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馆长的邱志杰:“为什么表演?”以对抗这个被简化的世界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274   最后更新:2016/09/21 22:37:55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9-21 22:37:55

来源:artnet


“为什么表演?”开幕表演“为什么不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2005年,时任中国美院副教授邱志杰与院长许江一起来到上海造纸机械厂旧址,探寻工厂转化为艺术创意空间、同时保留工业遗址记忆的可能。2006年1月,邱志杰率领一百多位美院学生在两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完成时长两小时的六幕演出,逾六七百名观众在大厂房的各个空间见证了一出移动着的环境戏剧。蓄力十年,如今明当代美术馆(McaM)在上海造纸机械厂旧址上建成,开馆展“为什么表演?”向这个“泛表演”的时代发问。


9月18日下午,“为什么表演?”的开幕座谈上,作为馆长和策展人的邱志杰首先将议题导向这个时代真实生活与表演之间的模糊界限。摄像头的便携导致其无处不在,使得拒绝成为演员的人和主动选择被观看的人一样无处可藏。所有事件都可以被表演化、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表演者——这样的历史语境也正是明当代美术馆选择将“表演”作为其研究、展示的核心内容的起点。

为什么表演?”开幕表演“为什么不表演?”现场。视频:致谢作者


邱志杰指出,今天的表演艺术实验者期望观众带着反思的能力和互动的愿望来体验表演,与此同时,视觉艺术领域的实验者则努力让展览表演化、剧场化、体验化。而这种状态恰恰是美术馆展览所能提供的。“这两种力量一旦合力,就产生出一片极具活力的领域,促使我们想要去做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跨界。”邱志杰说,“在这个交叉地带里,潜伏着大量新的可能性。”


策展团队更希望“为什么表演?”被理解为一个长达两个月的展演项目。它将囊括展厅内的装置、影像和动态雕塑,一系列将在现场陆续发生的表演活动,还有美术馆与周边社区进行的一些特别项目。如果说,之前明当代美术馆举办过的“实验剧场三十年”、“明和电机:超常识机械”、“杨·罗威斯:无声无名”等等展览都是在探寻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种特定媒介形式的表演,那这次开幕展将打破单一媒介对表演的限制,真正呈现一种丰富的现场性。


artnet × 邱志杰(“为什么表演?”策展人,明当代美术馆馆长)

联合策展人付了了及馆长兼策展人邱志杰在开幕式座谈会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对“为什么表演”这个发问,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答案。在开幕的序言中你也谈了很多,如果简单概括的话,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这很难概括也不应该去概括。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进入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领域,而不是把复杂的感受规约为一个说法。一旦变成说法,它就凝固而被迫简化。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不应该被简化。表演,恰恰就是为了对抗这样的简化。在表演中,大家一起带着此前积累的所有人生经验互相遭遇,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尊重,这是为了对抗概念简化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为什么表演——就是为了重新夺回我们的复杂性。

《鸟林匹克》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之前明当代做过“中国实验剧场三十年”的展览,这次的“为什么表演?”展又选择了众多中国的艺术家。中国有关视觉表演的艺术和艺术家是否已经迎来了井喷?


我不知道,因为我不做历史预测,但是总的来说,美术界有大量资本的投入,美术界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非常活跃。而反观整个剧场界,实验的部分和商业的部分完全脱节,实验者的付出和思考和他们所能收获的关注是非常不成正比的。既然他们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是传统剧场中所不容的,那么美术馆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空间。其实不光我们在做,各家美术馆都在做有关表演的事情,我们只是更加专心。但要说高潮,我觉得远远没到,应该说现在是空前低潮。但这就意味着一定会有一个井喷期,至于什么时候到来,没必要去做预言,我们用行动让那个时刻尽量早一点到来就是了。

《秘之静》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如今中国的观众已经有很多机会去大小剧场欣赏话剧、舞蹈等不同形式的现场表演艺术,关于表演的欣赏和讨论在美术馆发生有什么别样的意义?


