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陈劭雄:30年来我所捕捉到的城市精神状态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175   最后更新:2016/10/31 20:56:22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6-10-31 20:56:22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10月29日下午,“大尾象”的成员之一陈劭雄分别在北京798博而励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了个人20年大型回顾展2016新作展


陈劭雄1962年生于广东,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团体“大尾象”的成员之一。


艺术家的观念艺术运用了多种艺术媒介,包括摄影、录像、装置及水墨绘画,以此来研究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风景。通过想象的或是虚构的背景,艺术家记录下现实存在的城市的狂躁节奏和荒谬现实:家庭的生活片断、社会政治的敏感话题、来自娱乐业的传闻、夜生活,甚至非法性交易等事件都是艺术家所关注的题材。

▲陈劭雄


陈劭雄先是使用传统的艺术媒介——水墨进行绘画,进而将它转化为影像这样的技术媒介。在当代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越来越多特别的问题,于是,这样的一个混合体:简单的风格加上如上的技巧,使作品变得重要。


陈劭雄的作品通常审视的是他的家乡——中国南方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与其不断变化的环境,人的状态,图像的统治力,全球化的美学,以及公共或集体记忆。


博而励画廊继2007年的“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和2009年“信则有”之后,推出陈劭雄的第三次个展。此次陈劭雄个展展出的作品,跨越艺术家近20年创作生涯。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推出了“景物”陈劭雄2016新作展。展览展出的近十张《集体记忆》系列作品延续了此前的公共项目形式,邀请普通公众用中国印泥点按出世界各地著名美术馆建筑景观。


另外,展览还将展出大型装置《景物》,这是该作品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后首次亮相北京。



陈劭雄个人回顾展现场(博而励画廊)



展览呈现了陈劭雄于90年代创作的《视力矫正器3》、《风景-2》、《警察与小偷》、《改变电视频道便改变新娘的决定》等录像装置作品,以及自2005年以来的水墨动画系列录像作品。






展出部分作品

▲陈劭雄 《信则有》   照片  30x23cm(8张) 2009—2015


2007年的这场个展,试图从不同角度展示陈劭雄对于城市生活的纪录和印象。艺术家有意突出的是这些“身外之物”,它们才是这些城市印记的主角。而到了2009年,在陈劭雄第二次在Boers-Li的个展上,观众会发现,画廊几乎是空的,展出的作品甚至没有一个实体的存在。

当时只有在晴天的时候,观众才可能会在当时的画廊地板上看到一些字的影子。这些字安装在画廊西墙的高窗上,内容是一写世界著名银行的广告语,这些宣传语像是偶发诗歌的句子。午后,阳光将这些字句的影子投射在当时的号厅光秃秃的水泥地板上。



▲陈劭雄《七天的沉寂》  照片  40x50cm  1991


其实这是个行为艺术


陈劭雄在《七天的沉寂》中,艺术家意识到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预先设定的塑料膜的涂黑行动,是在设定时间内对现成品装置作品的完成过程,并没有将其行为(涂黑)本身作为整个作品的主体成分看待,而只是注重涂黑行为的时间性和内心感受,换言之,塑料膜作为主体已经存在,变黑只是作为时间过程来为主体服务的。以视觉语言角度看,其涂黑的行为本身并不是整体作品的视觉形象的主导部分。


▲陈劭雄《集体记忆—南昌火车站》  布面中国印泥  168x300cm  2010


《集体记忆》的构思产生于2004年,当时陈劭雄任教于珠海的一所大学。大学所处的地方原先是一片农田,为配合高校的扩招,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建成校园,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其中。这个情况引发了陈劭雄的思考,或许有朝一日,学生人数开始下降时,这个地方可能又会被改建成其它的建筑。所以,他邀请了在校的学生共同完成了第一张《集体记忆》。


陈劭雄称这个系列的创作是将照片的数码还原成大小不一的像素点,然后邀请有着共同记忆的社区居民来合作,用他们的指纹构成一个图像,以代替冲印照片的药水,这是介于摄影暗房技术和绘画制作技巧的方法。是集体对其共同生活空间的追忆。


▲陈劭雄《集体记忆—上海外滩》  布面中国印泥  180x315cm  2016


▲陈劭雄《集体记忆—故宫》 布面中国印泥  150x240cm  2016


随后,陈劭雄前往北京、上海等地,邀请更多的当地居民共同创作《集体记忆》。在创作中,他选择了城市中的最具影响力的地标建筑,天安门、长城、东方明珠等,让参与者的个人记忆碎片汇聚成为了“集体记忆”。


▲陈劭雄《改变电视频道便改变新娘决定》 装置

新娘婚纱 带画框及文字的玻璃  随机播放节目的电视  1994


在这件录像雕塑作品中,陈在电视荧光屏上挂上各种女性化妆品,电视下方悬挂一件婚纱,二者构成一个拟人关系,电视屏幕成了新娘的头部。观众可以通过改变电视频道来改变"新娘"的形态。


作品的结构简明,表面上似乎涉及了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关心的已经是判断指向性的问题。


▲新娘可能会在电视屏幕切换镜头的最后一刻决定嫁给谁......

