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高士明:富春山馆“山水江湖” 要被世界接受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662   最后更新:2016/09/23 21:23:38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9-23 21:23:3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山水宣言”策展人高士明(左)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昔日读书时,很喜欢往山里跑。有次和好友去了位于白鹤村的黄公望故居。高士明进山的习惯是一定要走在最前面,“因为前面没有别人,就是自己一个人面对山水。”那天按照惯例走在最前面的高士明不经意间走上了一条岔路,孤身一人处于在山谷里。他在一座古桥旁停了下来,初春小雨,江南云山,一种极快乐欢心的情绪笼罩着他,直到“听”到雨滴打在伞面,他才恍然发现期间有近10分钟的“失忆”。“我看到云雾不断隐映几重山体,山体不断隐和现,我忽然有种强烈的感觉:山川有个秘密要告诉我。”从那时起,高士明有了个心愿,“唤起这种经验,让更多人分享造化之秘。”

  这次源自富春江边的山水体验,成为高士明若干年后策划“山水宣言”展的生命缘起。

  2016年9月23日,“山水宣言”展在富春江畔的富春山馆公望美术馆盛大开幕。作为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新作,以及策展界老炮高士明难得出手的力作,这座馆与这场展在富春江共生,二者都可被独立欣赏,但若关联看待,馆是展的生发落地场,展是馆的精神指向,二者更会相互成全,并生发出更广阔的山水江湖,既能被世界接受,又独属东方。

  “山水宣言”展揭幕之时,策展人高士明接受了雅昌艺术网专访,独家诠释了这片“山水江湖”。


夜色中的富春山馆


公望美术馆内观展的人群

世界性的馆

雅昌艺术网:据悉,您这次出任策展人是出于王澍的邀请。

高士明:他其实没有多说,只告诉我这是他最近比较用力的作品,我先偷偷来看了一下,那时还是工地,但透过各种脚手架,我一下作出了判断:这个馆不只是富阳的馆,也不只是杭州的馆,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馆。

高士明(左)与王澍在富春山馆公望美术馆新闻发布会现场

雅昌艺术网:为何如此断言?

高士明:首先,这个建筑自身的意味非常打动人。某种意义而言,这座馆其实是件手工艺术品,一层的整个表面、屋顶上的石材以及每块鹅卵石的敲击,包括瓦片的嵌入、竹子印痕的植入等,都是手工做出来的,它是个生命体:可观、可触、可游、可听、可思。它用三远法造境,分内山和外山两个系统,内山多用深远法,里面可以看到峡谷;外山多用平远法;最后是高远法,王澍是用建筑语言来回应山水画,这要比他以前做过的几乎所有建筑都要更优异、更准确、思考更深入。此外还有思想,美术馆原本就是人们静观沉思的栖息之所,这座馆不乏这样的理念和关照。我们将在展览中开创八场精彩讲座,希望唤起人们对“山水”(不只是山水画)的跨媒介经验。

  其次,这个建筑不只是一个营造工程,还是一项社会工程,某种意义上它重新使工匠之手复原,让工匠之心重新滋长。这些工人是农民工,农民工出卖的是纯粹劳动力,劳动力不会自我欣赏,但工匠会,他们有一定美的感知力,这些工人们在近四年的建造时间里,已经慢慢发生了改变。曾有工人向我吐槽,说王澍老师希望他们按照“云从天上飘过的感觉”做,工人们当时感觉很难,但现在当我们看现场时,是有一定感受的,这个感受不是艺术家的熟练生产,而是带有工匠的某种生硬感,但仔细琢磨又挺自然,这就是劳作中形成的美,和图纸上形成的美有本质差异。

  现在我们的文化史存在诸多误读:建筑史掩盖了建造的历史,音乐史掩盖了声音的历史,绘画史掩盖了图像的历史,某种意义而言,艺术的行为需要经过本质的还原。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把人变成劳动力,“技术”变得没有意义,但工匠不同,因为有完整的成型过程,他们的“手艺”独有价值,这便是一个重新获得匠心的过程。







富春山馆外景与内景

构成建筑群外立面的石块,均采自富阳当地,由王澍一直以来合作的专业工匠团队逐块手工打磨


“山水宣言”展的雄心

雅昌艺术网:9月23日揭幕的公望美术馆开馆展有哪些亮点?

高士明:这个展览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部分,请出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重要机构的30多件元明清名画。该板块既包含以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为代表的“元四家”倪瓒、王蒙、吴镇的作品经典,又包括董其昌、沈周、恽寿平、王原祁等等明清两代30余位艺术家对《富春山居图》的追摹。展馆为此专门改造了展厅,以便一级文物的陈列。以这样一条线索聚集这么多的元明清大家非常难得。

  第二,我们不只展示过去的东西,因为这里是美术馆,不是博物馆,即便展出过去的东西,我们也要让它“活”在今天。黄公望在他的时代是一位创新者,他整个扭转了宋元之际的画史,但中国人的创新观念有根性和传统的脉络,而且非常实在,画家们手头操作时都可触可感。从社会意义而言,“山水”不只是文人雅士的事,而是牵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民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水”世界。我们以这样一种开放性来构造第二个部分,称之为“响应”,希望今天不同媒介的艺术家借此回应中国山水画的伟大传统,不仅面向当代,更可以和全世界对话。22日到23日的8场学术讲演也十分精彩,每场讲演都有一个小时,而且每个主讲人的角度都不同,是专门针对山水经验、山水精神的深度板块。

  当然,“山水宣言”展是个大心愿,也是一项长期工作计划,需要不只一代人共同用建筑、绘画、音乐、影像等方式的努力,因为我们要打开的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世界观艺术。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卷)

卓鹤君 山魂(二)纸本水墨 287x136cmx6幅

王冬龄 笔阵图 124×248cm 3-4 2007年

王公懿 苍羽 纸本彩墨 144×300cm 2016年

杨福东 《竹林七贤》(第一部) 35毫米黑白胶片电影  29分32秒 2003年

姚大钧作品

朱哲琴作品


雅昌艺术网:“山水宣言”这个标题有何蕴意?