我觉得起码有几个层面:一是你在剧场里见不到“物”的表演;二是科技在美术馆表演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三是美术馆的观众和剧场里不能说话的观众是非常不同的,他们可以现场游走、互动、批判、反思;四是美术馆不是那种剧场单向灌输的模式,它可以组织起更广泛的社会互动。我们放在展览中的作品基本都更适合在美术馆,传统剧场根本容纳不了他们。比如想象我们把没顶公司的《平静》放在人艺小剧场,人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作品只有美术馆可以收纳它,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样的美术馆非常重要的使命所在。

《安全距离》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受限于条件,艺术家或者真人演员没办法整个展览期间不断地在美术馆与观众进行互动,当以静态的展示替代时,很容易缺乏“表演”本应具有的互动性和现场感。小汉斯用“活体雕塑”的概念和办法来保持这种现场性,明当代美术馆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现场性”由几个概念组成:一是“不可还原性”;二是“亲在性”——你必须此时此地真的在这个现场;三是“遭遇”,由于遭遇所以经验才不可复制。


作为一种美术馆行动,现场总是一种“历史的现场”。我们不要仅仅把现场性作生理、物理化的理解,否则嗑药和虚拟现实也具备了现场性,而那不是真正的现场。我们在美术馆谈论现场性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对抗概念化。所谓的概念化就是“这件作品你听说过就行,不用真的到现场看”。我相信只要做出了必须到现场看、且不能被概括成一句话的作品,它就达到了现场性。现场是需要付出的,没有谁有责任为你备好一个永远的现场,随时来都可以调用。真正伟大的现场总是给予者和观看者的一种共同的投入,演出固然是现场,而装置构成的氛围依然是不可还原的,依然是需要你去付出感受力去体验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于我们要用现场精神去抵抗概念对事实的简化,只要能够拥有不断激活身边事物的能量,我们就拥有了现场。

“为什么表演?”开幕表演“为什么不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明当代希望以“表演”的概念为核心,突破不同艺术形式的壁垒和限制。但当“表演”的概念泛化之后,一切展现给人们看见的动态变化的事物都可称为表演的话,会不会反而失去了原本概念鲜明的力量?


这个问题不应用推理,而应用观察得到答案。今天的很多表演其实是无效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种典型的戏剧是否有力量?一种古典意义上的录像艺术有否有力量?例如行为艺术,在英语里是“action”(行动),欧洲叫“event”(事件)。当年吴山专在中国美术馆卖虾,肖鲁开了一枪,他们并没有事先通知观众,这就是一个发生在美术馆里的社会行动,是真正的“action”和“event”。而如今只剩下了“performance”(表演):一个人走上台去做了点奇怪的事情,然后大家给一阵掌声,接着下一个。这是行为艺术的萎缩,或者说是它被收编进艺术体制之后的一种结果,某种程度上把行为艺术沦为了实验戏剧小品。明当代美术馆希望能去围绕一个还不能被定义形式的东西做点事情,在这个意义上,美术馆提供的空间可能还比传统剧场更大一点。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使命就达成了。

《Be My Guest》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为什么表演?”像是一次有关表演艺术的综合性的大讨论。之后的展览方向会走向何处?


这是一个开馆展,所以它要描画一个地图,要画出未来工作的蓝图和目标。这个蓝图不是一次展览所能完成的,里面所有的话题都可以拿出来做专门的展演和活动。比如说我们想过把美术馆开放,连续一个月都办婚礼,让婚礼变成戏剧;我们也会真的让大妈去创造新广场舞,让广场舞大妈介入美术馆;我们也想把最传统的表演重新请回来,包括民间戏曲、各国杂耍等等。

《行动区域——叙事》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你刚刚上任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以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像明当代美术馆这样的机构和这样有关视觉表演艺术的展览,对下一代年轻的艺术家有怎样的帮助?


对一个美术馆来说,能够拿出一种实验的态度,对年轻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很多展览展示大牌艺术家、大师——年轻人是够不着的,而这很可能会煽动起一种成功学的导向。“为什么表演?”把最顶级的大师和刚刚毕业的艺术家并置在一起,其中好几件作品都是毕业创作,像邱创伟《旋转中的硬币》是去年他在中国美院的毕业创作,品质也非常好。至于视野的开拓,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缺资讯,但是缺自信,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容易把自己当“屌丝”,容易仰视大师。通过这样的展览,把他们和顶级大师放在一起,让还在学校学艺术的年轻人看得到未来和出路,建立起自信心,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开幕现场


开幕表演上,由艺术家陈陈陈、Oliver Herring、The HAPPENING X 模特队艺术小组、UFO、姚尚德(野孩子肢体剧场)、原弓、组合嬲等带来的一系列声势憾人、形态多样的现场表演回应了邱志杰所谓的“新的可能性”,以令人炫目的方式拉开了明当代美术馆开馆展“为什么表演?”的大幕。


