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独立策展人的核心工作是翻译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317   最后更新:2016/09/20 17:00:19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9-20 17:00:19

来源:搜狐艺术 文:张宗希


上海当代艺博会 ShContemporary 2009

  导语:独立策展人在中国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全球不同艺术生态下,中国的独立策展人群体与西方相比,还缺乏一些良好的环境和语境,面临挑战与局限的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秦思源这样理解独立策展人的工作:“艺术是一种专门的语言,用视觉来阐述想法,可能大众不太懂这个语言在说什么。策展人是翻译,可以把语言翻译成让大家能够明白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展览。”

  嘉宾简介:秦思源是一位居住于北京的艺术家与策展人。他是 “北京声音博物馆”的发起人以及Frieze杂志的特约编辑。2009-2010年任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2006-2008年秦思源任尤论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是该艺术中心创建人之一。 2003-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试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

王音作品《西北》(局部)2015

独立策展人是艺术家和观众间的桥梁

  搜狐艺术:您怎样理解独立策展人这样一个概念的?

  秦思源:独立策展人最核心的功能,是怎么把当代艺术这么一个混杂和广泛的大的状态,用不同的总结方式介绍给观众。有一些观众是大众性质的观众,比如说像双年展,艺术乌镇的项目;有一些项目偏专业一点,可能是小型空间、画廊,主要是规模问题,不分高低。偏大众的就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充分说明一个问题,或者给人一个更完整的体验。专业性质的偏小众的,研究一个更学术性的话题,或者最新的一个现象,可能就不需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能力,因为是在一个更专业的领域里面发生。

  艺术是一个生态,它需要很多不同的资源来形成一个整体。特别是独立策展人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个工作上,等于是翻译。艺术就是一种专门语言,是用视觉来阐述想法,可能大众不太懂这个语言在说什么。策展人是翻译,可以把语言翻译成让大家能够明白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展览。如果翻译好了,这个展览就很受欢迎,效果很好,如果翻译不好可能这个展览的头绪就有点乱,大家看完了以后还是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翻译可能是独立策展人的核心工作。

  搜狐艺术:说到翻译的问题,其实是有对象的,给大众看的还是小众看的展览,对策展人来说有哪些不同吗?

  秦思源:工作是一样的,工作才是核心的。如果是一个非常大众的项目,可能主办方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要做的好看一点啊。现在其实不分那么多了,策展人做工作的时候,自己想研究的一个课题,如果做好了这个课题就显的比较生动,如果做不好就显的特别深奥,找不着门进去,太学术了。要是研究大型双年展,或者大型的国外的展览,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其实研究的课题都是很学术的,可是去的人越来越多,每一届的观众都会增加,跟社会的紧密关系一直在往上走。所以这个所谓大众,不是艺术从业者,他们的接受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就是要做好宣传的工作,做好翻译工作和策展工作,美术馆和主办方,把资源放到位,把工作做好,非艺术从业者的大众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

王音《自画像no.4》局部 2009

策展人和艺术家一样需要敏锐和才华

  搜狐艺术:成为一个独立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条件?

  秦思源:一个是灵活性,大脑需要灵活,不要太死板太教条,可以多角度的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种种问题,可以把不同的问题在自己的思路里面做一些总结,可以跟艺术怎么对接,把两个事情很自然很巧妙很有意思的嫁接在一起,这是一个好的策展人的核心工作。如果说先天条件,那跟做艺术家是一样的,就是得有感觉,有才华,就像艺术家如果没有才华,再有技术,手上的工夫再好都没用,就是一个工匠——这么说有点对不起工匠了,好的工匠一样需要才华。但如果没有这些,那就是一个技术高手,就不是一个艺术家。策展人也一样,如果感觉不到艺术家在说什么,也做不好翻译。

