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内心探路:陈霄、李振华双个展10月15日千高原艺术空间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003   最后更新:2016/10/13 19:15:03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6-10-13 19:15:03



来源:artnet


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将为我们带来艺术家陈霄和李振华的双个展——“最后一夜”和“消失的地平线”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于同一个空间展出,这使得本次展览在单纯展出外又延伸出新的维度,即作品之间的语汇共融。


艺术家陈霄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观念艺术家。他热衷于将自身在旅行中的一系列感受转化为作品,其中涉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正如艺术家所言:他关注的不仅是旅行的过程,而是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人文积淀、风俗背景等更深层次,观察自己作为外来者会与之产生何种关联。

陈霄,《无水之池》,2016。图片:致谢千高原艺术空间

作品“最后一夜”灵感来自于艺术家和妻子在古巴的蜜月旅行:受到文德斯的纪录片《乐满哈瓦那》的启迪,该纪录片关注一群早已被人遗忘的古巴老乐手,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坚守使得大众的目光重新聚焦,但受邀进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他们却无法向故乡的亲人朋友们通话报喜,原因既讽刺又真实——美古二国此时尚未建交。艺术家陈霄带着本片所投射的文化偏见在古巴亲身体会了淳朴的异域风情和存在于世界另一端原始的生命情感,但同时又感受到了影片中未曾出现的全新文化现象,即资本文化的大举入侵。这种极为复杂的文化面貌被艺术家以同样多元的媒介组合手段呈现,影像、摄影、装置等不同手段配合着文学和冥思的文本照应,如此立体的观念生态为观者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感知路径:他为我们呈现了自己心中的古巴,同时我们理解到的古巴又回馈给古巴,并使之丰满。

而另一位艺术家李振华则是一位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有着多重身份的参与者,既是策展人又是艺术家。复合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创作呈现出多元的观察维度,相较于纯粹的艺术家,李振华将创作手段视为一种阐述自己理论思考的直观方式。

李振华,《消失的地平线》,2016。图片:致谢千高原艺术空间

我们眼前的这幅作品,“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来源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的同名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四名身份背景迥异的西方游客因意外来到了名为“香格里拉”的地区,他们对当地的宗教、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融合和了解,四人的世界观逐渐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微妙变化,而书中提及的“香格里拉”像是一个桃源仙境,影响了此后包括李振华在内的千千万万读者。

艺术家基于这个原点的讨论既是对原文本的致敬,也是一重再讨论:“香格里拉”已被固化为“美好却不存在”的标签,而艺术家却认为它像是一个指引着人们去追寻的“蒙蔽但存在”着的象征,仿佛迷雾中的灯塔,存在又超然。观众根据作品的导向与其产生寻找的互动,我们一切的固有认知皆是促成其发展的因素。

可以看到,尽管两个展览有着迥异的主题,但共置一堂后原本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符号系统被打破,彼此的意涵被这种不期的“入侵”而近一步深化,不进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自我内心的探索有千万种路径,思维的终结又在何处?


最后一夜/陈霄 & 消失的地平线/李振华

展期:2016年10月15日—12月5
地点:千高原艺术空间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盛邦街铁像寺水街南广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