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曦云谈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文明底色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6   浏览数:1878   最后更新:2016/09/12 22:50:27 by guest
[楼主] 毛边本 2016-08-30 22:22:28

来源:凤凰艺术 文:杜曦云


系列专题

一个来源于西方的词,“当代艺术”。在70年代末悄然声息地进入中国,随之“中国当代艺术”这样一个带着文化性、地域性、热情和盲从的称呼,在受到国际当代文化的影响下迅速膨胀、壮大,直至今天在大众嘴里还未嚼熟的情况下,已变得耳熟能详。


而在杜曦云看来,“出于国际的眼光,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当代艺术’基本上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综合体。只要在形式上不同于中国画,也不同于西方的写实油画,在中国就被认为是‘当代艺术’了。”那在面对现实,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处于怎样的面貌?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能做些什么?接下来“凤凰艺术”将持续呈现艺评家、策展人杜曦云谈“中国当代艺术”的专题系列文章。

杜曦云:当代艺术的文明底色


当代艺术的核心是当下,是此时此地(Nowand Here)。有些人认为只要用新媒体、装置、行为艺术等表达方式,就是当代艺术。但它没涉及到当代艺术的核心,就容易流于表面,甚至有些东西表皮上非常华丽,但和当代艺术的实质没什么关系。谈当代艺术还是要谈当代文明,我们用了很多词来谈它,如当代文明、当代文明、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核心就是当代文明,不了解当代文明就不可能谈清楚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核心,首先是做艺术的人秉持当代文明的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表达对此时此地问题的体验与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我认为是“当代文明+中国现实+艺术表达”。把当代文明追溯到原始的出发点,它的核心是求真。当代文明就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求自由,以此为动力,反抗一切欺骗性、压抑性的东西,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模式、文化观念。即使反抗一个虚假的文化观念,也有价值。有些艺术家认为当代艺术是永恒的反秩序。但为什么要永恒地反秩序呢?因为要追求自由,而不是为了反秩序而反秩序。

▲ 左小祖咒的小画


谈艺术之前应先谈人,谈人的基本常识、基本情感。如果一个艺术家连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常识都遗忘了,却口口声声说他在做艺术,我觉得他是在骂自己。每个人都生存在非常具体的处境里,我们做所有事情的原始出发点首先是要生存下来,其次尽可能幸福。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地遭遇现实、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群体的文明不断得到推进。从个体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思考、采取具体的行动、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人的生命就是由人遭遇的问题组成的。对此时此地的现实处境进行体验、思考,每个人都在做,从事艺术的人,只不过和别的人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本质上没有“艺术”这回事,也没有“艺术家”这种人。艺术家或艺术作品,无非就是人的众多行为中的一种。世界本是杂乱无章、混沌无常的,因为人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对杂乱无章的东西进行归类,人的文明中才出现了学科、领域的划分。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划分出一个领域来,并给它加了一个标签叫做“艺术”,称这个领域的人为“艺术家”。从古到今来看人类的文化历史,“艺术”和“艺术家”的定义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不断流动的。原始人在黑暗的洞窟里画壁画时,没想到他们是在做“艺术”;当年做青铜器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在做“艺术”……因为我们现在出现了“艺术”的定义,再来看过去,觉得这些行为和产物符合“艺术”的定义。


“艺术”、“艺术家”这些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再过多年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将不再用“艺术”这个词,也不会再有“艺术家”这个标签。没必要把“艺术”和“艺术家”理解得那么绝对,那么永恒不变。谈艺术还是先要回到谈人。艺术家首先是人,艺术作品首先是人的行为方式。我们经常谈本体,好像所谓的形式语言是本体,但“问题”才是更原始的本体。

▲ 乔布斯

▲ 阿桑奇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


各行各业里的有些人之所以比较崇尚艺术,我觉得并不是崇尚艺术的表皮,而是崇尚艺术的精神:做艺术的人体现出的敏感、自由、创造性。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忘掉“艺术”和“艺术家”的标签,或者开放地理解“艺术”和“艺术家”这两个标签,其实各行各业优秀的、创造性的人往往都符合这个定义。所以,谈艺术时没必要把艺术搞得太神圣化。“艺术家”的身份以及“艺术作品”的方式,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


