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刘月个展: 格言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2   浏览数:1855   最后更新:2016/12/02 19:42:01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6-11-21 19:33:08

来源:香格纳画廊


刘月个展: 格言
个展 香格纳北京, 北京

日期: 11.19, 2016 - 02.15, 2017


参展艺术家: LIU Yue 刘月

开幕:2016年11月19日, 16:00-18:30
展期:2016年11月20日-2017年2月15日(周二至周日,11:00-18:00)
地址: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 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联系:infobj@shanghartgallery.com |+86 10 6432 3202


香格纳北京荣幸地宣布将于2016年11月19日推出艺术家刘月个展——《格言》, 本次展览也是艺术家刘月在香格纳画廊的第一次个展。展览将展出一组艺术家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创作中的关于人对事物认知研究的系列作品之《为极限值得唯一, 07》。

刘月的创作以摄影材料为主要媒介, 致力于分析图像中的物质性, 以及人对图像, 光线, 形状的认知习惯, 作品中看似简单的画面表象, 深究后会发现其表象里存在着让人吃惊和不可思议的力量。他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变换成另一种形态, 并对事物的本质提出深刻的质疑, 他将客观事物中人为附加的所有特定概念和意义进行消解, 把所有一切外在的东西剥除, 掏空, 探索事物最"本真"的部分, 让思考没有任何引导地进行。在艺术家的这种认知研究中, "悖论"始终贯穿其中, 就算是找到了"答案", 也会被下一个"问题"所推倒, 这个矛盾重重的过程被艺术家认为是真实的和着迷的。刘月像一个计算机病毒制造者, 他将病毒植入到自己体内, 再以最强的方式对抗自己。

"格言"在刘月看来是被融和多个维度的总结片段, 是人所想象的目的和方向, 并非现实面貌。《为极限值得唯一》系列是从自身的感受性出发, 自毁性的让它延伸出来, 再达到一个新的维度。艺术家在《为极限值得唯一, 07》中, 通过大画幅相机移轴、改变原图(图1)透视角度及调整其形体和方向, 尽量使原形体被重塑为一个完美且趋于标准的经典规律形体(最终画面:图2)。在此过程中限定着的规范被利用和重塑, 悖论由此产生。此刻为达到标准化而塑造的完美形体协同其相悖的细节一起被不可回避的呈现于众人面前。


刘月1981年出生于上海, 200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目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近期展览包括: 堆, 刘月个人项目, 龙口空间, 北京(2016); 缓坡, 刘月个人项目, 上午艺术空间, 上海(2015); 非形象——叙事的运动,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上海(2015); 赞美诗, 小明和小红, 上午艺术空间, 上海(2012); 回声, 刘月个展, 全摄影画廊, 上海(2012); 意大利亚力山德里亚双年展, 亚力山德里亚, 意大利(2011); 巴黎Photoquai摄影双年展, 巴黎码头布朗利博物馆, 法国(2011); 绝对零度, 刘月摄影展,      全摄影画廊, 上海(2008)等。


展览现场













[沙发:1楼] 叮当猫 2016-11-21 19:51:55

展览中的作品 :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图1:制造出完整的基本形体透视图,并以规律网点方式呈现。将其打印在纸上。(纸张便于改变其空间、平面和透视,有及强而微妙的可塑性)

通过大画幅相机移轴、改变图1透视角度及调整其形体和方向,尽量使原形体被重塑为一个完美且趋于标准的经典规律形体(图2)
在此过程中一种限定着的规范被利用和重塑。
悖论由此产生(原本网点状规律的图象细节会在图2中显现,但其面貌将不再是图1中的那样统一完整,由于原纸张及视角的变化,这些细节忽隐忽现,变得缺乏规律,使图2整体上规律的外观形态被细节组成的非规律性所破坏)此刻为达到标准化而塑造的完美形体协同其相悖的细节一起被不可回避的呈现于众人面前。

详细图片:


图1: 形体透视图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图1:制造出完整的基本形体透视图,并以规律网点方式呈现。将其打印在纸上。(纸张便于改变其空间、平面和透视,有及强而微妙的可塑性)

通过大画幅相机移轴、改变图1透视角度及调整其形体和方向,尽量使原形体被重塑为一个完美且趋于标准的经典规律形体(图2)
在此过程中一种限定着的规范被利用和重塑。
悖论由此产生(原本网点状规律的图象细节会在图2中显现,但其面貌将不再是图1中的那样统一完整,由于原纸张及视角的变化,这些细节忽隐忽现,变得缺乏规律,使图2整体上规律的外观形态被细节组成的非规律性所破坏)此刻为达到标准化而塑造的完美形体协同其相悖的细节一起被不可回避的呈现于众人面前。

详细图片:


图1: 形体透视图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图1:制造出完整的基本形体透视图,并以规律网点方式呈现。将其打印在纸上。(纸张便于改变其空间、平面和透视,有及强而微妙的可塑性)

