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上海双年展超级导览手册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8741   最后更新:2016/11/12 22:02:45 by ldj
[楼主] 服务员 2016-11-12 22:02:45

来源:艺术世界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


开幕:2016.11.11  16:00

展期:2016.11.12 - 2017.3.12

主策展人:Raqs 媒体小组

主题展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如同一艘在迷雾中行驶的巨舰,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打定主意要用提问解答问题,将他人与自我不断抛入不确定的疑惑之中。“记忆会限制感知的视野吗?”“我们能构思引力与月梦夜行的议题吗?”“场所的界膜有多柔韧?”“如何与离别共存?”……


当 22 个动人的未解之谜聚沙成塔,关于“何不再问”已不攻自破。比起言之有物与对象化的策展方式,此次主策展人 Raqs 媒体小组犹如《盗梦空间》里的筑梦师,更着力于搭建思维运作的体系,逻辑延伸的轨道,以及迷思展开的场域。


这些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包括:


▷ 终端站 (PSA)

又可被视为展览的中转站、发射台、链接中心。4 位 / 组艺术家通过一至多件作品不断巩固、演进、拓展,从而协助人们解决对身体与自然,感受与认知,科学与艺术等问题的思考。


轨道 (PSA)

主题展的填充物,每条轨道都由一系列艺术家作品构成。它们分布于展厅中,与复策展平台、终端站一起,构成联动与引力的曲线,正辩与反辩的狐步舞,崭新而不可预知的弹道。


复策展平台 PSA

来自 7 个国家的 7 位策展人对主题展“何不再问”的再次提问。由此衍生出 7 个与主题展密切相关的独特案例,其中包含一个在双年展期间开放式出版及过程性展览。


理论剧院 (PSA)

本届双年展的子项目,与双年展处于“之间”关系的设置,意在探索思想的感官性,通过在展厅和城市空间发生的如歌剧般的“实时剧情”,以及作品与作品的交互,持续激活本届双年展。


51 人 (分散于上海各地区)

一个与上海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邂逅的方案,在双年展期间,每周将实现三个人的活动方案,共计 51 次事件在上海不同地方发生,指向上海城市生活的 51 个不同面向。


城市项目 (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及其他)

一部分是主题展的馆外延伸,一部分是由上海当代艺术馆发起的馆外联动,在这里,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城市馆,一个流动的艺术项目。


潜流 (PSA)

由施韦塔·萨尔达创造,她从艺术家自述、采访、口头对话、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的交谈,以及策展评注中抽取了这些语句,由此形成探究的关联和思潮的途径。

策展逻辑图 & 展厅分布图


面对即将揭幕的上海双年展,你是否已迫不及待的去赴这场两年之约?让我们抢先探寻一下 PSA 馆内作品分布的迷之线索:


/ PSA 一楼 /

一楼:轨道、终端站、复策展平台


一楼艺术家名单

轨道一与终端站于吉,谢蓝天,孙原 & 彭禹,彼得·皮勒,李明维,缪格·伊尔马兹,穆依纳克·比斯瓦思,尼古拉斯·赫氏/米歇尔·穆勒,依凡娜·弗兰克(终端站艺术家


轨道二与终端站玛卓林·戴克曼(终端站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汤普森,苏拉比·夏尔马与特贾斯维尼·尼南贾纳,海蒂·芙欧特,肯德尔·戈尔斯,殷漪,加干迪普·辛格新德里,陆平原


轨道三与复策展平台杨振中,郝敬班,廖斐,贾格迪普·莱纳,罗班·迈耶,陶辉,维努·维.维.,纳夫乔特·阿尔塔夫,拉宾·孟达尔,SUPERFLEX,乌古楚克乌 - 史慕斯·泽卫(复策展平台策展人),比安卡·巴尔迪,安娜瓦纳·哈罗巴,萨米·巴罗基