“当代艺术”这个词来源于西方,西方艺术的发展线索很清晰,我在这里先断章取义地从古典艺术谈。写实艺术达到顶峰时,摄影术和电影也出现了,艺术家再现客观的功能,已被摄影和电影替代。这时,艺术就会探讨自身的规律,这导致了现代主义的产生。现代主义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再是再现客观表象,而是要探求艺术自身的规律,对艺术形式的探索成为现代主义的主流。所以,塞尚当年可以说:我要用三个苹果震动巴黎。他用不同于写实艺术的方式来画苹果,对现代主义艺术做出了贡献。形式主义经过了几十年,从塞尚等人开始,到毕加索、蒙德里安、马列维奇,再到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探索已经相当丰富了,发展到极致时也就到达了尽头。

▲ 各种艺术主义


当代艺术的源头在达达主义,尤其是杜尚的《泉》。杜尚把小便池放入美术馆,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只要它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大家公认做这个东西的人的身份是“艺术家”;第二,他宣称自己做的东西或行为是艺术作品;第三,人们认为这个东西或行为确实有价值。这时,艺术经历了内部的探索后又重新开放。“反艺术”、“非艺术”是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它重新从艺术领域里出走,走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关注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这时,艺术似乎已经死亡,但其实是艺术的解放,原有的视觉艺术泛化为“视觉文化”。

▲ 杜尚 《泉》 1917年


在中国,因为教育的问题,往往不谈最基本的常识,而是直接告诉你一些表皮的东西或最后的结果,导致常识问题一再被回避和轻视。而且,很多人始终不愿意先搞清楚常识,而是希望直接一步到位地做出伟大作品来。别人吃了三个饼饱了,那我们就直接吃那第三个饼。


中国的“问题”很多,而且有很多是遭遇西方文明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文明与当代文明的冲突。当代文明进入中国,与传统文明相比,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不一样。中国传统文明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第一,人生而不平等;第二,人的欲望是可耻的,存天理灭人欲。但当代文明的两个基本的假设刚好相反:首先,当代文明认为人人平等;其次,认为人的欲望是合理的,人欲即天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在中国的冲突是相当剧烈的,可以明显地看出,从两次鸦片战争一直到现在,这种冲突从来就没有停过。


当代文明当代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的传统文明不但在国际社会中没有竞争力,在本土也失去了吸引力,但是我们中国人又没有愿望或能力迅速地引入、消化当代文明。所以中国人既回不到传统封闭社会时高度自足的文化系统,但是又没有办法很顺利地进入当代文明的轨道。于是中国人就像被赶出原来大院的人,又进入不了新的豪宅,处在一个荒漠地带。如何缔造出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具体处境、又能与当代文明交融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的艺术所遭遇的问题也一样。


实践这些理想的过程中会发现,现实非常复杂,与文化和制度都有关系,不是迅速能解决的,可能会是相当漫长的过程。从当下网络上的很多争吵就能看出,当代文明中的很多基本常识我们依然不知道,加上对真相的忽视或掩盖,使愚昧的反智和短视的野蛮大量存在。具体到当代艺术界,关于当代艺术的常识性问题至今依然缠夹不清。是关注现实,承担当下,还是在古老的玄学思维中自我陶醉,这个分歧在艺术界也很明显。


我认为当代艺术分为五个方向,即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语言学。首先,这种划分是很宽泛的,经济也有经济哲学,政治也有政治哲学,只是我个人出于一种操作的方便这样划分。我觉得,心理学是艺术的潜在暗流,因为艺术毕竟是感性的。而语言,则是一个基本的载体和最终呈现。所以,在这五个方向里,心理学和语言学就像血液一样。


