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张如怡个展“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631   最后更新:2016/11/10 20:53:35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6-11-10 20:53:35

来源:scope艺术客


2016年11月3日,张如怡个展“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在东画廊开幕,这是她在东画廊的第二次个展。


△  展览现场


不论装置或是雕塑,张如怡的创作保持了一贯的冷静、理性和克制,这样的调性也贯穿在了她此次的新作展中。楼,作为意象贯穿了整个展览,在新系列的创作中,呈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从现实环境抽取而来的楼、柱子、楼梯、门、植物(仙人掌)、鱼缸等元素为灵感,这些物如同“静物”一般“强硬地”塑造着有限的画廊空间。她将生活世界的“物”放进镶嵌着艺术氛围的空间里,仿佛将它们关进了气氛庄严的剧场,使这些作品的“物性”散发出视觉的荣光。


△  《窥视 及其局部  混凝土, 铁和猫眼 210.5 x 80 x 4.5 cm  2016


《间距》及其局部


步入展厅,张如怡将整个画廊打造成一个“后工业”气质的视觉迷宫,穿行在这些装置和雕塑作品之中,仿佛游走在建筑工地的边缘,冷不丁地出现几件被称为艺术的物件,作品呈现出极少主义的艺术特质,展厅体现出强烈的挤压和拥挤的样态。聊起这次展览的空间结构和作品的放置,张如怡谈到:“画廊展厅比较长,所以我想把这个展厅断开,有一整面的瓷砖墙,让人进来就看到一个平面作品立体化的东西,比如进门口的那件作品《香皂》,我故意将其放的很低,放在一个巨大的墙面上,让气氛从日常的习惯性很忽略的动作开始,让它自己的能量通过环境的场景释放出来。”这样的展览线索也体现在《间距》和《窥视》的两件作品中,隔断和连接始终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张力地萦绕在其作品的结构中,呈现了艺术家对个体、日常现实、物理空间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探讨与转换。相比较之前的个展,此次展览的完整度和纯粹性更强,同时也是她平面作品的一个“立体”对应。

△  《香皂》

《连接》


当然张如怡的作品除了呈现出理性的美学气质外,也在探讨一个“单向度的”人在后工业文明下的认知意志,但是不同于一般惯性的表达,她将社会对人的异化和情感的东西巧妙地隐藏到材质里面,沾染着社会气息的物体被纳入到一次次视觉的重构中,所以在展厅的最后一个房间,张如怡呈现了相对比较“社会性”的两件作品《柱子》和《连接》,她说:“我是故意把它们安排在一起的,是一个社会关系外放的东西,包括在这次展览中用到的水和电流,都是对我们很重要,但又是很抽象,我们抓不住的东西,在这个展览中通过材料的转换进行固化,也是一个情感上的暂停。”张如怡的艺术创作存在于生活的逻辑中,通过创作,她“小心翼翼”地观察在生活中那些被工业文明洗礼过的自然和事物,质疑在重复延续的工业化模式下产生的繁冗复杂的绑定关系,同时试图把整理出来的可能性安放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


《柱子》


在有效的意义下,这不是一个展厅中心主义的展览,张如怡打破了工作室与展厅之间的边界,呈现出一种“疏离”的构象,所以这次展览“是一次占领,而不仅仅是展示”。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所有作品的边界是隔断的,又是打通的,她对混凝土材料的实践,对瓷砖和水泥的运用构成了她三维作品独特的美学风格,在某种语境中,她的作品超出展示空间的意义,而成为艺术生产的第一现场,其嫁接艺术与生活的互动性创作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修辞和范式。


对  话

△ 《清洁》

△ 《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


scope:这是你在东画廊的第二个个展,通过这个展览想探讨和解决艺术上的什么问题?

张如怡:这个展览去年就定了大概的方案,当中唯一有改动的地方是楼跟楼之间一个面对面的安排。这个展览延续了我之前一直比较感兴趣的人和外部世界,人和物理空间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相比较之前《隔I断》的展览,它一个比较驻地的装置作品,就是根据画廊的结构现场做的,而这次很多墙面和作品都是从雕塑厂做完后直接拿过来,所以它有一个雕塑部分的融入。

△ 《》 混凝土, 木板和丙烯 6 x 6 x 7 cm   2016

△ 《电船》 混凝土, 插头及电线 24.5 x 3 x 2 cm 2016


scope这个“面对面”的安排做了哪些改动?

张如怡:当我们在面对面的时候,习惯上想到的是比较亲密的关系,但有可能你的精神状态是被现实、被不可控的生活挤压的,所以当你面对面的时候,它并不是一个完全亲近的东西,它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压抑的东西,就是用这种“面对面”安排的方式,把这种压抑性挤压到里面,把精神层面挤压的东西转换出来,再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有些东西在我这边被隔断掉了,又有延续,作品的层次比过去更加丰富一些。

△ 《缓慢的静止》  混凝土,铁丝和瓷砖 40 x 20.5 x 221 cm 2016

△ 《倒影》 混凝土,铁,泥土和瓷砖 63.5 x 46.5 x 26 cm 2016

△ 《盆栽》


scope仙人掌是你创作中的元素,之前这个物象出现在你平面绘画中,这次直接挪用了实体的物?

张如怡:仙人掌对我来说没有一定要具象地告诉别人什么,这次我用到了仙人掌的一个现成品,因为这个现成品的质感,雕塑的质感,它的冲撞性是我想要的,从早期平面上比较有仙人掌特点的物象,到现在它只是一个物体本身,仙人掌对我来说是一个比喻,它外部的尖锐和内部的柔软这个特点,以及它生长周期的缓慢跟我们所处的环境之快的反差,这两个特点跟我感受到的一个状态,无论从个体还是宏观上来说,是殊途同归的,所以对我来说也像一个比喻,一个意象的东西。


△ 《比重》及其局部 混凝土和铁  29 x 13.2 x 47.8 cm 2016


scope人和社会关系的讨论中,你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异化问题?

张如怡:我会把异化的问题隐藏到材质里面,我感兴趣的方式,我表达输出的方式,包括我视觉上的控制。人和现实的磨合过程中,生活会给你某种情绪,我通过材质、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情绪排解的时候,会把情绪隐藏在里面,让作品看上去就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物体,把现实那些对人、对情感没办法阐释清楚的,抽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个人造成的刮痕遗留在物体上。





△ 展览现场


撰文/马艳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