▲一楼 / 轨道一与终端站 作品分布图

▲一楼 / 轨道二与终端站 作品分布图

▲一楼 / 轨道三与复策展平台 作品分布图



开幕前三天,艺术家们从世界各地汇聚到 PSA,展厅里所有工作人员都忙着布展,方言,外语,普通话在空气里来回反弹,加上各种工具与机器发出的声音,让人误以为展览已进入高潮,而事实上,这是另一种充满生机的时刻。艺术家玛卓林·戴克曼正带着她的助手搭建终端站《月亮站》,其中包括装置、录像、现成物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


对玛卓林·戴克曼来说,《月亮站》是“一间当代百宝屋,在那里科学、哲学和艺术能汇聚到一起,并试图重新想象人类目前的全球状况、与世界的各种关系,以及在宇宙中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展览期间,每到满月,“月亮会谈”(理论剧院便会在这个空间发生,以重访 19 世纪伯明翰月亮协会——一个由业余实验者、商人和工匠所组成的组织,改变英国乃至世界面貌的历史性时刻。



玛卓林·戴克曼,《月亮站》(终端站),布展现场

▲2016 年 11 月 13 日是 21 世纪最大的超级满月,恰逢上海双年展开幕后两天。戴克曼将重新聚集一桌“月亮会谈”(理论剧院,会谈由戴克曼与策展团队成员刘畑主持,参会成员包括主策展人 Raqs 媒体小组成员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李斌、沈俊太、陆丁、贾勤、朱达一、廖斐、夏本明、糖匪、飞氘、缪其浩等。


同区域中,克里斯蒂安·汤普森的《他者的博物馆》与海蒂·芙欧特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已基本完成了布展。《他者的博物馆》呈现的是一系列似是而非的人像,艺术家将自己眼睛嵌入这些英殖民时期的重要人物中,似乎是在今天的视角反观与质疑世界的构成史。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则刚好代表了时间的更替,从《一千零一夜》到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再到从阿里巴巴购入的地毯,持续的文化翻译也说明了时代的历程。


克里斯蒂安·汤普森,《他者的博物馆》,布展现场

海蒂·芙欧特,《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布展现场



/ PSA 二楼 /



二楼展厅轨道、终端站、复策展平台


二楼艺术家名单

轨道一与终端站牟森 + MSG(终端站艺术家),维云娜·菲德,刘韡,费布利斯·蒙提偌,娜布其,奥利维耶·德·萨加赞,托马斯·萨拉切诺,艾莎·贾托伊,欲望机器小组,新井卓,廖斐


轨道二与复策展平台雅赞·卡里里,林科,约翰· 杰拉德,阮芳灵,乌古楚克乌 - 史慕斯·泽卫(复策展平台策展人),欧鲁·欧奇贝,巴哈尔·贝巴哈尼,提奥·爱舍图,陶斯·马哈切娃,苏珊·克莱曼,拉菲克·舒沃,斯拉加那·卡伊基尼(复策展平台策展人


轨道三与复策展平台王功新,马茨·莱德斯坦姆,笹本晃,胡向前,刘畑(复策展平台策展人),毛晨雨


轨道四与复策展平台卡尔·马克思,细胞小组,张怡,雷姆·阿尔卡迪,萨比赫·艾哈迈德(复策展平台策展人),夏碧泉,阿扎德·阿卡拉基,刘雨佳,马海蛟,乔治·阿德阿格伯


轨道五CANTONBON,罗斯·曼宁,激烈空间,陶辉,阿甘·哈拉哈普



▲二楼 / 轨道一与终端站 作品分布图

▲二楼 / 轨道二与复策展平台 作品分布图

▲二楼 / 轨道三与复策展平台 作品分布图

▲二楼 / 轨道四与复策展平台 作品分布图

▲二楼 / 轨道五 作品分布图


步入二楼展厅,任何人都无法不去注意牟森 + MSG 共同打造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终端站。这件庞然大物如同远古怪兽,吞噬了四十多件艺术家的创作。一个仿造星球表面而铺设的坡面从二楼平台倾泻而下,想要进入作品内部,观众必须途径一架介于宇宙飞船与越战直升机之间的部件,像一场仪式一般跨入这个未来性与纪念碑性并存的时空。然后,沿着狭窄的螺旋型步道前进,方能完成地心冒险的遭遇战。那么,我们会遭遇些什么呢?一道刻有箴言的窄门,两道在黑暗中指引的光、七条道路、十三棵碳化树、上万只蜜蜂……而这些与红旗渠、塞缪尔·贝克特、威廉·莎士比亚有着怎样的关联?机器装置如何讲述故事,无人戏剧该怎样上演?创作团队打算将悬念留到最后一刻。