我不谈社会、历史,是因为:社会就是当下发生的所有问题的水平的载体,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所有问题的垂直的管道,我们随时随地都处在社会中,也在随时随地不断地历史化。此外,存在即合理,各个方向其实都有价值,但如果非要比较“哪个领域、方向更重要”,只有把它们放到非常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才能做出判断。我觉得,政治问题始终是最核心的公共性问题,所以这个方向上的艺术家最为重要。

▲ 罗中立 《父亲》1980

方力钧  《系列二》之二 1992-1993年

王广义 《大批判-可口可乐》 1993年

▲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2号》 1995年

▲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2号》 1995年

顾德新作品



艾未未 《葵花子》 2010年


比如张晓刚的《大家庭》,放到当代文明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里面揭示的是当代中国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压制之下所有人目光呆滞,而且这种精神状态一代代延续下去。摄影圈也有人谈张大力的《第二历史》、《视觉机器》,这些作品指向的是照片的伪造,其实背后都是政治因素。包括海外的黄永砯、蔡国强等,似乎不太涉足中国的政治问题,但涉足的是国际政治问题。

▲  金江波 《经济大撤退》 2009年

经济领域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自由市场的进入,表现这方面问题的艺术家非常多。像金江波的摄影《经济大撤退》中,很多巨大的厂房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当时新的《劳动法》签署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升高,这些外资企业希望到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去,珠三角沿海地区的很多企业迅速搬空了。


张晓在《大家庭》之前的作品

画出《大家庭》之后的张晓刚


心理学是现代主义以来的主要方向,它天生就有一种迷人的气质。中国很多艺术家其实不太懂“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区别,一上手就选择了心理学这个方向,所以这个方向的艺术家非常多。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表达了个人的心理而与其他人没多大关系的话,引起别人共鸣的程度也不高。《大家庭》这样的作品表达出了大多数中国人共有的心理状态,就可能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共鸣,而且这种心理状态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这时,它已经不是心理学问题,是政治学问题了。


哲学这个方向相对冷僻。值得注意的事,有些人的作品貌似很观念,但可能是一种煞有介事的空洞和贫乏。真正有价值的哲学是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人解决问题。


每一个方向都涉及到语言学,因为无论表达什么,都要争取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如果把语言从完整的艺术母体中抽离、割裂出来,单独研究语言本身,就把当代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抽空了。这是最貌似学术但少人问津的方向,也是对当代艺术的“买椟还珠”式理解。抽离了当代艺术最鲜活的部分,把当代艺术的表皮拿去研究、分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国的美术学院里,近年来大量出现这样的作品,在国内的艺博会和画廊里,这样的作品泛滥:语言看上去很国际化、很时尚,但就是不感人,华丽的空洞。


很多人对于“当代艺术”还有一种很表面的理解:只要形式、语言不是中国传统方式(国画)、西方传统方式(写实),就是“当代艺术”了。于是,中国人的“当代艺术”里又多了两个方向:以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做的唯美作品;以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做的“传统意境”的作品。这其实是把“现代艺术”当成了“当代艺术”,比较可笑。唯美这个方向,因人而异,自己喜欢就好。“传统意境”这个方向,是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杂糅,追求的是唯心、出世,往往是玄学思维(推导、冥想)的产物,实质是无中生有的神秘主义,比如:胸中丘壑、气韵生动;空即是色、真空妙有……在回避真相、掩盖常识的领域,是滥竽充数者的温床。

[沙发:1楼] guest 2016-08-31 01:24:09
文章很好案例很烂
[板凳:2楼] guest 2016-09-02 15:39:26

来源:凤凰艺术


杜曦云谈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有多少种“当代艺术”?