  后天的条件需要下工夫,一是需要了解艺术史,不需要是专家,或者写过博士论文,可是必须得下过工夫,肯定得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因为营养是从这儿来的,因为那么好的事情都发生过,好的想法都探讨过,如果不了解这个,用一种幼稚的眼光看待艺术是不行的。另外一个就是不能只钻研艺术的知识,必须得有其他知识的来源,你才能灵活巧妙地把一些不同的课题,总结成一个策展的思路。比如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哲学、文学、音乐、戏剧这些种种,不是说在这些领域都是专家,而是对这些东西有自然而然的兴趣,对这种阅读性、对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对某某历史、对最近发生的一些新的思想,有没有兴趣。世界也好,中国也好,包括不同的一些话题,比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现在历史和文化的接触,我们的处境是什么?矛盾点在哪里?策展人对这些课题是有兴趣的,有一定态度的,这是好的策展人。

秦思源与田霏宇共同策划的王音作品展《礼物》展览现场,尤伦斯艺术中心 2016

  以前独立策展人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70年代才开始在西方,以前都是美术馆里的研究员,没有独立,就是艺术史专家,或者评论家,美术馆里的研究员,他们做总结工作。以前策展人为什么少?或者这个事情不存在?就是以前艺术家也少,艺术比较单一,没有那么多艺术家,没有那么多艺术,也没有那么大的市场,这个事情相对单纯和简单,你需要做的总结工作也相对单一和简单。所以一个美术馆里面,就是找一个,比如美国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把这个介绍过来,可能大家没见过,就是这种。或者梳理某一个艺术家的思路。现在的独立策展人不一样,因为当代艺术不是西方的事情,也不是中国的事情,而是全球的文化现象,每一个文化接触的当代艺术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觉、不同的问题。所以,当代艺术这么乱,这么大,这么杂,你怎么做总结工作?你必须得有一些探讨的主题,才能把这么乱的东西,让人家看这个东西有点头绪,看每一个作品都是完全独立状态,成千上万的艺术家你怎么看?好坏也不知道怎么分。策展人的工作就是把这个分成不同的头绪,让人家有一些门可以进去,可以理解和感觉这个事情。

  搜狐艺术:当代艺术是指全球各地都在发生的一种状态,每个地方都不太一样?

  秦思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50-70年代现代艺术时期中国一直在革命的状态里,没有跟世界发生互动关系。所以中国虽然开始的晚,但是它开始的非常有热情。比如说中国和印度比起来,印度虽然是以前英国老殖民地,跟西方的关系一直没有断过。可是当代艺术整体状况真的比中国要弱很多,它没有那么热闹,没有那么多艺术家,没有那么多事情发生。中国和印度某种程度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非常大的古老文明。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新东西,对于新东西的接受程度,这两个古老文明完全不一样。虽然印度社会非常开放,可它接受这种东西就不如中国,这不见得是好事,也不见得是坏事,就是情况完全不一样。

秦思源策展的“隔离”朱昱作品展 北京长征空间 2015

中国目前策展人的数量还是太少

  搜狐艺术:在策划展览的时候,梳理成熟艺术家,或发掘年轻艺术家有一个侧重吗?

  秦思源:我有一个特殊情况,我不觉得自己是独立策展人,像冯博一等他们真的是独立策展人。我有其他的身份,我也做艺术创作,做音乐,像北京声音博物馆,这是我主要的项目。策划对我来讲,只是把策划作为一个我一直在做的工作,可是不是我的主要工作,主要的身份。因为这个事情会麻烦,如果你做艺术创作,再做策展。等于又是球员又是裁判。所以你看我的履历,我基本上没有做过群展,以前做博览会和建立尤伦斯那是平台。我发现做平台可能更中性,因为我做艺术创作,就逼的我艺术创作非常非常低调。现在我不可能这样去考虑事情,我要是做艺术创作,我不能像业余艺术家一样不出声的做,我需要转换身份。我现在一直在做个展,梳理一些我比较熟悉的艺术家。我做展览有一些感觉跟技巧。跟一些艺术家合作或不合作,这个展览的结果确实不一样。我如果能够做这种梳理和帮助的话,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所以这个事跟我其他的事不矛盾,我个人偏向做梳理艺术家。

  年轻艺术家我肯定也要做。我必须得了解现在正在发生什么。所以接下来肯定也有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事情,要不然太古板了,老做成熟艺术家,感觉我没想法。

  搜狐艺术:您怎么看待“策展人控制现在就能控制未来”这个说法?

