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频】余秋呈:现成品的二度绘画性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453   最后更新:2016/11/15 10:19:42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6-11-15 10:19:42

来源:艺术眼


现成品的二度绘画性——余秋呈个展

今日美术馆 2号馆1、2层

2016年11月4日—20日


生锈的老式铁油桶里放着塑料透明的油瓶,整整齐齐地叠加摆放着占满了一小面展厅,展墙上还有一些字“王建林”、“郑建林”、“李建林”、“赵建林”等。仔细一看,油瓶子里圈养着金鱼。“这是对资本的追问。也是对小野洋子作品的回应。”余秋呈说道,“圈养的金鱼看到的世界是变形的,或许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如此,这件作品尝试激起人们对生存空间的思考。”

在展厅的另一面的作品是由一些铁丝、碗盆等组成。这是艺术家余秋呈在一起工厂毒胶水事件后用现场的一些废弃物创作而成。这些作品里“都是生产痕迹,没有个人主观的意识。”艺术家充分关注底层工人以及社会现状。他认为皮衣的劳动者的象征,牛也是劳动力的象征,在他很多的作品里面都有牛皮的元素。

废弃物是余秋呈创作的灵感来源,策展人朱其在前言中写道:这一从废弃物中挑选创作元件的视界,实际上是一个“绘画性”的视界。尽管相当可观数目的作品属于装置绘画,构成这些装置绘画的部件有三分之二是现成品,但余秋呈总体上并未将这些视觉现成品看作立体的物品,而是一概看作“绘画性”,比如一块黄色的塑料片,被看作一块黄色调,一个铁丝网框被看作一件作品的结构形式。作为非平面的物品,事实上,它们在余秋呈的眼中均被看作一幅平面绘画上的图像,或色调或图像结构,即那些作为创作材料的现成物,都是以绘画的眼光来观看的。 我将此称作一种“现成品的二度绘画性”。

为什么对工业生产剩余的现成品感兴趣?

余秋呈:我以前也画过一段时间的画,我总觉得在某方面上绘画语言的表现力量是不够的。一个物质本身的,它的材料语言是很重要的。我后面发现工人在劳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痕迹,那些肌理的感觉很让我感动。因为它是劳动的最后呈现出来的,我认为这个应该是值得关注的。

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些“生产痕迹”?

余秋呈:有一次我去工厂,当时我看到工厂里面那个生产的痕迹,我说这个东西这么好看呢,当时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好看,为什么它能打动我,思考了大概思考了有一年多的时间。那个是2001年、2002年的时候,后来我就有一天,突然一下,灵光一现,我说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做成作品,因为它比我画的东西要好得多,然后我就起了这个心,然后我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在做。

作品里都是“生产痕迹”,没有个人主观的意识?

余秋呈:人的主观意识是很狭隘的,我认为。大众参与所完成的作品的力量更浑厚,它超越了自我的那种主观。这些生产痕迹都是不经意所完成的,刻意是无法作出这样的作品的。只有在真实的处境中加以时间的痕迹才能呈现出来。工人在生产的过程中导致物质无形中形成的肌理,它本身就透出了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时间堆积出来的。它已经不是人的主观的,它已经是跟这个宇宙,跟气候,跟风向,跟时间产生了关系,这样产生关系出来的作品,它是超越人脑的,所以说我的作品主要就是尽量不要有主观的意识在里边。



展览信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