九十年代后期,陈劭雄以一种摄影拼贴法,将街上单独拍摄的每个人、每个路标、每辆车、每件微小的东西都按比例做成大小不一的相片,沿轮廓线切成立体卡片重构。《街景》系列中,他捕捉不断变化的街道情形,以拼贴照片的方法打破时间顺序,从人造风景的选择性解构中重塑出便携式的亲切景观。


这些似乎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照片,让观者如同走上一条现实生活中的街道,而大幅缩减的尺度带来了将城市“便携化“的幻觉。


▲陈劭雄《街景—天河城广场》 照片 85x128cm 1999

▲陈劭雄《街景—3》 照片 85x128cm 1998

▲陈劭雄《街景—珠海广场》 照片 85x128cm 1999

▲陈劭雄《耗电七十二个半小时》 日光灯 电表 木架 雨衣  1992


陈劭雄在1992年创作装置《耗电72个半小时》,就是将静态的彩色日光灯等组合成象征人“死尸”的符号与通电后不断闪烁光芒的动态形象相互映衬,从而使特定的“死尸”静态视觉符号更加突出。


其动、静态的有机同构统一,从而得以进一步地刺激和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当下的个体或群体的物质生活欲望正在让人的生命渐渐消逝的深刻的社会、人生等问题。


也就是说,当观赏者在关注该作品时,能较明快、迅速地认知和解读饱含创作者深刻警寓的――我们的“生命已成尸骸,可时间却还在流动”的特有艺术文化语境和意义。



再次,非永恒性。或称“暂时性”、“此在性”。装置艺术作品的展示,是在特定的场所、预设的有限时间里进行的。一旦作品展示的时间结束,作品的“此在性”意义就消失了。留下的仅仅是或关于作品展示存在时的图像资料记载、或是其文字的描述。






▲陈劭雄《风景2》单频录像  有声 彩色 8’38’’ 1996

透过一片挡在镜头间的玻璃来拍摄街景,涂鸦在玻璃也就是在风景之上涂鸦。

这个逐渐城市化的世界发展速度飞快,任何试图用静止方式把握住它的尝试都是徒劳无功的。从双筒望远镜的两个视窗中显示的电视屏幕上的图像总是在变化,切换于完全任意或无任何联系的拼合图象之间,不断改变与重组物体与场景的含义。


观众以一种窥视的姿态向双筒望远镜的两个视窗看进去。这不单单是乖张的快感,也是对于感知“真实世界”的可靠性的疑问,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对我们的思维逻辑及生活方式的现实影响。这是一个彻底的改变,也是一个更迷人的新世界。


▲陈劭雄《视力矫正3》 双频录像  有声 彩色 7’50’’  1996


“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我们所想到的,我们所想看到的不是我们所应该看的”

——陈劭雄


▲陈劭雄《日子》四频录像  1’  2007



《水墨日记》

单频录像 有声 黑白 3’  2006

对陈劭雄来说,水墨画是一个他不断重返的创作之源。近十年来,艺术家将照片转译成水墨绘画,并尝试和动态摄影、动画等新媒介方式结合在一起。


在场景与时间的跳跃中,在筹谋与随机的缝隙间,这些受限的观看体验举重若轻的渲染出个人与城市、时间与时代交织的浓厚现实。










自2005年以来,陈劭雄创作了一系列不同装置形式呈现的水墨动画,在大多经历了照片—绘画—录像三种媒介转换之后,这些个人记忆被现实层层剥除,延伸了观众的认识深度和感受。


作品《墨水日记》,艺术家以自身的际遇和国际新闻为图像素材,为了在有限的录像时间内储存相对无限的生活时间,他把时间跨度颇大的内容压缩成3分钟的无序动画,就如同记忆本身有起始终结一样:作品虽为动画,但每幅画面事实上是不会动的,仿佛时间最小切片中的静止帧。



陈劭雄2016新作展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关于此次的展览,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负责人郑林表示,这次展览与以往相比稍显特殊,最初,我们都是以艺术家架上作品为主,后来,在展览的安排和内容上我们希望能够更加的丰富,以避免两个空间展出作品过分的单一、重叠”。