  秦思源:这把策展人看的太重了,策展人不可能格局太大。艺术家资源在自己手里,他跟这些艺术家比较熟,或者是通过工作的质量,艺术家比较认可这个策展人,所以参加这个策展人的展览,这就是他的资源。可是钱不在自己手里啊,现在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政府主导的什么事情,而是资本本身说话的。在这种资本本身在说话的时代,策展人不可能指导未来,是资本本身来指导未来,这不是说好事,也不说是坏事,是一个现在的事实,我判断的事实。策展人只是机器里的一个轴,他在这个生态里起到了该起的作用。中国独立策展人这方面的工作刚刚开始。策展人毕竟非常少,没什么锻炼机会,没几个机构能让他天天施展他的工作。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里当代艺术发展状态较好的,但毕竟还缺乏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艺术生态的方方面面,有很多现在还是匮乏的。策展人这块是匮乏之一,比如评论家也太少,有许多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评论事业根本还没开始。

  昨天正好聊天,他们认为戏剧界也没有像样的评论家,艺术界也一样。我不见得强调,可我觉得如果没有丰富的评论和批评的前提,很难有一个非常好的策展的生态,因为语境是缺乏的,大的环境是缺乏的。艺术家可以海选,1万个艺术家有10个艺术家很优秀,以后能够留下来。策展人也一样,可是策展人有50个,从中选10个,可能其他40个我们没有听说过,中国当代艺术整个策展团队就这么大,还是挺可怜的。至少我们应该列出100个当代的策展人的名单,里面再梳理一下,哪个是偏做机构的,哪个适合做群展等等。所以策展人这个专业的生态还没有真正的起来。

秦思源策展的周啸虎个展《地上》展览现场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策展人不是要替艺术家说话,而是让艺术家想说的最大化

  搜狐艺术:您提到偏重梳理的策划,通常来说具体过程,大概是什么样的?

  秦思源:一般我合作的都是我比较熟悉的艺术家。这个过程非常简单,我们就是讨论艺术家要做什么,他的方案是什么?他考虑的问题是什么?跟艺术家谈想法,谈内容,谈包括哪些作品不包括哪些作品?根据空间怎么设计展览的场合。通常我的想法是,怎么把艺术家本身要说的话最大化,不是策展人要替艺术家说话,而是艺术家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感觉,怎么把这个充分放到越清晰越好,我就想怎么做这个工作。需要感觉到这个展览的核心是什么,怎么把这个核心表现出来。

  搜狐艺术:艺术家跟您、跟机构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你们先有一个展览的意愿?还是空间先有一个展览的意愿?

  秦思源:如果是个展的话,空间会邀请艺术家,邀请策展人,或者是艺术家推荐策展人,每个项目不一样。不管是画廊还是美术馆,机构会听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方案。一般我们不会接受一个机构改变我们的方案,除非我们的方案的确资金上需求太大,而这个机构没有那么多资金。因为我和合作的艺术家要求合理所以这样的情况很少。画廊和美术馆也明白这个重要性,然后就看空间的改造,或者是场地的设计。

  搜狐艺术:您谈到一个艺术家的展览您来策划和不策划有一些区别,这里面有技巧吗?

