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夜”&“消失的地平线” 陈霄、李振华双个展开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219   最后更新:2016/10/20 17:26:44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6-10-20 17:26:44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璞


艺术家陈霄

展览现场

  2016年10月15日下午三点艺术家陈霄的“最后一夜”展览和艺术家李振华的“消失的地平线”展览在千高原艺术空间拉开帷幕。作品以绘画、录像、摄影、装置等多种艺术媒介展示。同一个展示空间内呈现各自创作和思考脉络下的新媒体作品,并探索两人的不同主题在同一个空间相互碰撞后,即将生发的新的感知。

展览现场

影像作品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地的碎纸屑,抬头一看,整个展厅更像是一个工厂。所有的作品都“随意”的摆放着,陈霄对此回应道:“2014年我从法国回来,我们做了很多展览。渐渐地发现对于展览的定义我们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但作为艺术家,展览首先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其次才是对画廊对艺术机构的交代。布展的时候,因为工人没有经过专业审美训练可能达不到我想要精致度,我反而会去“毁掉”这幅作品精致的地方,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展览。其实我们的历史也好我们的生活也罢,就是在这样一个反复解构的过程中进步的。”

被“撕毁”的作品

被“撕毁”的作品

  陈霄的创作时常以自己的旅行经历和见闻为出发点,他本次展出的个人项目“最后一夜”就来自和妻子在古巴的蜜月旅行。四月份的古巴蜜月之旅,让陈霄更加爱上了古巴这个有意思的地方。展厅门口的影像作品,就记录了古巴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在哈瓦那海滩上跳绳游泳的画面。在沙滩上不停的跳绳,趁着警察不在跳进海里嬉戏打闹,他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陈霄。漫游在古巴,陈霄在古董市场发现了1863年一个名叫王阿庆的广东人所签署的劳工文件。

劳工文件

劳工文件

  “从1863 年到我去古巴,这中间经历了这么多年,究竟有谁能够见证?当我夜晚漫步在古巴海滩,面向大海,我似乎有了答案。只有加勒比海和加勒比海的星空见证着它的历史沧桑变化,所以我拍了下来,用照片来记录它。”陈霄向参展观众指着面前的作品说道。然而陈霄来到古巴最初的创作灵感却是来自奥巴马朗读的种一朵白玫瑰,而后陈晓也将这首诗放在了自己的作品中,呈现给大众。

现在作品

现场作品(局部)

  将每次旅行触发的感受转变为一系列的作品,并构成一个整体的展示项目。在这样的项目中,他的作品会延伸至旅行地点的自然地理,历史,神话,文化,社会等内涵,以及它们与自己作为“外来者”的个体思考与体验的关系,最终回到对自我的存在,生活,文化身份,及其与艺术创作之可能存在的各种关联的探索。

  旅行的愿望来自门德斯的纪录片“乐满哈瓦那”,这部影片通过音乐表现了古巴风情,和藏于现代世界深处的,原始的生命情感。陈霄以此为最初的想象,在古巴亲眼见证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发现了一种与自然相连的永恒美好,同时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了资本文化在本地的逐渐发展。

现场作品

影像作品

  他的不同作品以影像,摄影,装置等形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合了文学与冥思的空间场域,从各个角度表现了这些丰富而互相穿插的感知,将展厅变成了他对古巴的内心印象与沉思的再现。空间中包含了向往,体验,凝视,和担忧;透过这些向外的映射,是对自我内心的探索,而这一过程将与观众的观展体验融为一体。

影像作品

李振华 影像作品

李振华以其丰富而深入的艺术实践,跨越了策展和创作两个领域。他的创作切入点常常是在后现代的历史和社会状态下,人的感知或知识的产生和传递,及其与日常生活,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关系。他的作品常常在相互的关联中营造思考和感受的路径。

  展出项目“消失的地平线”受到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同名小说影响,灵感来自小说所描述的,一个虚构的西藏高山中的乌托邦;“香格里拉”就源自这一小说中的地名,而后,现实世界中的几个地点,比如中甸县,才改为这个名字。在李振华眼中,这部小说不是关于对神秘的向往或对现实的逃避,而是更加抽象而本质的,对一种存在于世间,却又超然于世界,同时又时常被蒙蔽的存在或者感受的寻找和确认。

pdf文件作品

  因此,他的展出作品是关于“丢失”和“寻找”的,作品的物质形式被包含在简单的pdf文件中,观众可以根据文件的指引与其互动。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或想象都成为一种线索,而寻找到的也许不是“远方”,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就像光线或灰尘所提示的美好那样。李振华与陈霄的作品在主题上遥相呼应,而最终都归于自我内心的探索或升华。

观众观展

观众观展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5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