高士明:这个标题早在2009年我们参加布鲁塞尔举办的欧洲文化节时就提出了,为什么用“宣言”这个词?因为它“硬”,不像“天地悠悠”之类词语般委婉,而且有“当代”意义,它是要提醒:“山水”是生发性的(不仅是创新),中国的传统有非常刚健、有创造力的一面,绝对不是抱残守缺。

雅昌艺术网:“山水宣言”展的后续计划是什么?

 高士明:第一,我希望真正做到以山水立馆,也就是说只做山水,但“山水”的范围很大,绝不只涉及山水画,这个宣言展会一直进行,可以以双年展的形式两年一届:宣言一、宣言二、宣言三如此延续,每一届会有一个有野心的布局,反复讲述中国人的山水经验。

  我们期待公望美术馆能够承继黄公望的文脉,以山水的艺术振作山水的精神。推进过程中,这个馆可以不断地举办深度个案,从画家到电影导演,到作家、音乐家,它将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性的馆,它目标明确,并且能落地到某个形态上,这个形态触及到中国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各种不同元素都会被牵动和整合,“山川”、“山林”、“林泉”等相关概念实际上都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些精神向度,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支撑起了中国人的社会观、人生观。













“山水宣言”展厅内景


作为世界观的“山水”

雅昌艺术网:如何理解“山水”是一种世界观的艺术?

高士明:我曾经有个偏见:明清以降的山水流连笔墨变化,当然这是另一番天地,并不是不好,只是魂魄和精神已逐渐不在,师造化的根已被割断,“山水”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财富就在于其超出了山水画的意义。那么,“山水”最根本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感兴趣的。

  今天的我们如何提出自己的世界观最重要。生态、环保等问题不是不重要,但它们都是支流,是具体的问题。“山水”不只是美学载体,更重要的是世界观的载体。它不完全是画家的工作,而是所有人的工作,我们用能够够得着的方式尽可能去唤起、打开我们的山水经验,这就是我的期待。

  另外,杭州人有个福利:看黄宾虹非常便利,西湖美术馆有黄宾虹的专题陈列馆。黄宾虹不仅是画家,还有画学意义,这点也是国美非常了不起的传统。天地大美而不言,造化是什么?即时生发。我2009年在布鲁塞尔参加欧洲文化节时就有这样的想法:中国画不是靠抱残守缺来继承的,所有的继承都是重新发明,再伟大的传承都必须嚼碎嚼烂重新造才能再生。没有再生,它一定只能是一个精美的蝉蜕,是血肉和生命离开后剩下的精美,但没有生命。每一代人都需要以各自的方式重新再造传统。

 雅昌艺术网:“欧洲宣言”展的提出对应着复杂的社会变革大背景,“山水宣言”此时的提出,是否有更深刻的想法?

高士明:中国文化传统中与“看”相关的词汇极大丰富:观、览、望、瞰、眺等,每个词意味不同,但都带有某种情志,所以中国人观物的方式跟西方风景画完全不同。《蒙娜丽莎》背后的风景我愿意说是山水,它隐藏着造化之秘。“山水”绝非大地景观,而是山川造化,不局限一山一水的画面,但我认为它不虚玄,因为我有过实际经验,每个人也都有个人化的山水经验,有些人会注意到黄昏山野里草木的颜色,有时候会发现深秋后银色的败草,黄昏西照,云蒸霞蔚等玄妙却很少人画出过,因此“真山水”一直是中国画最关键的追求,荆浩《笔法记》里面讨论的就是真山水,那么“真山水”到底是什么?这就涉及到“山水”是一种世界观的艺术,是哲学又不只是哲学,因为人在其中,人在山水中行旅,人在山水中眺望,它带给中国人的实际上是一整套对于世界的理解和经验。

雅昌艺术网:这是中国人独特理解世界的方式?

 高士明:我感觉西方也有,但不太一样。西方有很多风景画,背后有基督教的传统系统,诗性中带有一点崇高感,而中国的山水不需要有形神灵的支撑,其自身就是自然运行的结果。

  “山水”的威严,就在于存在,大自然从来不展示什么,它就在那里,又永继动态生发。我期待富春山馆以山水立馆,向世界贡献中国人最深刻,也最大气的一门世界观的艺术。


闵学林 三青山 纸本水墨 17×23cm 2008年

徐龙森 《不周山系列》 纸本水墨 622cm×212cm ×4 2016年

焦小健 2016年的富春江——璀璨电光 布面油画 180×480cm 2016年

严善錞 西湖·南山 06 铜版画 13×20cm 2016年

张谷旻 公望隐居地 纸本水墨 122×240cm 2016年

张捷 云壑松泉图 纸本水墨 229×199cm 2008年

郑力 《顺水图》 纸本水墨 35cm×696cm 2016年

林海钟 吴山大观 纸本水墨 147cm×308cm

曹晓阳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纸本木炭 120×80cm 2010

佟飚 《锷未残》 纸本木炭 110cmx78.5cm 2014年

丘挺 《水泉院》 纸本设色 260cmx1190cm 2010年

罗颖 叠·山·观 之一 92×49cm 绢本设色 2016年


(文中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申博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