牟森 + MSG,《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终端站),布展现场

▲作为本届上双的子项目,“理论剧院”意在探索思想的感官性,通过歌剧般的实时剧情,以及作品与作品的交互,持续激活整个双年展。图为此项目协调人刘畑模拟的视觉概念。



/ PSA 三楼 /

三楼展厅:轨道、终端站、复策展平台


三楼艺术家名单

轨道一与终端站 + 复策展平台司法海洋学,迪德姆·雅滋茨(复策展平台策展人),西蒙娜·法塔尔,森纳·奥泽曼,凯勒·巴勒凯,伊斯提凡·西洛斯,尼古拉斯·威尔斯,艾特尔·阿德南,陈哲,王海川,法尔扎纳·艾哈迈德·乌尔米,周子曦,伊凡·伊萨叶夫(复策展平台策展人),索菲亚·斯道恩,玛丽娜·安卓索维奇,莱纳·佐布措娃,欲望机器小组,乌古楚克乌 - 史慕斯·泽卫(复策展平台策展人),阿尤达莫拉·坦尼莫沃·奥昆森德与莎乐美·阿瑟加,杰弗逊·平德,苏拉伯·胡拉,瑞吉娜·侯赛·加灵多(终端站艺术家


轨道二与复策展平台维沙·达尔,谭丽萨,郑重宾,格拉哈姆·哈伍德 / 优哈,克里斯汀·孙·金,郑波,慕娜·梅卡阿尔(复策展平台策展人



▲三楼 / 轨道一与终端站 + 复策展平台 作品分布图

三楼 / 轨道二与复策展平台 作品分布图


三楼的作品或许多少都与声光电有关。维沙·达尔的《马尔殊-暴风神》要为 PSA 的烟囱引入一片乌云和一尊吠陀梵的暴风神,他用现代科技抢夺灵力,那些由电脑控制的光随着节拍器摆动于巨大的反光池,代表神威的雷霆闪电便降临了。而郑波的《为伊唱》则盘旋于城市上空,他用巨型交互式扩音器,不断播放香港和上海劳工的乡音,好像要让城市聆听属于它自身的歌。

维沙·达尔,《马尔殊-暴风神》,布展现场

郑波,《为伊唱》,布展现场


郑重宾的《层层天墙》则企图拆解墙体厚重的金属感与温度,将其转换为轻盈的墨影,亦或者相反,他让影子凝固在墙面,保留为一处触手可及的实体。同样是捕捉缥缈之物,格拉哈姆·哈伍德 / 优哈想要探讨气体的承受力,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皮筏艇里的气体绝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在海面上究竟什么拯救了我们?《蓝佩杜萨之筏》这件有关塑料救生船的作品说不定能带领我们找寻答案。

郑重宾,《层层天墙》,布展现场

格拉哈姆·哈伍德 / 优哈,《蓝佩杜萨之筏》,布展现场

▲陆兴华策划的理论歌剧《出色的借口》(理论剧院),将于 11 月 12 日晚在三楼小剧场上演


主策展人 Raqs 媒体小组希望“何不再问”最终能像一个行星宇宙,一株左右逢源的附生植物,一种潜伏着不完整的开启状态,这届上双仿佛在为“思”本身赋形。思考、思索、思绪……运动中的冥想轨道,一台发问永动机已诞生。从这个周末开始,让“思”成为我们生命的状态吧!



/ 开幕周 (11.12 / 13)活动 & 表演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