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是不是受够了“策展人"?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1955   最后更新:2016/11/18 11:06:11 by 欧卖疙瘩
[楼主] 欧卖疙瘩 2016-11-18 11:06:11

来源:artnet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参加在瑞士协会举办的自己新书《策展方式》(Ways Of Curating)发布会,2014年11月13日,纽约。图片:Craig Barritt/Getty Images for Surface Magazine.



经历了多年花样繁多的策划之后,艺术圈的一部分人是不是终于开始要远离策展人这个称号了?

谁想要成为策展人?看起来,并不是所有人。至少,不是任何人。自由自在,环球旅行,各种花样繁多的表象:“策展人"被很多人所敬仰,不管是艺术圈内还是圈外的人。

十多年的时间里,那些所谓的策展人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不同观点,一些艺术圈的人士开始使用其他的称谓。特别是,这一20世纪中叶开始被广泛的使用称呼,在近期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很多最近的展览都没有策展人,或者至少没有人愿意将自己与这一称谓建立任何关联。

1941年10月20日:国家美术馆馆长肯迪斯·克拉克爵士(Sir Kenneth Clark ,1903 -1983)在仔细观察来自皇家收藏的克拉纳赫(Cranach)油画《亚当与夏娃》,判断是否要对其进行修复。图片: Fred Ramage/Keystone Features/Getty Images.



在意大利Reggio Emilia的Collezione Maramotti艺术馆举办的抽象展览《形象几何》(Figurative Geometry)是由鲍勃·尼卡斯(Bob Nickas)“组织"的。“组织"展览这一工作是由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二战前后开始的(比如,1930年在伦敦皇家学院举办的颇具影响力的意大利艺术展,就是由克拉克与大卫·林赛一起组织的)。

90年后,这一说法再次流行起来。两个最近的展览(Jannis Kounellis与Dóra Maurer的作品)就是在白立方(White Cube)画廊的Masons Yard由Mathieu Paris和Katharine Kostyál“组织"的。其后发展到一系列像“策划"和“策展"的众多词汇(我能买到“我策展如何?"的汽车保险杠装饰贴纸吗?)。

在一些领域,“策展人"的标签已经被大家避之不及。

朱迪·克拉克(Judy Clark)的“粗旷:时尚重定义"(The Vulgar: Fashion Redefined)展览在巴比肯中心的现场。图片:©Michael Bowles Getty Images.



“展览制造者"(Exhibition maker)朱迪·克拉克是目前正在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展出的展览“低俗:重新定义时尚"(The Vulgar: Fashion Redefined)的制作人。这个内容丰富、学术观点深厚的展览呈现出了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幕后故事,但是,很明显,克拉克不喜欢将自己定位成“策展人"。

简斯·霍夫曼(Jens Hoffmann)也一样长时间使用“展览制造者"这样的称谓。正在玛丽安·古德曼画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展出的“动物性"(Animality)这个宏达的项目是探索艺术与地球上的动物之间的多样化关系的——不管是陆地上的野兽、飞鸟、还是海洋当中的生物,而霍夫曼只是简单的用“by"(出自)一个词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对那些对各种曾经出现过的称谓感兴趣的人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directed by"(由……执导),1969年的“生活在头脑当中:当态度成为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 Becomes Form]展览画册当中,哈罗德·史泽曼[Harald Szeemann]就使用此词来为自己的角色定位。)

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参加威尼斯Ca' Corner della Regina普拉达基金会“生活在头脑当中:当态度成为形式:伯恩1969/威尼斯2013" 预览,2013年5月29日。图片:Vittorio Zunino Celotto/Getty Images for Prada.



这样的风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说有什么让人意外的东西的话,那就是这样的行为竟然过了这么久才让人注意到——因为策划奶酪展什么的事情已经变成了媒体们取笑的家常便饭。

今年3月,英国喜剧演员史都华·李(Stewart Lee)在漫画杂志《Private Eye》将其形容为一个音乐节的“策展人"之后,将取笑策展人的行为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他用直白的达达主义方式在《观察者》当中做出回应,想象出了一个“International Curatorship of Curators"(策展人的国际策展),他在其中担任的是“策展人的角色扮演。"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形而上社会当中,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甚至都想不出任何策展方案让自己从大象的阴囊里脱逃出来。"

(进一步加以补充:当上个月小汉斯登上了ArtReview'权力排行榜榜首的时候,在李的专栏当中就出现了这位蛇形画廊总监的形象,并且引用了杂志对其的文字评价:在大众的想象当中,奥布里斯特的名字似乎就代表了“策展人"一词。)

策展人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图片:courtesy Fon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
.



大卫·巴尔泽(David Balzer)的《策展主义》(Curationism)已经出版了两年了,这本书当中似乎对“策展人"一词做出了衍生的定义,将其作为对那些“可以选择东西"的人的恭维称呼。巴尔泽的书从对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的采访开始,指出她在2012年的卡赛尔文献展当中,对自己团队的称呼使用的是“代理人"(agents)而不是“策展人"。

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面对巴尔泽关于“策展人"以及“策展"这样的称呼以“社会学问题、而不是艺术问题"的方式进入主流文化领域问题,似乎有意回避了一些内容,但是3年之后,她依然在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当中延续了新称谓的探索,“发起"了一系列“联盟"。

当时,有很多关于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的“联盟"做法的激烈回应,这些联盟的成员当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英国艺术家和设计师Marcos Lutyens的专注, 土耳其艺术家Füsun Onur的敏锐眼光,以及德国籍越南裔策展人Arlette Quynh-Anh Tran的年轻热情。

这也许可以说明,从机构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称谓的转换为什么会让人忧虑:白立方在面对本文作者要求其对本文发表看法的时候,礼貌性的回绝了。

Rebecca Ackroyd与Sebastian Jefford在Kinman Gallery组织的展览“朴实的庄园,宏大的凡尔赛"(2016)现场。图片:Ben Westoby.


今年早些时候,艺术家Sebastian Jefford与Rebecca Ackroyd组织了在伦敦Kinman gallery的展览“朴实的庄园,宏大的凡尔赛"(Modest Villa Immense Versailles)",他们说这样的称谓对于他们并不适用。

“我们都不认为自己是策展人," Ackroyd说:“并不是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称呼,更多是因为,我们将展览当作是一个来探索与我们自己的作品相关、以及其他被我们选择参展艺术家的一系列想法的试验场。"

“我们有意选择不使用(策展人的称呼),因为看起来这会从某种程度上束缚我们对于展览的理念。" Jefford说。

很难忽略这种当下对于策展人身份的重新定义与认知(而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不想成为策展人),而这样的反应大部分是由于艺术领域之外对这个称谓的滥用而引发的,当然,其中很多是出于势利的因素。

抛开偏见不谈,逐渐在蔓延的、在多个领域当中抛弃“策展"一词的做法,标志着我们的专业术语的匮乏。当书架排列是策划的时候,那么图书管理员是什么角色?当商店是策划的,那么顾客是什么角色?当音乐节是策划的,那么做出节目安排的又是什么角色?

这个有着将各种内容聚集在一起的含义的词语,隐含着将各种非专业人士变成专家的倾向。如果它的意思发生了变化,那么它所使用的方式是不是也应该随之变化呢?

译:Joe Zhu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