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韦纳:被束缚的当代艺术批评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219   最后更新:2016/09/21 19:51:17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6-09-21 19:51:17

来源:凤凰艺术 文:安德鲁·韦纳


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性艺术评论奖项,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旨在推动更独立客观的艺术评论写作。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国际反响热烈,在投稿期内共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261篇稿件,最终经过匿名评审和激烈讨论,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加拿大的大卫·巴尔泽(David Balzer)获得大奖,中国的张未和美国的安德鲁•韦纳(Andrew Weiner)获二等奖。2016年,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进一步加强了奖项的全球性、多元化及开放度,并进入投稿倒计时第4天,于9月25日截止征稿。下面“凤凰艺术”为您带来安德鲁•韦纳谈美国艺术批评现状一文《被束缚的当代艺术批评》。


阿甘本:义,不以光为食


冒着被认为轻率,或可能自命不凡的风险,我必须承认自己作为一个评论家来说内心是有点矛盾的。一部分是因为这是一个铁打的事实:有些人靠当评论家来维持生计(还有许多人很认真地撰写评论,但并没有被支付工资——更多的是仅仅持续一阵子),而我不是,也不想对那些是这样的人表示不尊重。另一方面,这种担忧也可能与广义上的文化环境所认定的评论家所应担当的角色有关(我在此所说的仅限于美国社会,或许与其它地方的情况不尽相同)。就在几代人之前,(评论家)这样的职位被广泛理解,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备受敬重,就像Clement Greenberg或Susan Sontag那样;然而,由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急剧变化对评论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在当今Yelp(编注:一个著名的商业评论及社交媒体网站)盛行的年代,正如老话所说的,每个人都是一名评论家,如同评论本身似乎不再像以往那样要求获得尊重。此外,现时的艺术家和策展人普遍都会撰写艺评,甚至比许多自诩为评论家的人写得更有说服力。


阿甘本:政治的观念


有人已对这些问题做过更加彻底、详尽的论述,或许我的沉默即源于自己对此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疑虑。但我至少想要推进这样的假说,即现今评论的部分问题在于它被其依赖的客观环境所制约。本质上来说,评论家发现仅靠撰写评论维持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代艺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以及艺术写作之线上平台的迅速繁衍,不仅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可写,也意味着写出来的评论真正(或近乎)被阅读的机率也越来越小,而作者个人想要获得名气或读者群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外,当代艺术世界的规模及其变化的速度令其即使可能为评论的形成找到一个稳固的位置,这些观点也会在不久之后变得陈旧。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家要想可持续地生活下去是极度困难的,而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也会让(艺术评论)这一专业面临困境。在我所工作的纽约,估计有几千人撰写艺术评论,但可以以此来维生的不会超过几十人。有人为《时代周刊》、《纽约客》以及其它一些媒体平台撰文,更多人则兼任其它职务,比如编辑、艺术从业人员、研究生或像我这样的学术人员。即使有平台愿意为自由撰稿人的评论支付像样的报酬,能够提供足够稳定、长期的职位者寥寥无几。尽管奢侈品艺术市场蓬勃发展,找到一份诸如电子产品评论员之类的工作比成为一个艺术评论家更加简单且有利可图得多。我这么说绝对没有言过其实;相反,我希望能够尽量阐述得清楚直白,以便使非美国的读者对美国这边(艺术评论)现状的任何过度乐观得以改观。

尽管如此,我确实相信在美国及其它地区都有相当数量的有趣、有想法及有价值的艺术评论文章。可能纯粹是基于个人偏好或政治偏见,我倾向于跳过大型商业杂志,而将焦点放在更小的非营利平台上。其中有些是学术性的,有些是独立的,还有一些的性质介乎两者之间;这些平台的数量不胜枚举。例如《Documenta 12》杂志项目,不管其有何严重的漏洞,该项目的确出色地集中了许多最重要的杂志,当然自2007年以来变了许多。这些独立杂志肯定不是在一个免疫的区域运营,但它们至少避免了突如其来的各种不同利益冲突,例如有人为业绩良好的画廊撰写展册文章,之后转而又为那些有着厚重光泽外表的杂志撰写表面上看像是评论性的文章,而稿费预算则是由该杂志刊登那些行情好的画廊的广告而得来的。在我看来,我的观点当然可能会让人觉得尴尬、过于天真或错得离谱,但很少有艺术评论的作者会想去谈论:事实上,他们的判断为同样的对象或实践增值,而这些对象或实践理应是由他们从一个自主的位置上进行评判的。


目前就我可以把自己定义为一名艺术评论家而言,或至少像有些人用评论性的语调撰写关于艺术的文章那样,很清楚的是我早该相信这一实践有其价值。虽然我在此无法赘述有关艺术评论的政治或文化功绩的合理化解释,至少我想在指明一个我尚未提及的问题之余,也能导向一个更加乐观的前景。那个问题是关于所谓的艺术评论实践的后现代主义范式之危机。用极其简化和纲领性的语言来论述,就是在横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在评论理论、美学和政治上出现了广泛但同时也呈现内部分化的共识。这一思想体将后结构主义理论、1968年后的社会运动所带来的冲击,以及突然形成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张力联系了起来。人们普遍开始留意到这一模式的制度化以及日益衰竭,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可以明确提出一个有效的替代品。我并没有假设自己能够这么做,但我确实想强调对发展有关批评的适当模式的渴望及必要性,起码这些新模式可抗衡现今将独特而不妥协的艺术与具有说服力的思想、言论及行动相结合而表现出的具有压制性及非人性化的面向。


关于作者


安德鲁•韦纳(Andrew Weiner)     IAAC2二等奖获得者


目前在纽约大学史丹赫学院艺术系担任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课程助理教授。之前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策展实践硕士项目中,教授艺术理论以及给予研究指导。201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主题为“1968年左右西德和奥地利美学及政治关系变化”。


他的研究旨在探索当代艺术、批评哲学、媒体及政治之间的回路,并为《艺术边缘》(ART Margins)、《灰房间》(Grey Room)、《Afterall》、《视觉文化杂志》(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以及《Texte zur Kenst》等各类刊物撰文。同时他也撰写与艺术家相关的文章,涉及艺术家包括Mathias Poledna、Joachim Koester、Etel Adnan及 Rabih Mroué。目前他正在编辑一本论文合集,讨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的话语形式,该书将于2016年出版。


获奖文章:环绕观众


所评展览:《2015年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三年展:环绕观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