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从现代到超现代的机体暴力——应歆珣个展《Don’t Worry》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448   最后更新:2016/10/20 19:12:31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10-20 19:12:31

来源:凤凰艺术 文:姜俊


在后G20的杭州,和纤维艺术三年展同时开幕的还有应歆珣个展《Don’t Worry》。我第一次见到应歆珣的作品是在杭州半野艺舍的一次小型交流派对上。那是一张用纤维材料制作的平面立体作品,它一方面吸收了现代极简主义的经典样式,但却在另一方面巧妙地用几层纤维材质的混叠和缝纫,产生了一种有机的肉体感,一种抽象伤痕的残忍美。


通过几次工作室的拜访,看到了一系列更大的作品。非常另人意外的是,她的作品让我想到了弗朗西斯·培根式,当然并非关联到德勒兹写他的《感觉的逻辑》,而是在一种肉体和人工性的维度上。培根作品中扭曲的肉体都被放置在人工的现代空间中,或者是用几何构成的长方体框架中。约翰-伯格写道:


“培根的作品据说是西方男性心理极度痛苦、寂寞的表现。他们的形体隔离在玻璃盒中,在纯净色彩的范围中,在无名的房间中,甚或只是在他们自身中。”

▲ Francis Bacon,Seated Figure,布面绘画,1651x 1422 mm,1961


培根在他的访谈中不断谈及剧作家贝克特,他说:“贝克特和我之间的亲近性总是令我惊讶”,他们同样的表达了在现代性下异化状态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培根展现了肉体性和空间的异化,贝克特展现了精神和制度的异化。在人工环境包围下的肉体,和在人工规训下的精神其实呈现出同样的一种歇斯底里。


在应歆珣前一系列的作品中伤痕和外力的手术介入始终是她重要的议题。肉色的织物层层叠叠互相渗透,模仿着皮肤的色彩,在不同角度上观看可以获得了一种色彩运动的渐变。柔软的的质感和微妙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女性感,应歆珣大量的以各种方式展现了人工性对于机体的外力,以及机体对于外力的抵抗和反应。


▲ 应歆珣,别怕,我会给你缝道美丽的疤痕NO.1,综合材料,140cmx160cm,2015


她和我谈了很多她关于手术的理解和经验,以及在视觉下对病痛和人工治疗的感受,还包括出于美化对肉体实施的物理干涉。毋庸置疑她的作品和培根千差万别,但在肉体和人工性的对峙上我同样看到了一种对痛苦的承受和传达,还有肉体对于人工暴力的抵抗。在形式上肉体的呈现被设置在极简主义的样式中,矩形的画框中展现了点、线、面的构成,符合欧洲早期抽象几何艺术的基本规则。如同我们所知,当时这一几何抽象源自于对于工业化新日常的再现,几何的抽象艺术本质上是工业时代的艺术。在另一方面,从纤维材料和缝纫手段上却让人识别出了对肉体的残酷,隐含着打开、切割、钻孔的意象。人工性对肉体的压迫、规训、塑形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性的症状。除了对于病变的表达,应歆珣也同样关注到了美容、塑形对于肉体的暴力,它构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对于肉体的围剿、无论它是出于男人对于女人的想象还是相反,都是一种强烈的机体物化。

▲ 应歆珣,别怕...,弹力纤维,60x60x12cm,2015

“Don't worry”个展现场,综合材料,2016

应歆珣,“Don't worry”系列4,感光纤维、金属、制动装置,260x260x100cm,2016


在新的展览《Don’t Worry》上,应歆珣持续地用纤维织物讨论着肉体和人工性的问题,但她把对肉体的拟像转向了对未知生物体和人工基因之间的关系上。高科技泛滥的今天,对于肉体上的人工暴力已经从外在转移到了不可见的内在。转基因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动物或农作物之上,并已经逐渐进入对人类自身的胚胎改造上。如同原子能技术一样,基因技术是在自然生态交换中无法发生的,它的人工性介入是一种对上帝职权的僭越。而这便是西方科学和神学所共同的特征,一种肆无忌惮地对于绝对性之超越。

应歆珣,“Don't worry”系列1(局部),感光纤维、石头、荆棘、晶体,2016

▲ “Don't worry”个展现场,综合材料,2016


那已经不再是培根时期,即人工化对于肉体的外在异化,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现代性暴力的表现;在人工化进入基因改变的时代,也正是超现代(Hype-modern)的今天,暴力成为了数码空间中不可见的东西,从肉体的内在生长上规定它。今天基因技术的实际操作是在虚拟的数码模拟上实现,数码空间构成了和我们世界平行的另类场所,它不可见、抽象,如同是彼岸的那个世界。如同柏拉图主义所谓的,此岸的身体正被彼岸的序列所规定,它成为彼岸原理性的衍生复制。应歆珣的新作中出现了一些生物性的不规则造型,她强调了有机体自发的生长感,一种建立在超级基于人工上的异化体


应歆珣,“Don't worry”系列2,弹力纤维、感光纤维,2016


正是这样她才取了一个悖论性的展名“Don’t Worry”(别怕),我们到底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我们在害怕什么呢?在日本福岛核危机发生前,人类也是充满了对于自己核技术的信心,以及对于人工化进程加速度的欢欣鼓舞。当高科技化系统(这个抽象的彼岸)越来越发达,替代了传统自然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新陈代谢时,也导致了灾难发生的强度和范围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不断提高和扩大。任何的细小错误将会在高速循环的系统关联性中被复制和迅速放大,成为灭顶之灾。

▲ 日本福岛核危机发生地卫星图

应歆珣,“Don't worry”系列3,感光纤维、金属、荆棘,125x125x125cm,2016

应歆珣,“Don't worry”系列5,塑料袋、水、保水剂,100x70x15cm,2016


应歆珣个展《Don’t Worry》处于黑暗空间中,作品在蓝光照射下发出刺眼的荧光色。这似乎是对著名基因改造的绿色荧光兔Alba的致敬,它耀眼的色彩在黑暗中成为最为清晰的警示——因为恐惧所以请“Don’t Worry”!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