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x 吴鼎:应在而不在,因在而不再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563   最后更新:2016/09/06 10:18:28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9-06 10:18:28

来源:李振华工作室 作者:李媛媛


在吴鼎的作品里,大多探寻某种物质、现象、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秩序和联系,这部分的思考,渗透在其作品和思维里:关于既定知识结构与个体意识认知、关于因果顺序、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等等。艺术家通过不断的深究,以抽象静谧的语言,外化成诗意的、无法言说的视觉表征。


吴鼎工作室







李媛媛:在你很多作品的创作里,似乎都从物质,现象,意识这些层面,在寻找一种内在的秩序。那么,这种秩序感是什么?

吴鼎:这里提到的秩序,我把它定义为一种“大秩序”,是不同于我们一般认知所理解的秩序的概念。事物有各自发展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我所提出的大秩序作为支点,这种秩序在我看来是只能去感知而无法被言说的。我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诗性的美感,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内在的美学。

李媛媛:是一种你看到的物质世界和你感知到的意识世界之间调和的过程。

吴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认知的世界。比如《人们言说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如其所示》,每个单独的页面都仅仅描述的是在这个现象世界中我所对于其认知的一个节点,我把它们并置在一起,试图去构成一片网状结构,阅读者在这个结构中结合自己的部分进行重构,然后形成一个迴路,但和我提供的图像的差异在于两者之间是同属于一个平面不同维度的,这里面存在着一种秩序感的。其实我并没有试图去寻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正如这件作品的题目,只是就认知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别的可能性,从个体出发,让观者阅读后并在他的意识形态下再次反思对于这个现象世界再认知。




《人们言说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如其所示(节选)》

灯箱照片 / 2013-2016


李媛媛: 这种秩序感是存在于个体之间的思考吗?

吴鼎:宗教、哲学、科学是三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我把它们归类为三个密闭,大小相同的圆形空间,三个圆形相交且有一小部分是互为相交的,因为这个部分是我所认为的这个世界的本质的部分,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并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我作品的一个指向,通过艺术作品的方式转换出来。这种秩序感是我提出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的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就像阅读者需要进入一个我提供的空间,我只是提供一把钥匙,他需要用这把钥匙去打开空间的入口,空间里的内容是恒定的,但是因为个体所处的维度不同,所以认知到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也间接的导致被认知到的内容也产生一定的变化。如果运用冰山理论來做比方的话,物质,现象的部分都是海平面以上的,这些是可见的部分,但是海面以上的部分只占到了整体的1/8。

李媛媛:不可见的7/8的部分,属于意识层面的部分?

吴鼎:意识的部分因人而异,最下面不可见的部分是支撑整座山体的基础。海平面以下的部分是可以感觉到的,只是多和少的问题,最最下面的部分确实是不可见的,但是没有那个部分,整体就垮塌了。

吴鼎草图


李媛媛:嗯,冰山理论里除了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内在秩序和外部的无序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间线索下的因果关系,这也在你的作品《过去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是因为某些东西的未来》里有所体现。

吴鼎:看似无序的一种有序状态,《过去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是因为某些东西的未来》发光体在海里从涨潮到被海水淹没,不管你有没有看见它,其实它一直就在那儿。从时间逻辑出发,一般认知的理解因果的时间性里,有因才有果,过去,现在,未来是线性逻辑,是不可逆的,但是我觉得在内在的秩序里,这些逻辑就是可以解构再重构的,未来的果会不会影响到以前的因呢?因为有一种东西一直就在那儿,一直影响着它们。

李媛媛:因果的顺序是可以打碎重组的。

吴鼎:我觉得是可以的。因为有大秩序的支撑

《过去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是因为某些东西的未来》

1080P/30分/2013


李媛媛: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个体节奏和世界节奏之间运动的关系,刚好我近期也一直在思考。每个个体也许都有属于自己的频率和节奏,而由空间划分开的世界也有属于它的频率和节奏。这两者的运动适时的交织,也适时的分离,好像医院病床旁的心电图仪器,不停的跳动交织,才能持续,一旦两者趋于重叠或平行,患者就会身亡。所以,控制好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节奏和频率,是需要定心实验的。