在当下的中国,无论什么艺术都喜欢自称为“当代艺术”。理由无非是:所有在当代产生的艺术当然都是当代艺术。这样说也有些道理,但如果从内涵来看,“当代艺术”还是有明确界限的。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这个词来源于西方,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轨迹很清晰:写实艺术达到顶峰后,现代主义解构了以“再现客观表象”为基点的写实体系,引发了艺术的解放,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成为现代主义的主线,其它艺术方向也蓬勃生长。当艺术内部的形式探索达到饱和后,艺术走向了“反艺术”、“非艺术”,与生活中的其它领域进行广泛的融合,尤其是关注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这引来了艺术的更大、更自由的解放,艺术也逐步发展为“当代艺术”、“视觉文化”。


▲ 星星美展现场 


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为明显标志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前称为“新潮美术”或“前卫艺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追求自由、平等等当代普世价值为目的,发现和反思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个方向的艺术,在冷战结束后进入国际,并在获得国际认可后逐渐在国内被关注和理解。这也是“当代艺术”这个词在近几年时尚起来的原因。



▲ 方力钧 系列二(之二) 布面油画 200×230cm 1991-1992 


中国当代艺术是受国际当代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在和国际间交流的过程中,关于当代艺术的很多知识其实没有普及。以国际的眼光来看,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当代艺术”,基本上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综合体。只要在形式上不同于中国画,也不同于西方的写实油画,在中国就被认为是“当代艺术”了。


▲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 No.9   1997  


▲ 蔡国强  草船借箭 (1998)


关注当代的社会现实并发现重要问题,进行精彩的表达,这样的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时代发生着紧密的关系。严格的国际学术系统所关注的,主要是这类艺术。当它们被国际当代艺术史和当代美术馆接受后,这类艺术作品的价格自然也会很高,同时,在未来的升值空间也是最大的。比如,张晓刚的《大家庭》,十年前几千美金一幅,如今几百万美金一幅。中国当代艺术中的“F4”、“海外四大金刚”等,都是进入这一系统后,才能有如今的市场高价。而且,被全球认可的作品,在国际和中国本土都能有很大影响力。


▲ 徐冰 天书 


▲ 谷文达 联合国系列作品  1989起


▲ 黄永砅《〈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搅拌了两分钟》 1987


另一种“中国当代艺术”,它与国际当代学术系统所关注的方向比较疏远,但比较符合中华文化系统(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的艺术观。身处中华文化圈中的很多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倾向有更为亲切的熟悉感和认同感,这形成了日积月累的审美惯性。随着中国的持续开放,当代中国人在对传统艺术的形式感到审美疲劳后,对新颖的形式有需求。再加上追求文化身份、文化地位等政治目的。这时,在艺术形式上不是传统的、但审美倾向上又接近传统的艺术方向,更符合这些人的艺术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以及欧美近期的经济低迷,这一方向近几年也比较盛行,它们的影响力主要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


▲ 周春芽 《桃花风景》系列

 

还有一种“中国当代艺术”,远离时代、社会的宏大问题,也不太有反思和批判意识,主要是发现和创造好看的东西,但形式上是新颖的。这一方向有美化、装饰的作用,再加上形式的新颖,尤其适合中产阶级的口味。中国当下的中产阶级人群越来越增大,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有可能消费这一方向的艺术作品,如果价格不高的话。


▲ 梁远苇《No.8(系列:2015)》

    

至于从形式到内涵都很传统的中国画,非要贴上个“当代艺术”的时髦标签,如果自己不觉得别扭的话,那么,好吧!

[地板:3楼] guest 2016-09-02 15:53:59
炒剩饭快炒糊了
[4楼] guest 2016-09-12 20:35:21
来源:凤凰艺术


杜曦云谈中国当代艺术:中国人自己作践中国当代艺术


▲ 当代艺术不仅仅是“好看”那么简单


艺术是技术和感悟的结合,艺术家是手艺人,但也是有体验、有思想的人。很多艺术家干的是平常活计:装饰、美化。这种手艺活的标准是“好看”——好看是硬道理,好看才能讨好观众。但“当代”艺术,主要是艺术家们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体验、思考、表达。这些社会现实问题越重要,艺术家的体验越充分、思考越准确、表达越精彩,也就越打动人,作品的价值也就越高。而且,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当代艺术家的体验、思考可以充分自由、独到、多元,但基本底色是共通的:被全球认可的普世、当代价值。这才可能在本土和国际上获得“正能量”。否则,技术上再花枝招展、讨好眼球,如果在基本观念上与“当代艺术”格格不入,是进入不了当代艺术语境的。或者,曾经是精彩的当代艺术,但只是不断复制时,在时代的流动变迁中不进则退,逐渐冷却、固化成文化化石。

