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是什么?策展人方敏儿在加拿大“寻中国根”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478   最后更新:2016/11/05 21:09:17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11-05 21:09:17

来源:YT云图 吴小霜


策展人方敏儿(左)


策展人方敏儿是活跃在北京的、为数不多的香港策展人。除了常规的策展工作外,她还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家参加在世界各地的驻留项目。在她看来,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生活一阵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曾在英国、澳大利亚留学,又满世界飞来飞去工作的方敏儿曾到访众多风格气质不同的地方,可她却说,给自己带来最大影响的地方既不是伦敦也不是纽约,而是一个名为Mont-Laurier的加拿大小镇。


“那一年的经历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为什么研究生选择去英国念中国美术史?为什么后来又要来北京?这一切,都可以说是从那时开始的。”方敏儿向YT云图讲述了她多年前在Mont-Laurier的故事。

上中学时的方敏儿(右一)和朋友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典型的香港人。一直到了十六、七岁,去参加AFS的文化交换项目(AFS Inter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才真正体验到在外国生活。
交换的地点在加拿魁北克省一个名为Mont-Laurier的小镇,距离蒙特利尔大约三小时车程。当时那里只有三千多居民,我在一对当地的夫妇家住了整一年。

在加拿大的一年,方敏儿恰好见证了接待家庭增加新成员的过程

方敏儿帮刚出生的小宝宝受洗


这一年让我开始有了要“寻中国根”的想法。我是92、93年去到加拿大的,那时香港还没回归,身份还是写英国籍。我所受的教育,和身边所有香港学生一样:中西夹杂。所有的书都是英文的,但讲话是讲粤语。很多香港人直到今天讲话都会在粤语中夹着很多英文,不少单词你要我想它的中文是什么我也想不到,就是这种“不中不西”的感觉。


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也不知道香港到底是什么情况。结果刚去到Mont-Laurier几天,就遇到了人生一个重大的考验——要去参加交换生的Orientation Camp (迎新营)。既然是交换项目,所有学生自然要在迎新的时候交流彼此的文化。但,对不起,香港人其实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方敏儿在加拿大时的同学


世界各地你能想象到的国家的学生都去上台表演了,南美的、东欧的、北欧的…我怎么知道他们从哪儿来?因为人家跳自己传统的舞蹈给你看、唱民歌给你听。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学生都表演完了,惨了,到我了,香港。


香港在英国殖民地式的教育里,没有唱国歌跟跳国舞啊!我们不是英国人,我们是British Overseas Citizens(英国海外公民),没有人教你传统的歌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要哭出来了,那里有上百人,来自世界各地,大家都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泰国、菲律宾,我当时觉得那些都是“小国家”,可是人家舞跳得那么好。当时香港也挺强好不好,可是我却连用什么能表现香港都不知道。

住在相近小镇的交换生们偶尔会一起聚会。但在人数最多的首次迎新营上,方敏儿紧张到忘记拍照。


然后我哭了,我真的哭了,不是那种大哭,是很无奈地流泪。怎么办呢,我怎么上台呢,心里觉得特别委屈。一个人,之前从没有过留学经历,当时只想要有人能陪我上台。然后我就问日本的学生说,我可以陪你们跳你们的插秧舞,但你们能不能之后也陪我唱一首歌呢?我也想不到其他了,就唱了首粤语的《世界真细小》。


那一整个经历真的给我带来太大感触。现在想一想,当时香港的殖民地教育是不重视中国文化的,所以出现那一刻的情况也可以理解了。但它真的让我印象太深刻,也直接影响到我为什么最终会在英国读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中国美术史。

拿大的高中生


除此之外,加拿大的生活还让我发现,原来人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不像以前在香港人家告诉我的那样,只有一条、两条或者三条的路可以选。在香港,大部分人都是念会计、学金融、或者做医生。现在多一点IT,但IT在后期也有一大堆人去念。

方敏儿和同学


就拿衣着打扮来举例。在Mont-Laurier,我身边同学穿的衣服各不一样,但我在香港时,年轻人的衣着都很像,有一段时间里每个香港人都要有双converse,都肯定有条牛仔裤。你会觉得这就是必须的,因为你只有很单一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不能说这不好,但我从那个时候学到原来这个世界有很多可能性,路可以有很多条。

在Mont-Laurier,很多娱乐活动都和雪、自然有关,和香港的城市生活很不同

在加拿大过生日


我记得,在离开Mont-Laurier返回香港的五年后,我妈很轻描淡写的和人讲起,她说女儿去完交换以后,最大的改变就是不追名牌了。我原来有一段时间也喜欢名牌的,但自己并没有察觉,一直到她讲完这句话,被我无意间听到,才会想起、才去反省。其实好多事情在交换的时候并没考虑太多,但多年之后再回想,就知道那次经历对我影响有多深。

方敏儿和同学们尝试和警察一起拍戏

街头排戏中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很难忘,就是在Mont Laurier我学到生活是不能不劳而获的。学校组织旅游去蒙特利尔和多伦多,钱你不能问家人要,你要自己去赚。学校会帮你找到一些人或者慈善机构,他们愿意免费给你面包去卖。然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连续两个礼拜每天都要去给不同人家送面包。


那可惨啦哈哈。零下四十度,走着去每家送面包真的好远,连续两个礼拜每天都去。送完面包回到家整个脸都是麻痹的,嘴都冻僵了,半天说不出话。

滑雪很有趣,但大冷天送面包就没那么有趣了><


当时香港的整个社会都比较容易“得到”,有点像现在的九零后。但在加拿大,那里的教育就是希望你能早一点独立。无论是人格、还是思维还是经济,所以我的接待家庭一点都不帮我,并不会开车送我过去,我真的是一点点走过去的。


现在想想都觉得冷,但的确深深体会到不能不劳而获,或许后来挺能吃苦的,也和那时候有关吧。


说道面包,还有一点就是我在那里吃了一整年的燕麦,当时吃到觉得永远都不会再碰它。但现在偶尔竟会特地买来吃,吃的时候还挺怀念那段时光的。虽然后来又去英国读书、也去世界各地工作、旅行,但如果要问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次海外经历,那一定是中学时在Mont-Laurier度过的时光。

Mont-Laurier的夏天


在整理照片时,方敏儿又回想起很多当年的趣事:学着和森林打交道,玩Forest Ski和Skido, 在晚上去自然里看月亮望星光,圣诞节的时候从屋后就可以砍棵树运回家......对于在城市中长大的她来说,这一年的经历格外不同,也格外难忘。

2000年时,方敏儿再次回到加拿大拜访自己的接待家庭。当年的小宝宝已经成了7岁的男孩。

当时接待方敏儿一家人的近照


后来,她依旧和接待自己的家庭保持着联络。当年小宝宝如今已经成了20多岁的英俊青年,而方敏儿也从那个会因为紧张而流泪的小女孩,成为了致力于推动艺术文化交流的一员。

工作中的方敏儿(左二)

方敏儿在UCCA进行讲座,介绍艺术驻留计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