吴鼎:你说的这个,其实还有一个不可见的部分,比如超声波,次声波。其实是一种显性,隐性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存在一种必然性。例如《无题-上帝不会掷骰子是因为骰子的一掷注定取消了偶然性》这件作品,同样指向的是内在的秩序,看似很多偶发事件的发生,其实很多偶发事件是基于必然性出来。

李媛媛:我想到一个有趣的句子:“应在而不在”“因在而不在” 或 “应在而不再”,“因在而不再”。这里的“因”“应”和“在”“再”,其实包含了某种所谓的因果轮回、必然和偶然,以及隐性的秩序。

吴鼎:因果轮回(佛学)、必然和偶然(科学),以及隐性的秩序(哲学)。必然性像是一个平面,而偶然性像是在平面上的高高低低的起伏,波澜不惊。但是从宏观上讲,这个平面更趋向于恒定。非常接近于相对论,弦理论和量子力学的关系。

吴鼎草图


李媛媛:也就是说在你的理解和认知里,必然性大于偶然性,平面大于表面呢?你的摄影系列作品《无表面的平面》里是否也有体现?

吴鼎:《无表面的平面》使用几何的元素放在里面编排,无表面的平面我从空间的角度切入,在视觉二维和三维里进行一个探讨,是一种维度和空间之间的转换。



《无表面的平面(节选)》/ 艺术微喷 / 2012-2014


李媛媛:但是你通过摄影来拍摄你制作的装置,并且通过摄影媒介呈现装置作品而不是直接的装置作品,这种的平面化的呈现是为什么呢?

吴鼎:摄影的状态更凝固。

李媛媛:在使用媒介上,作品与作品之间多了一层间隔。

吴鼎:对,所谓最初物质的现场和观者之间通过摄影把空間的维度拉开了。

李媛媛观者在这个空间里,透过摄影媒介,转化到另一个作品所在的空间里,又产生了一种对话。而同样是摄影呈现装置作品的形式,还有《对于非逻辑结构的另一种解释》,通过重新编排和整合,分别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序列。

吴鼎:是从物质现象的角度入手的。《最含混的句子也一定蕴含着完美的秩序》也是从现象入手,当水花炸开,散落出来的水滴的轨迹,看似随意飞溅,但实际上都会因为它受到的压力,气流,温度,地心引力,日期,等诸多物理现象的因素导致的,水滴的方向都是存在着一定逻辑的。



《对于非逻辑结构的另一种解释(节选)》

艺术微喷 / 2014-2016

《最含混的句子也一定蕴含着完美的秩序》

艺术微喷 / 2013


李媛媛:这其实是一种视角,也是一种状态过程的呈现。

吴鼎:嗯,比如我们之前聊到的作品《上帝的沉思》也是想呈現一种状态。所谓的上帝并不是单纯指普世意义上的上帝,在进入这个场域范围里任何一个人或其他,都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光和烟的部分,没有人为的控制。这个烟在两个灯光下不停的慢速运动,我觉得是一种冥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去体验一种空性,进入到这个思维的空间。也是个人频率被降低的过程。人的频率一旦降低以后,随之对事物的认知就会产生变化的。就像普通人和修行者的频率是完全不同的。

《上帝的沉思》/1080P彩色/12分/2014


李媛媛:嗯,是一种频率和状态的还原,这似乎也在你长期的摄影项目《月亮在无人看时它是否还在那》里有同样的这种疑问,所谓知识结构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以及外部的认知和自身的认知之间的交叉且平行,只不过是一种状态的呈现。若从科学角度来说,其实潮汐起和落也是一种状态,是和月球的引力有关。

