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展评集锦:真相、往复、空无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830   最后更新:2016/10/26 22:53:53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6-10-26 22:53:53

来源:燃点 Christie Lee


文 / Christie Lee

/ 陈煜峰



Yogesh Bavre

咩事 (九龙深水埗鸭寮街九十八号一楼),至2016年10月30日


Yogesh Bavre对于消费、种族主义和边界(或曰边界之缺位)之流动性深感兴趣,这导致他的作品多带有自我质疑的色彩,尤其是质问自我认同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如何被反复地动摇的。这位孟买艺术家最近的独奏契合时事,例如某位少数族裔抗争者与香港警方的暴力冲突,以及艺术家本人的旅伴被香港机场管理方羁留。在一个录像作品中,艺术家念诵着阿尔贝·加缪之《西西弗的神话》的选段,此时镜头摇向孟买一所讲堂外的一羣建筑工人。一部被拆解的苹果智能手机,其零件被小心翼翼地置于展馆的地板上,显然,这一隐喻正指向画廊所在的深水埗:这里的街道上鳞次栉比地充满了电器铺。同时,一件让人看得心累的疾病名单则暗示着这一地区精神疾病的高发病率。

咩事展览现场

咩事展览现场



“小窗大景”

安全口画廊 (香港香港仔田湾永和街二十五号三楼),至2016年11月5日


此次展览的亮点是选自1998至2016年近二十年间,程展纬的摄影佳作。他最近的个展着力于阐述这样的一个理念:通过隐秘的照相镜头,我们得以更加深刻地洞察人类的处境。艺术家将散布于城市各处的多个场所改造成了临时的隐蔽拍摄点,由此,艺术家记录下了那些虽然看上去老套却仍不失表现力的城市生活的片段,包括位于薄扶林的港岛最后寮屋村寨。将照片的正片负片并列展示,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是之理念:在现实的表面之下,还有着许多其他层面,而网格式美学则就当代生活的碎片化给出了直白严酷的论述。这些照片充满了渴求和讥讽,它们脱离了艺术家的行为艺术窠臼,后者多少更带有激进倾向,但尽管照片无声亦无动,却与行为表演有着同等的力量。

程展纬,《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41号(正片)》,档案打印,152.4 x 325.1 cm,2004

“小窗大景”, 展览现场



“上个夏天的日落”

刺点画廊 (香港黄竹坑道28号保济工业大厦十五楼),至2016年11月19日


杨沛铿的艺术总是具有相当的私密性,他的最近一次个展依然是对理想的浪漫关系的个人沉思,另外也关涉到对消费怀旧之情及其所包蕴的社会效应的批判。在一堆装置作品中,有一个叫作《暮光》的,观众被邀请点燃一支单独的蜡烛,使其在墙上投射出一个橙中带紫的光晕;《去年夏日套装》则是一支棕榈树形的蜡烛,被沉入一个凝蜡形成的巨大躯体,竖立于其中。画廊一角,河豚鱼标本被摆放成仙人球的样子,或许影射着人们甘心被骗的心理。《菠萝海》则是这股犬儒主义暗流中的一个例外,此装置检测着积水菠萝的保水能力,以及此种热带植物及小型昆虫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上個夏天的日落”, 展览现场

杨沛坚,《音乐盒(睡房)》,鱼缸,铁架,水族用品,尺寸可变,2016



“無”

M+ 展亭 (西九龙文化区),至2016年11月6日


那些曾在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有机会一睹曾建华之“无尽虚无”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位艺术家在M+ Pavilion最近的展览业一样地阴冷,如果不是更加阴冷的话。取名为“无”,可见这场展事有着典型的曾氏风格。这也是一个引经据典的渊薮,包括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1971年);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2011年)以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不详的名句:“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一无所指。”一架投影仪在地板上投射出一个模糊的影像:一头不堪重负的驴。这是对于人类受劳役倾向的一个隐喻。这一隐喻对于香港这座城市尤其切合,毕竟,在这里,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是“例外”而非“常规”。

“無”, 展览现场

“無”, 展览现场



“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 狂中之静”

Para Site (鲗鱼涌,英皇道六百七十七号,荣华工业大厦,二十二楼)至2016年11月27日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的旅途始于清迈的MAIIAM艺术博物馆,而他在香港的首次个展延续了这位泰国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对于记忆、梦境、转变及性的一贯关注。《“萨克达(鲁索)》反思记忆——或曰记忆的潜在耗损——与此同时《烟火(档案)》则混杂着过去和现在,幻想与忆念,以此质疑官方叙事。不容错过的作品是《幽灵少年》,这是一件贴合在建筑内墙上的巨幅照片,显示着一个戴上幽灵面具的少年。观众可以从美术馆的办公室瞥见这件作品在相邻建筑的光滑表面形成的倒影。毫无疑问,“Weerasethakul”的长篇电影更好地体现了他的叙事功力,不过,这位艺术家独一无二的审美标志还是通过这场展示显露无遗。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 展览现场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 展览现场



“安尼施•卡普尔”

高古轩画廊 (中环毕打街十二号毕打行七楼),至2016年11月5日


安尼施•卡普尔的香港个人首秀着眼于比例、色彩、空隙和物料。值得留意的亮点之作有《眩晕》(2006年),一件凹/凸不锈钢雕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自拍时代的戏仿;以及《石鞍》(2016年),它的掏空式结构反映了艺术家对于虚无和空性的探究。

“安尼施•卡普尔”, 展览现场



“空间色彩:山姆·弗朗西斯1923–1994”

艺术门画廊 (中环,毕打街十二号,毕打行六楼)至2016年10月31日


山姆·弗朗西斯的蓝球绘画所表现的是尺度和空无。尽管他常被关联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者们,但这位殁于1994年的画家最优秀的作品可能是那些将表现主义用色方式结合于亲力亲为之自传性背景的画作。他著名的蓝球绘画(创作于1960年至1963年间,当时画家处于肾结核病的康复期,也许这场病正是此系列作品名称的由来)要求观赏者对于色彩斑斓的点迹和点迹间的空隙投以同等的关注;《献给真子》(出光真子是画家的第四任妻子)则是一件鲜明的作品,在感性的笔触下,红、黄、绿、蓝这些色彩被逼至画作的边缘,留出的空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似乎能让人陷入其中而不可自拔。

《无题((For Sigi from Sam) (SF62-128))》,纸本水彩, 43.2 x 34.9 cm,1962(版权归加州Sam Francis基金会/纽约艺术家权力协会所有)

《无题((SFP94-126) (SFF. 1796))》,布面丙烯,35.6 x 55.9 cm,1994.(版权归加州Sam Francis基金会/纽约艺术家权力协会所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