 

在国内,把“当代艺术”当做一个时髦标签贴在任何艺术上,是忽悠外行和思维混乱的人。这些假迷三道的东西靠其它方面的手段硬挤入西方当代艺术平台时,对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欧美经济暂时低迷,钱是硬通货。但在文化上,这些东西只能是被当猴耍,或者当反面例子。



▲ 因为国内对当代艺术的接受是迟缓的,它们在“出口转内销”时可能还是新兴的、热腾腾的


至于当代艺术中不进则退的旧货,在国际学术系统中被淡忘,但依然可以发挥余热在其它领域碰撞出可能性。而且,因为国内对当代艺术的接受是迟缓的,它们在“出口转内销”时可能还是新兴的、热腾腾的。对当代艺术这个单兵突进的小众领域来说,这未必让人兴奋;但它们所包含的当代价值观,如果能在更广阔的领域扩散,利依然远大于弊,即使是以很商业的方式出现。至于有些人在价值观上改旗易帜,那就令人无语了。


▲ 拍卖行拍卖现场


同时,好玩的现象出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的热闹,与房地产、股票等的低迷有关,大多数本土“藏家”只是炒家,不和正在进行中的当代艺术家共同成长,只想拣现成的大馒头并击鼓传花。而且,即使这些作品在国际学术系统中已经黯淡,他们也依然未必理解这些作品,或者只喜欢好看但当代价值观稀薄的作品。国际垄断性画廊熟悉发展中国家的这种艺术市场状况和炒家的这副德性,轻车熟路的用国际排场和噱头来包装这些作品,让国内人乐颠颠的高价买单。

 

至于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当代艺术家们,难道只能走成功者们的老路——关注本土现实问题,却不被本土所关注和扶持;被国际学术系统认可后,再出口转内销?

[5楼] guest 2016-09-12 20:39:50
来源:凤凰艺术


杜曦云谈中国当代艺术:面对现实,承担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家能做什么?


▲ 《传递一块砖》,在移动互联网里传递广东乌坎泥土烧成的一块砖,每个传递砖的人可以对砖做任何处理。


人生存在具体的现实境况中,以追求生存和幸福为出发点,在遭遇现实时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从个体的亲身体验出发,发现问题→怎么办→具体的行动→实际效果→发现新的问题……这个过程构成了个体生命的历程和内容,也形成了人类的现实境况。


对此时此地的具体现实境况进行体验、思考和实际行动,每个人都是如此,但每个人的角度、方式等都各不相同。艺术家/艺术作品,是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生存在现实中的人,对他的生存体验、思考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愿接受杂乱无章的东西,要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在学科、领域、系统的划分中,把某一类人的某种表达、实践方式定义为“艺术”。随着社会现实的流动变化,“艺术家”和“艺术”的定义,随着具体的现实情境而不断变动。艺术家首先是人,艺术作品首先是人的行为方式。“问题”才是本体,“自由”和“创造性”才是艺术的品质所在,“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作品”的方式,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

 

在当下的中国,与现实生存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从当代普世价值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堪称“奇观”;从本土亲历者的角度体验,很多问题难以忍受。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这些问题越来越不满时,它们成为正在或将要影响所有人的重要问题,让所有人都越来越难以忽视或回避。