通过大画幅相机移轴、改变图1透视角度及调整其形体和方向,尽量使原形体被重塑为一个完美且趋于标准的经典规律形体(图2)
在此过程中一种限定着的规范被利用和重塑。
悖论由此产生(原本网点状规律的图象细节会在图2中显现,但其面貌将不再是图1中的那样统一完整,由于原纸张及视角的变化,这些细节忽隐忽现,变得缺乏规律,使图2整体上规律的外观形态被细节组成的非规律性所破坏)此刻为达到标准化而塑造的完美形体协同其相悖的细节一起被不可回避的呈现于众人面前。

详细图片:


图1: 形体透视图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详细图片:


图1: 形体透视图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详细图片: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详细图片: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详细图片: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详细图片:




2009
210*150cm (83"*59")
摄影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详细图片:


[板凳:2楼] guest 2016-12-02 19:42:01
来源:798艺术 文:晓睿


刘月 格言


刘月个展“格言” 香格纳北京展览现场

刘月个展“格言” 香格纳北京展览现场


2016年11月,香格纳北京推出了刘月个展“格言”,这是艺术家在香格纳画廊的首次个展。整个展厅的布置非常简洁:四白落地的展厅,没有一扇窗户喧兵夺主,甚至连一张标签的痕迹都没有,只有墙上大幅的摄影作品和地上的一幅幅原图与之对应。正如展览的题目“格言”,这些句子被人们从具体的文本中被抽离出来,脱离了本身的背景和故事,突兀地被放置在那里等待人们的撷取。这样的情境与整个展厅的布置非常契合:没有任何提示指导的前提之下,每一位进入展厅的观者都要经历一阵茫然和无所适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会被作品吸引,探究墙上的作品和地下原版图片的关系。当心静下来把思绪沉淀一阵,就可以从作品中慢慢感受到一种节奏和韵味,这也许就是刘月作品的独到之处。


《为极限值得唯一,7》06 爱普生艺术微喷,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摄影210×150cm 2009年

《为极限值得唯一,7》06 形体透视图


当然,这种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美感,并不是艺术家刻意营造的。刘月的作品更像是一份“研究报告”。他以摄影材料为主要媒介,致力于分析图像中的物质性以及人对图像,光线,形状的认知习惯,此次展出的系列作品《为极限值得唯一,7》是艺术家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持续深入的对于认知的研究。正如刘月谈到,“眼见为实”其实存在着很多陷阱和误区。现实生活中三维立体的图像,最开始只是以二维画面的状态通过视网膜进入人们的大脑之中,而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其补足,并以之作为可靠的客观经验继续延伸。人们甚至会对一些视觉上的不完善“视而不见”,自动将其补充完整。在艺术家看来,这一过程本身就值得质疑,需要人们以更为审慎的态度去思考,而不是习惯性地将其忽略。


刘月个展“格言” 香格纳北京展览现场

为极限值得唯一,7》01 爱普生艺术微喷,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摄影 210x150cm 2009年


于是,在重重问题的驱使之下,刘月走上了证伪的过程。他先将真实的形态(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等等)拍摄下来,并用电脑排除其特征和质感,仅剩下一幅黑白的网格背景的三维空间图,再将其打印出来,作为拍摄的原始素材。之后通过纸张的变形以及拍摄角度的调整,最终把纸上的“三维立体图”重塑成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二维标准形体。在这个过程中,二维和三维几经转换:现实中的三维形体先是在纸上成了二维的原始图像,而这张纸又成了新的三维立体模板,被相机再次记录在二维之中。拍摄过程的反复调整让二维和三维不断地相互对抗,纠缠不清,一直被推导至最后的绝对“完美”。作品中呈现的正是这个“完美”瞬间,特别是当它和地上的原图相互比较之后,会觉得画面中的形体没有了任何人为的痕迹,甚至几乎看不出是一幅摄影作品,更像是用最标准的机械手段制造而成的。我们很难想象艺术家到底经过了多少次的试验,最终得到了画面中的“唯一”。


《为极限值得唯一,7》08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摄影 210×150cm 2009年

《为极限值得唯一,7》09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摄影 210×150cm 2009年


但是,当我们继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画面中网格的疏密,以及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浓淡都有些许微妙的变化,这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似乎又构成了“唯一”不可或缺的部分。可见,在艺术家的认知探索中,“悖论”始终贯穿其中,就算是找到了“答案”,也会被下一个“问题”所推倒,这个矛盾重重的过程让艺术家感到着迷。刘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创作过程:就像螺丝进入墙面,它不像钉子需要一锤一锤地通过暴力扎入其中,而是借助于向左向右的旋转过程不断深入,看似是左右的相互作用,最终却指向前方。


《为极限值得唯一,7》07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摄影210x150cm 2009年

《为极限值得唯一,7》05 爱普生艺术微喷,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 210×150cm 摄影2009年


刘月在创作中总是在看似简单的画面表象之下发现其内在的悖论和惊人的力量,他擅于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变换成另一种形态,并对事物的本质提出深刻的质疑,他将客观事物中人为附加的所有特定概念和意义进行消解,把所有一切外在的东西剥除,掏空,探索事物最“本真”的部分,让思考没有任何引导地进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