《安全距离》UFO


《安全距离》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一个个透明的气球被充气吹起,表演者将自己装进透明的球体内,让身体与外界保持相对隔离的状态。球体内部的有限空气仅可让表演者在封闭空间中活动约一刻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表演者可驾驭着球体自由活动。美术馆中一时滚动着好几个透明球,表演者身处在仿佛象征电子屏幕的透明体后,被无数追逐者观看,指点,记录,追踪,无处遁形。


《Be My Guest》姚尚德


《Be My Guest》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视频:致谢作者


掀开窗口布帘的一角,门外的人好奇地向小屋子里偷窥。姚尚德在屋子里踱步,坐下,吃东西,整理物品,喃喃自语。一旦有观众进入,就会自动加入到时刻不停的表演之中,与艺术家一同进入到没有剧本、随机发生的情节里。《BeMy Guest》分析观众的定义与自主性,从社交礼仪的主客关系讨论演出者和观者在演出空间里的权力关系。艺术家与观众约法三章,什么反应都可以,“但不能生气哦”,艺术家这样说。


《不杀之恩1.0》陈陈陈


《不杀之恩1.0》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陈陈陈的《不杀之恩1.0》是最先被观众注意到的现场表演作品。他空手扒在二楼凸出悬空的水泥柱头上,身上似乎没有任何的安全保护装置,并以此状态维持了很久。他试图提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常常被忽略的微妙状态:一方用各种方式压制了杀死他人的意愿之后产生的之于对方的恩情,是作用在心灵上的多股力量相互制衡后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合力。


《哈姆雷特机器-家庭相册》原弓


《哈姆雷特机器-家庭相册》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原弓以跨界的方式导演了德国剧作家海纳·米勒的名作《哈姆雷特机器》,这次创作是原弓对于行为与戏剧之间表演的探索,也是他对“美术馆戏剧”这一全新概念的尝试。《家庭相册》在一个颤动的子宫装置内进行表演,笼罩的黑布中,肢体的行动成为隐喻,复杂的台词空白缺位,简单的关健词与行动节奏构成了新的艺术方式。


《秘之静》The HAPPENING X 模特队




《秘之静》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视频:致谢作者


来自日本的时尚设计团体The HAPPENING和艺术小组模特队(Model Girls)将美术馆作为展示时装的场所。美术馆中,带有人声吟唱的音乐背景壮阔恢弘,聚光灯照着模特队的艺术家们如幽灵鬼魅般在宽敞高挑的工厂空间游弋行走。模特与观众互动,猫步改换成即兴的肢体抒发,传统的T台法则被全然打破,这场实验性的时装秀更像是美术馆公共空间与时尚的不期遭遇。


《鸟林匹克》组合嬲


《鸟林匹克》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滑滑梯,充气泳池,半透明塑料膜,反光锡箔纸,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乐器——组合嬲很会玩。观众的看台中间夹着一条颜色鲜艳的滑梯,形似一个玛雅人的金字塔,组合嬲把它叫做“鸟林匹克山”——它追求的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理念,而是更低更慢更弱更好玩。以此,组合嬲故意让表演行为呈现出低能、稚拙、反讽的趣味。一直不满现代剧场观演两分、主客割裂状况的艺术家们,采用透光/反光材料来阻碍和质疑观众的纯观看行为,试图将他们整体挪入被观看的位置,从被动的游戏参与,逐步转为更为主动的混合演出,成为讨论布莱希特“间离”理论和消除“第四堵墙”的生动实践。


《行动区域-叙事》奥利弗·赫尔宁(Oliver Herring)


《行动区域-叙事》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行动区域-叙事》作为开幕式现场唯一一个发生在户外的表演项目,引来了过路行人和附近居民饶有兴趣的围观。奥利弗·赫尔宁于2010年开始首次创作《行动区域》系列,它是一个由日常表演、即兴雕塑及志愿群体通过现场互动和即时创作组成的表演体系。艺术家强调作品中与客体和观众的互动、未经加工的材料和创造性过程。志愿者或躺或站立,喷漆的斑斓色彩覆盖了人和物本来的面目,成为似乎没有本质差异的同一体。

《行动区域-叙事》表演现场。图片:明当代美术馆


为什么表演

展期:2016年9月18日—11月20日

地址:明当代美术馆 | 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文:鲍文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