中国当下的重要问题很多,而且,很多是顽症——从遭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以来悬而未决、一直延续至今。快乐或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在和别人对比中产生的。中国人当下的很多痛苦,是在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对照中产生的。中国传统文明以“人生而不平等”为基本假定,以压制人欲和科技发展甚至牺牲国民尚武精神的方式冻结社会进步,来达到社会的静态稳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明,以“人生而平等,其一系列基本权利不容任何群体剥夺”为基本假定。当中国遭遇西方的这种核心价值观和自然科学技术后,带来的最大麻烦是史无前例的精神困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不但在国际社会中没有竞争力,而且在本土失去了吸引力。但大多数中国人又没有愿望或能力迅速引入和接受西方现代文明,据此来迅速调整、改造自己。于是,中国人便失去了既往的运行轨道,徘徊在两个文明的隙缝中,在和平改良和暴力革命之间反复摆荡。而磨合、缔造出一种既适合自己自己的具体处境而又能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幸福生活方式,就成为很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理想和目标。


当实践这一理想时,真切的现实摆在面前,遭遇到的问题非常具体,牵涉的因素非常繁杂,与文化和体制都有紧密关系,远不是能一蹴而就或毕其功于一役的。每个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其中的关键,这是点点滴滴的持久积累和磨炼,无法依靠暴力迅速改变。而通过现实事件给人的印象是:现代普世价值观中的很多基本常识,很多人依然不知或误解;对真相的忽视和掩盖,让愚昧的反智和短视的野蛮继续存在。在这种状况下,僵硬的保守派和存心不良的野心家都需要被怀疑。



▲ 1979年9月27日“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东侧街头公园举行


概括的看,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为明显标记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明确目的:在求真的基础上追求个体自由。在这种目的的驱动下,反抗欺骗、压抑性的各种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意识。


随着中国前些年的经济崛起,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中国这个巨大发光体上的亮点之一,曾经被国际关注和追捧。20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井喷,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市场利益的吸引下,迅速透支完自己的学术价值。


而且,近年来的社会奇观层出不穷,网络的发达又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成为“自媒体”并迅速呼应、频繁互动。面对这么多的社会奇观以及“大众”的兴起,中国当代艺术界很多人的公共意识、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相形见绌;科技成果的不断普及化,让艺术家们曾经拥有的视觉技术特权被更多的人轻松掌握。曾经的“新潮”、“前卫”、“先锋”,如今有滞后的趋势。艺术领域里的少数杰出者在介入社会、呼应公共问题时的能力和实际效应,又让同为当代艺术人的很多人自叹弗如。


▲ 近年来的社会奇观层出不穷,网络的发达又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成为“自媒体”并迅速呼应、频繁互动


在网络传播、视觉生产技术被普及的当下,“当代艺术”的内涵和方式,如今又已经明显拓展、改变了。艾未未通过网络向公众“借钱”,这样的行动方式和所产生的强烈效应,让拥有“艺术家”身份的人直接而巧妙影响社会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在这个行动之后,“当代艺术”被进一步推进,彻底撕掉了“艺术”这个温室的塑料膜,让躲在美术馆里做被观看、收藏的作品的“古典当代艺术方式”显得滞后、矫情和软弱。面对多重冲击,当代艺术界原有的思想资源和表达方式越来越显得滞后和僵化,不得不面对这种窘境进行调整、转型。新的“当代艺术”,要求艺术家具有更开放的“艺术观”和更多样的手段、更综合的能力。这时,那些具有跨领域资源和跨学科能力,又在了解“古典当代艺术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的人,更可能成为新的主角。


同时,中国当代艺术是当代文明遭遇中国现实处境后的艺术表达,对当代文明的准确、深刻理解,是当代艺术的重要内核。在中国当下的文化状况下,继续普及当代文明的常识,依然是最重要的。尤其,个人主义、人权,作为当代文明的基石,是无法回避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工作,才更值得期待和关注。但近年来,很少有艺术家在这些问题上有深入的思考和精彩的表达,这既是缺憾,也可以是新的起点。


对尝试解决问题的人来说,积极主动的去行动,是唯一有效的途径。新的可能性,也将在行动中被触及和敞开,形成新的现实境况。

[6楼] guest 2016-09-12 22:50:27
好文,很多观点向前辈学习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