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测试”登陆广州,录像艺术讨论热潮再起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609   最后更新:2016/09/29 22:06:26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6-09-29 22:06:26

来源:artnet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一号馆外景。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2016年9月22日,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筹备已久的“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正式拉开了帷幕,本次展览作为八月份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的承接,通过南北两个当代艺术重镇的对话在国内引起了对于“录像艺术”的讨论热潮。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E双馆外景。图片:致谢作者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三号馆外景。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作为广州代表性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为本次大型展览开幕准备了丰富的学术日程:22日下午两点三十分,由策展人董冰峰、艺术家代表汪建伟、建筑批评人王家浩、艺术评论家鲁明军担任嘉宾的学术对话活动率先向公众开放。九月的广州暑热未退,但慕名前来的观众们依旧络绎不绝,红专厂当代艺术馆二层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


学术对话活动现场。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策展人董冰峰首先为本次展览做了背景的简单介绍,展览雏形源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布罗德美术馆“录像艺术50年”项目,后经中方策展人的长期讨论才有了目前与之相呼应、旨在梳理华语地区录像艺术发展史的“屏幕测试”部分。同时,董冰峰也强调,展览主题虽为“录像艺术”,但尽量希望保持讨论和未来研究的开放语境,这个展览并不是一次“急于下定义”的行为。


策展人董冰峰。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艺术家汪建伟则从个人体会出发,向观众分享了他选择使用影像手段创作的思维过程,他的电影作品《时间消失的早晨》运用片段式的抽象与线性叙事结构来回切换设置了一位变成鱼的男主角在失重的时间状态下的遭遇,影片格调呈现出意外的冷静,其灵感来源于卡夫卡经典小说《变形记》。他认为影像在今天所应承担的工作并非是意义的诠释,而是传递一种无法解释的东西。


艺术家汪建伟。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评论家鲁明军始终抱着思考的态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电影在19世纪末就诞生了,为什么影像艺术却在上世纪60年代才逐步出现?他认为,作为媒介的录像艺术的出现和60年代电视机的普及有关,为此,他借用了媒介学家德布雷(Régis Debray)的说法,相比摄影和电影的发明,电视机的发明和普及要重要的多,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结构。这个问题的抛出将学术讨论引向了新层面,与会嘉宾们逐步关注起当下信息社会中的新媒介,包括网络、电子移动设备等。他提到格罗伊斯(Boris Groys)的一个观点,格氏认为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著名观点“媒介即信息”在今日可能已经改变成了“信息即媒介”,媒介退场而信息当道。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和信仰,人类共享着资本主义的硬件和共产主义的软件。显然,旧的意识形态的论述在今天是无效的。按照维利里奥(Paul Virilio)的说法,屏幕或者界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而它真正的危机是速度的解放,空间的压缩和时间的消逝。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追问什么是当代?


评论家鲁明军。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建筑批评人王家浩发散了汪建伟提出的“局部生产”概念,并引入了“技术在社会场域中经历的三阶段”,即玩具、工具和艺术,他从这个角度透彻剖析了中国艺术家使用影像作为创作手段的心理发展动机:由最初自发式的“游戏”逐步变成了有意识、有参照的创作行为。


建筑批评人王家浩。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最后嘉宾们针对展览标题中的“时间”维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艺术家到底在干什么、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等几个常议常新的问题做出了新解释,引导在场的观众对当下的文化语境及看待观念艺术的视角进行自己的再解读。


“移动的时间”部分,乌雷(Ulay)与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作品陈设环境。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移动的时间”部分,白南准(Nam June Paik)及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作品陈设环境。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移动的时间”部分,让-吕克·戈达尔与安妮-玛丽·米耶维尔(Jean-Luc Godard and Anne-Marie Miéville)作品陈设环境。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移动的时间”部分,尤利安·罗斯费尔德(Julian Rosefeldt)作品陈设环境。图片:致谢作者

“屏幕测试-录像初生”部分,王功新作品陈设环境。图片:致谢作者

“屏幕测试-录像初生”部分,张培力作品陈设环境。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屏幕测试-媒介实验”部分展厅环境。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屏幕测试-电影转向”部分。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随后,展览开幕式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二号馆开始举行。开幕式由艺术总监黄丽诗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艺术家汪建伟、策展人董冰峰、艺术评论家皮道坚依次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据悉,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将持续至2017年3月19日,在为期近六个月的展览中,主办方将定期举办形式丰富的学术研讨活动,并邀请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多位嘉宾,将录像艺术的讨论持续升化,发掘当代艺术发展的更多可能。

RMCA艺术顾问、艺术评论家皮道坚。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据悉,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将持续至2017年3月19日,在为期近六个月的展览中,主办方将定期举办形式丰富的学术研讨活动,并邀请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多位嘉宾,将录像艺术的讨论持续升化,发掘当代艺术发展的更多可能。

策展人董冰峰进行导览。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开幕式现场,RMCA艺术总监黄丽诗与到场嘉宾交流。图片:致谢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移动的时间:影像艺术50年,1965-2015”

策展人:凯特琳·多尔蒂(Caitlín Doherty)

参展艺术家如下:
乌雷/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Ulay/ Marina Abramović)
查尔斯·阿特拉斯(Charles Atlas)
马克·布朗洛、英格丽·克韦尔和阿纳斯卡·斯科菲尔德(Mark Brownlow,Ingrid Kvale and Anuschka Schofield)
瓦里·艾斯波特(VALIE EXPORT)
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
让-吕克·戈达尔/安娜-玛丽·米耶维尔(Jean-Luc Godard and Anne-Marie Miéville)
米歇尔·汉德尔曼(Michelle Handelman)
琼·乔纳斯(Joan Jonas)
萨姆·朱里(Sam Jury)
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
纳斯蒂奥·莫斯基多(Nástio Mosquito)
路易斯·费利佩·奥尔特加(Luis Felipe Ortega)
白南准(Nam June Paik)
尤利安·罗斯费尔德(Julian Rosefeldt)
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
迈克尔·斯诺(Michael Snow)
斯坦纳和伍迪·瓦苏尔卡(Steina and Woody Vasulka)
翁云鹏(Weng Yunpeng)
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屏幕测试:1980年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

策展人:董冰峰、王春辰
参展艺术家如下:
曹斐,曹恺,陈界仁,程然,冯梦波,黄汉明,贾樟柯,李永斌,林科,陆扬,毛晨雨,苗颖,邱志杰,宋冬,王兵,王功新,汪建伟,王俊杰,徐坦,许哲瑜,徐震,杨福东,袁广鸣,周啸虎,张培力


香港录像艺术特别单元

由香港录映太奇策划

参展艺术家如下:
鲍蔼伦,文晶莹,徐世琪,冯美华,罗颂雅,蔡世豪,黎肖娴,陈序庆,周俊辉,麦海珊,方琛宇,古儒郎&林海华,罗玉梅,郑智礼,若昂·瓦斯科·派瓦,梁志和,萧子文,阿特·琼斯,黄炳,黄荣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