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空间 | 杨杨:在家—沈莘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85   最后更新:2016/11/16 22:32:37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11-16 22:32:37

来源:剩余空间



家看似是一个放松私密的环境,但这种表面的欺骗下埋藏着一个激进的领域。意识形态天地的建筑再复杂,人们自我认知的不断挪移再矛盾,往往在哪怕一缕自然阳光的照射下就瓦解了。这种落差巨大到失真,往往超出了人的本能反应与自然控制。如何解构这种差异、如何在“家”的空白疆域中开拓出新的未知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挑战。“在家”展览就生长于这个落差的场域。

沈莘的作品客观冷酷,但观众往往能不经意间捕捉到一些感动的影子,并隐约察觉到艺术家同情的态度。沈莘自称比起艺术家更像是个研究者,但后者的名号过于谦虚与安全,无法解释她在创作时做出的艺术选择,而沈莘对于语境与结构的敏感恰恰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体现的。纪录式影像自带的严肃感在她对视频独特的处理方式中消解了不少。她常常打破屏幕上熟悉的画面关系,对图像做出任意的缩放处理,并随时按照自己的建筑需要引入新的叙事元素。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沈莘得以将一些几乎已然常见于流行文化的镜头与符号背后的真实逻辑引入对话。

标榜批判反思、探讨话语结构权力的作品并不少见,尤其对于有在西方生活经验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对于生活在后现代格局中的居民来说,多角度并存的体验已然是一种生活常态。但难得的是沈莘在处理一系列问题时体现的主观性思考。她敏感地将这些问题引入到一个类似“在家”的空白的实验性领域,试图激发并观察这些问题的生长轨迹。这批影像培植于沈莘自己的实验室,尽管最终养成的形态未知,但它们有机的生长过程中天然携带的复杂与细腻是尽在艺术家把握的,这也正是她思考有效性的来源。


杨杨 | 纽约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史研究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