吴鼎:你说的这个有点像卡尔维诺的:“月亮曾经离地球很近。是海潮一点一点把它推向远方的。”

李媛媛:月亮的光在某种时候也是一种暗喻,我发现你的作品里有很多对光的使用,包括《由无限可能性组成的锥形山体》《过去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是因为某些东西的未来》等等,对这种无形无相的光,它所产生的可能性是什么?感觉光的形态被圈养起来,你用了有形的固体将它塑造成了有形的光体。

吴鼎:对,但实际上是和有形的序列排列有关的,是我重新进行排序的,每个人其实对光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作品《无限接近18度灰》摄影的测光都是基于一种18度的灰來执行的,是一种标准,这些蓝色的灰度也是基于这个标准的灰度,用红外线的水平仪,看似静止,实际有震动的部分,无限的去接近由这些灰度上的某个点。你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你不经意间直观的状态不一样。

《由无限可能性组成的锥形山体》/ 艺术微喷 / 2013

《无限接近18度灰》/ 图片装置 / 2015

《一个永恒的又是无限的/或无限之外又在又的无限的无的空的/或无限的无限之外又在又的无限的无的/和空或空和无的空域里的动》/ 摄影 / 2015


李媛媛:这有种真实的幻象,也有一种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知觉,不同的维度去感知的状态,比如若是以阅读历史的视角阅读当下,我们当下的任何状态,都是永恒前进节奏里的一个音符。

吴鼎:但在某个曲线上是接近的。我的作品从非常局部微观的状态出发,从空间的转化来找到一种宏观的一个面。《所有的悖论都包含了真理的成份》也是这样。

李媛媛:真理和悖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吴鼎当所谓的真理真的成为真理的时候就已经不是真理了。一种对真理的否定。不能以一般的知识系统来思考,所谓的悖论深究下去都会存在着一部分的真理。就像人们只有对上帝一无所知的时候,才有可能无限的接近它。

李媛媛:这种无限的接近其实有一种有限的距离,无限即为真,有点像巴迪欧的无限理论,赋予潜无限以神性,主张平常化的实无限。《无限的接近有限》里是否也有这种潜无限与实无限?

吴鼎:这件作品是针对空间逻辑來开展的。《金刚经》里有对空间的论述,其实世界实际是多维度平行且交错的世界。从科学上的研究來看,現在已经达到了十一度,但是理论上來说是空间是无限度的。

李媛媛:通常我们看到你在现场的呈现上,更多是作品的组合,这时候作品会因为不同的重新编排而呈现更多维度的可能,作品传递等表达也有所不同,你在重新组合这些作品的根据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吴鼎:网状结构,可以是二维或三维的结构形态。

《无限的接近有限》/ 1080P彩色/3分23秒/2012


李媛媛:近期的作品中《实在的维度I》和 《所有的悖论都包含了真理的成分》,都有一种明显的叙事性的增加,对你而言,这种叙事性意味着什么?

吴鼎:我之前的录像也都是有叙事的,但是我的叙事方式不会是具体去叙述一个事情,是更偏向于结构性的。我觉得在那么多叙事类型中应该有那么一条缝隙。

李媛媛:也就是说只是因叙事的定义不同,所以手法和方式不一样,但同时这种手法和方式又反作用于对叙事的定义。但除此之外,这两件作品里,也都有很明显一种体验声音的艺术在里面,在处理手法上略为的抢境,形成一个很明显的场域。

吴鼎:有声或者无声在空间中都会形成一定的场,这个场即绝对空间,有声很重要,无声一样也很重要,此时的图像开始沉默,因为只有当图像沉默的时候,它才开始对你说话。声音和叙事之间是一种结构性的同步,声音主要是以各种不同的频率作为元素构成,各自都有自己独立的线索。


展览现场




吴鼎:

1982年出生,生活工作于上海。擅长运用文字、图片与视频作为主要创作媒介,进行影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李媛媛

1991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现为国际策展人李振华助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