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自述:我不太相信当下,也不相信未来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432   最后更新:2016/09/30 18:09:01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9-30 18:09:01

文字整理:赵成帅 来源:YT云图


#   在遥远的地方闭关3个月,一些童年的记忆涌出来,但不是完整的记忆,而是一些碎片。我老画过去。我还是喜欢,它过去以后,在我心里留下的痕迹。

吕海强 - 张晓刚,画家,2013.06.12


去年,我在纽约曼哈顿租了一个工作室,里面什么都没有,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在那里工作了三个月,从买家具、材料开始,在那里画画。很奇怪,当我在那个很陌生、很遥远的地方工作的时候,一些童年的记忆涌出来,但不是完整的记忆,而是一些碎片。

我试着把那种感觉描绘出来,它更多的是某种心理暗示,这就有了在纽约的第一张画——一张纸上作品,在桌子上骑自行车,有绿墙,有白桌布,还有羊。那是这个系列想法最早的一张。我不想简单地还原过去,就像小时候骑自行车的状态,那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理想的少年。我把他放置在我童年的家庭环境里面,形成这样的画面,有一点魔幻的味道。


这些来自不同时空的记忆碎片,人也好,物件也罢,包括那种特殊的氛围,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盒子里边。我想试试看,这些没有关系的东西,放在一个空间,会形成什么样的感觉。我想找到它们之间没有关系的那一部分。所以这个展览我最早的想法,是叫“容器”。

张晓刚 黑沙发


像是一个小的舞台剧,不是一个真正的舞台,而是一个家庭的客厅,在这里,各人有各人的故事,你没有办法用统一的情绪贯穿起来。我过去的作品相对单一,犹豫、徘徊这很便于描述,但这一次我不想那么便于表述,叙事不要太线性,尽量把情绪的东西降低。


原来画画,我会用很多层次覆盖,直到把一个清晰的东西画成模糊的东西,我原来的说法是:想画出一种记忆中的形体的感觉。这次我反过来,重新回到绘画性。这次我画得很清楚,我想用清楚的手法,寻找一种距离感。不管用浓郁的手法,还是用清晰的手法,我都是在寻找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

张晓刚 光2号


原本说三年没露面了,今年要准备一个个展,上半年确定是我与索尔·勒维特的双人展。最近我闭关了三个月,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一天可以画十个小时。我画画慢,我是慢热型的艺术家,新作品还是慢一点好,我会尽量去体验从起稿到完成这个过程。因为我相信,绘画的偶发性。

张晓刚 阅读者


我与索尔·勒维特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我基本上算是他批评的对象。他是要把艺术从叙事、从文学、从情感里边解放出来,走到一种抽象,走向形而上。这是我特别佩服的,但是我做不到。他是美术史上的超级大师,你看到的是他一辈子的结晶,而我这里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半年的作品。

展览现场


他往左边走,我往右边走。但是我相信地球是圆的,可能有一天我们会撞上。他生活在过去60年代,是面向未来的艺术家,我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我的理想是回到过去。可能我们很容易就撞上。所以我尽量用我的方式达到一种极致,去超越现实,他也在超越现实,但我们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张晓刚 致敬的仪式


中国艺术家永远面临着双重的困扰,或者是诱惑。一个是来自艺术本体的对语言的研究,一个是来自你的历史和现实的挑战。但是像我这样的艺术家,不可能完全面对语言,但我也不可能完全面对现实。

我一直是一个不太关注现实的人,一个对流行、时尚没有感觉的人。我很难对正在发生的事件马上做出反应,我不太相信当下,也不太相信未来。所以我老画过去。我还是喜欢,它过去以后,在我心里留下的痕迹。我对这些东西更有兴趣。


就像我一直喜欢作品里有线条,原来画“血缘线”,后来慢慢变成了画“电线”,我说不清楚,为什么非要画“电线”,我觉得画了“电线”心里就很踏实,它好像变成了一种不安全的东西——电线的位置,都是在一些不安全的地方。

张晓刚 重生之门


我不是一个信徒。我身边人信教的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人,都信教。这两年我接触死亡和宗教比较多。这张图像的来源,是佛教里千灯求法的一个故事。我看到这个故事时,很感动,一个人为了接近他的信念,他用“燃千灯”的方式去报答,这很有画面感。这张画的主题,可能跟死亡有关,但是从佛教的角度讲,没有真正的死亡,都是一个轮回。这张画,叫《重生之门》。

索尔·勒维特-Wall Drawing 1097局部


到了我这个年龄,大起大落的感觉可能越来越少了。我的心理格局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而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艺术家某种特有的气质。我觉得这种气质很重要。到了我现在这个阶段,我更愿意表达能体现我气质的东西,至于它是什么不重要。一切都在画上。


(张晓刚自述根据采访整理,采访、整理赵成帅,部分图片由佩斯北京授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