这次展览与以往相比稍显特殊,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博而励画廊经过商议,然后以新作展与回顾展形式分别坐落这两个空间。博而励画廊主要以艺术家以往的装置、影像等为主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则从时间上定位成一个新作展。



据郑林透露,艺术家陈劭雄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办法出席开幕式现场,而且现场的布置与设计也是艺术家通过视频远程指导。同时此次联合博而励画廊做此次展览也希望在精神或更多方面给予艺术家一些帮助。

在艺术家与郑林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沟通下,此次新作展的定位更多的是指向全球的、当代的“美术馆”的概念,“美术馆”是一个社会、国家、人文的一个文化艺术焦点,代表了一个社会的精华,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源头。


这些顶级美术馆就像每一位艺术家的梦想,同时也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此次展出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便是艺术家自身的经历与记忆。



▲幕前剪影

幕后剪影

在本次新作展中,陈劭雄选择的场景是城市当中的公共文化机构——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古根海姆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这些机构本身就是极具表现力和激动人心的建筑。



它们在城市文化生活中日益成为重要的场域,精英主义的起源被重新定义为拥有广大受众的“景点”和地标性建筑。


被陈劭雄邀请来参与用指印创作的是学生与普通公众,他们在画布上用手指重现这些建筑景观,整个过程将图像摄影、软件处理与绘画等各种语言方式结合。这是陈劭雄近年来所专注的公众参与的艺术实验,也“代表了形象文化和知识生产的民主化。


——侯瀚如


展出部分作品


《景物》是陈劭雄在2016年的最新创作,影像是画面中都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风景:冬天没有荷花的荷塘、窗外的夜景、废弃的铁路、掉光叶子的树梢……这些给观者带来的感受是非常直观的,处于装置中的你是否也能有一样的共鸣?

陈劭雄《景物》 四频影像装置 2016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投射在装置上的影像正在以微妙的速度在发生变化,四频影像中最短的5分钟,最长的30分钟,相信自己够有耐心。


▲路过的狗


▲偶尔路过栖息的喜鹊


▲打开又关闭的灯火

▲30分钟一趟的火车?等不到


《景物》这件作品与艺术家之前的创作相比不难看出其独特之处,他过去大多数所创作的作品充满幽默感,以好玩的态度去表述自己,而《景物》却给观众带来了诗、书一般的“阅读感”作品看似是外部的景物,实则更多的是反映内心对于生存状态的思考。


集体记忆》系列



陈劭雄《集体记忆—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布面中国印泥  261x160cm  2016

陈劭雄《集体记忆—大英博物馆)》 布面中国印泥  202x135cm  2016

陈劭雄《集体记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布面中国印泥  240x160cm  2016

陈劭雄《集体记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布面中国印泥  280x180cm  2016

《集体记忆》系列原本是将重点放在了城市居民的共同记忆上,陈劭雄选取中国城市中那些当地居民极为熟悉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并邀请当地人群通过按压指纹的方式来完成作品的创作。指纹是一个人身份的证明和确认,而集体按压指纹的行为则代表了对于某个事物的共同认可。


而此次新创作的《集体记忆》系列则是表述了一个“核心”的存在,在此次展出中的《集体系列》可以说都是引导世界风向标式的美术馆。创作上也摆脱了邀请当地居民的地域限制。

其实创作对象的选择不单单只是一个认可,承载的东西是非常单纯而富有意义的。从个人角度来说,是一次记忆与经历,它是一个向往,是一个梦想;从社会角度来说,它更是一个社会、国家、人文的一个文化艺术焦点,代表了一个社会的精华,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源头。

陈劭雄《集体记忆—泰特现代美术馆》   布面中国印泥  267x180cm  2016

陈劭雄《集体记忆—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布面中国印泥  270x180cm  2016

陈劭雄《集体记忆—法国梅斯蓬皮社艺术中心》 布面中国印泥  266x160cm  2016

▲指纹


陈劭雄,一位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介入广州实验艺术界的艺术家。生活、创作于中国最为繁忙的大都市之一的——广州的他,对于都市题材的关注也正是他早年与林一林、梁钜辉、徐坦在广州组成艺术小组“大尾象”时开始艺术实践的初衷,这些经历造就了陈劭雄对城市精神状态的敏锐洞察力。


30年来的艺术创作,始终不断重新定义着观看与感知的方式,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折射时代对个体的投射。


关于陈劭雄,关于这个城市,你呢?



陈劭雄个人回顾展

展览时间:10月29日至 12月04日

展览地点:博而励画廊

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798艺术区


景物”陈劭雄2016新作展

展览时间:10月29日至11月27日

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