米高的由铜丝和铁丝编织成的作品前仔细观看,因为那有如机器制作般精准而又充满手工之灵巧的作品,真正是黑山学院触觉美学的完美体现。


木碗作品

陶制作品


露丝·阿萨娃《无题》 铜丝与铁丝编织  约1955年


最后,观众观看了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舞者重现的黑山学院现代舞大师莫斯·康宁汉的舞蹈“怪胎”,那由痛苦、扭曲、惊悚、狂热、挣扎、纠结、激越、沉思、渴望与焦虑等多种元素集合而成的肢体语言,把观众带进了一种真实到让人颤栗的境地,我们似乎以视觉触摸到了那个生命体的悸动,于是视觉与触觉在此合二而一。

致敬,黑山学院的艺术家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