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炼金异士——蚕、蘑菇和随机的笔触”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53   最后更新:2016/09/30 11:24:52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6-09-30 11:24:52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9月25日下午15:00,“炼金异士——蚕、蘑菇和随机的笔触”这场让小伙伴们期待已久的展览正式开幕,由北京时代美术馆和奥地利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其中参展艺术家有来自奥地利的约瑟夫.阿玛西德和来自中国的的梁绍基和冯良鸿。

▲展览现场

▲开幕式现场


三位艺术家专注于生物学因素的单纯互动与物理反应。他们是炼金术士一般的异端分子,每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手法,和不同的工作方式。梁绍基的艺术涉及装置、物件与摄影;约瑟夫.阿玛西德的图像实验性发展是他的特色;冯良鸿抽象画形式与画布对话直到油彩和丙烯颜料变干,他们某种神秘的方式和类似的思维,构成了他们之间的共性。

开幕式嘉宾合影

策展人亚历山大.格林姆女士


策展人亚历山大.格林姆女士:通过此展,见证了艺术家们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创作与艺术观点,他们可以用独特的方式将彼此连接起来。炼金士是指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和中国文化里的大家;而异士也是某种有效的工作方式。

▲艺术家冯良鸿(中)

▲《16_3_16》200cmx190cm 布面油画 2016


冯良鸿1983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在校期间开始抽象绘画的实践,并于198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抽象绘画六人展。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0年旅居纽约,在布鲁克林区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创作《文字与涂写》绘画系列, 并举办展览。2006年回到了中国,并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15_8_4》200cmx190cm 布面油画 2016


冯良鸿认为生活中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观赏性的,抽象艺术本身给他带来了很多很好的机会,可以去用另外一种比较个人的方式去理解、去观察、去表现一些东西。冯良鸿所有的作品里要呈现的东西它一定是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的,冯良鸿不喜欢随意地去发泄,他是会很理性的去对待他的绘画。可能他的一种连贯、一种次序就造成了某种和谐,这种和谐给观众带来了自身的一些经历,而这种经历则包含了各个方面。

▲《14_10_8》200cmx190cm 布面油画 2016

▲《墟 11-60》200cmx190cm 布面油画 2016

▲《雪藏NO.2》 丝、茧、咖啡盒、电话机、手机集成电路板藤广告纸、木板 14cmx122cmx244cm 2013—2014

▲《雪藏NO.2》局部


梁绍基最初属于一个在上海自1980年代早期以来即从事抽象画创作的艺术家群体。他的创作过程可以比喻为艺术家与画布之间的对话。那是一种随兴而至的对谈,有提问且有回答,又可比作一场主题严肃却潺潺流动的、带有诗性美感的交谈,诗人间的交谈。

▲《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然系列79》2003—2012

▲《蚕潺潺》单录视频截图 2011


梁绍基近二十七年来他哺育蚕虫,与自然互动,把自然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梁绍基作品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以生命为核心,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有艺术制作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蚕潺潺》单录视频截图 2011

▲《蚕潺潺》 单录视频截图 2011

▲《蚕潺潺》 单录视频截图 2011

▲《信息太多》 粘胶纤维蜡画 160cmx140cm 2014


瑟夫.阿玛西德1956年生于奥地利,曾在维也纳大学和维亚纳应用艺术大学接受教育,期间得到助学金在意大利罗马生活了一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约瑟夫.阿玛西德搬到纽约一直生活到九十年代,近期在研究汉字,他利用他做过的文字来作画,创造出他们的中文版本。

《别给我一个错误的印象》 粘胶纤维蜡画 160cmx140cm 2014

《蘑菇包子作品》 70cmx50cm 2016


在约瑟夫.阿玛西德的作品中,他对蘑菇和孢子非常痴迷,既有抽象的形式,也有耐人寻味的表象。这些蘑菇孢子作品与时间流逝的结果堪可类比,因为孢子的形成过程对于观者来说,是可一不可再的,画布的设置对生成画面也是有一定的影响,艺术家可以覆盖画布,使之不粘上带有颜色的孢子,而空气的流动与温度等因素也同样左右着结果。

《蘑菇包子作品》 70cmx50cm 2016

《蘑菇包子作品》 70cmx50cm 2016

《蘑菇包子作品》70cmx50cm 2016

《蘑菇包子作品》70cmx50cm 2016

《蘑菇包子作品》70cmx50cm 2016

《蘑菇包子作品》 70cmx50cm 2016

▲《蘑菇包子作品》 70cmx50cm 201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