  秦思源:艺术家跟自己作品的密切主观关系有时候难以变成一个更客观的梳理关系。

  有一些艺术家有这方面的自我策划能力,有一些艺术家这方面没有那么强。有艺术家特别感性,往往作品特别好,一到梳理就不同了,不清楚怎么让展览出最好的效果。有一些艺术家即理性又感性,这两方面能力都有,这种艺术家特别特别少,前者为多。我的工作就是抓住这个艺术家的特点,或者他的作品展览的特点,通过这个特点来进行作品的梳理,怎么样让观众进入到这个艺术家的逻辑里面去。比如我做朱昱在长征空间的那个展览,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画展,就是很不标准的展示方式。我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有想法,主要是希望观众能一下子进入到艺术家的思路,能看到作品和作品之间的逻辑。我的展览设计就像一个走廊一样,走廊里一面墙挂着画,另一面墙完全是空的。画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我不是故意不让观众把作品看成单个的作品,可是我觉得看整体可能比看单独的作品更重要。一般这样做展览会被骂死的,因为好像不尊重作品,不让一个作品有自己发挥的空间,逼的作品一个一个挨着像排队一样。但真正我对朱昱的理解是对的,就应该这么展。这是一个例子。王音的展览完全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有一个结构,必须是一个相对传统而安静的展示方式。

周啸虎作品《现在已经远去》

大部分美术馆缺乏策展人,做的还是明星效应

  搜狐艺术:您的策展理念或者是倾向性?

  秦思源:我现在正在做一个新的机构叫北京声音博物馆,这是关于声音的也会包括声音艺术。因为我个人的情况我这个项目是把创作和机构平台合为一体。可能会有意思。另一方面,我做艺术家个展虽然传统一些,可是如果做好了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艺术生态现在还是有一些畸形,空缺还是挺多的。我觉得策划应该面对这些空缺,让生态更丰富有趣。现在传统式的群展很难做,除非是大型展览像上海双年展那样。小型群展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难做。

  搜狐艺术:您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原因?

  秦思源:可能因为现在信息太通了,其实大家差不多知道在发生什么。展览太多了,不同的个展一直在发生,不同的艺术奖、画廊开幕,这些事情发生,都知道差不多了。作为一个群展把这些艺术家放在一起,你已经知道这些人了,也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了,所以业内人看着没有惊奇,可是业外人看很有趣。小型群展都是业内人看,所以不好做。双年展给大众看,所以不一样。除非是把国外的艺术家的作品拿过来做群展。我们特别需要把更多国外的艺术拿过来,而跟我们这里形成合作关系,那样的群展就有陌生感了。这样的陌生感是我们专业界的人特别需要的。问题是美术馆大部分做的还是明星效应,玩品牌,因为有效。这样当然对观众是好事,可是对专业界作用不大

位于史家胡同博物馆内的北京声音博物馆,目前是间小的馆中馆

  搜狐艺术:最后一个问题,您对国外独立策展人的印象?

  秦思源:国外太多了,指的是西方吧,欧洲和美国都不一样。欧洲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政府的钱越来越少,美术馆的资金越来越紧张,策展人自己能做的工作非常有压力。可是几乎每一个欧洲的中大型城市都会有一个美术馆,有一个当代艺术馆,这里面都有策展人,可想而知有多少个策展人。这个生态跟我们这儿不一样。现在国内商业特别发达,画廊特别发达,策展人现在太依赖于商业,因为不跟商业配合就可能没有饭吃,这是现在中国策展人面对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商业太重,学术太轻,逼的策展人大量接活,而没有更多机会真正探讨展览或学术问题。现在机构越来越多,做的越来越专业。可是策展这块一直停留,没有往前发展。国外策展人的挑战也很大。经济萧条对非营利艺术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是市场仍然很好,所以私立美术馆发展的还是不错。因为全球艺术界越来越大,凡是跨国界的策展人都不错。资源越丰富能够做的事情就越多。目前国内策展人的问题是很难跨国界。当代艺术是一个全球的文化现象,需要在全球的范围上工作才能保证想法的流通与健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