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第八届柏林双年展西蒙丹尼作品《区块链梦想家》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280   最后更新:2016/08/29 17:27:57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8-29 17:27:57

来源:典藏 文:周国璟


《区块链梦想家》中对数字资产控股的描述


在六月开展的第八届柏林双年展的舞台上,众多作品对网络文化与新科技表达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其中一组由艺术家西蒙·丹尼(Simon Denny)制作的关于比特币与区块链系统理念的作品,尤其值得人们慢慢体味探索。


出生于1982年的艺术家西蒙是43届巴塞尔艺博会上巴洛斯奖(Baloise Art Prize)的得主,也是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新西兰国家馆的担纲艺术家。近年来,他的个展频繁在世界各地展出,其受到瞩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品主题的及时性与复杂性。其内容常围绕新媒体、网络及科技产业造成的事件与现象,以视觉再现和联想的语言描述内容庞杂的场景,随之自然引入事件中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法律及伦理方面的新问题与质疑。


▶▶虚拟货币世界◀◀


西蒙在本次展出的作品《区块链梦想家》位于宫殿广场的一座历史建筑中。这里曾是G。C。D先驱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于1918年发表建立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号召的地方。如今是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的教学楼。选址于此,还是有其意图的。


作品位于二楼,白色的外间廊壁上引导性地印着黑体字“BLOCKCHAIN FUTURE STATES”。于是我们不得不快速地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穿越到了网络虚拟经济。


里间大厅是作品的主展区。这里布置得很像一台商业展会现场。其中有3间独立展位,参展公司及代言人都与时髦话题——比特币及其所带动的技术链有着密切的联系。

《区块链梦想家》中对21INC的描述


提起比特币,人们总是不由得发问:一支没有发行方、没有担保机构、也没有任何原始使用价值的网络虚拟货币,何以让人如此痴迷?虽然其中有数量庞大的投机者和炒作泡沫,但主要社会原因还是人们对现行法币体制人为增加发行量而导致货币贬值和自身财产流失的不满。同时对于这个民间货币系统的信心还来自于:其恒定货币总量的规则;透明、直达的交易方式;和对密码学与区块链系统的认同。


“区块链系统”是件与比特币共同诞生的新兴技术。它的始发者是比特币之父:化名为“中本聪”的一位或一群密码学和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系统,也可以将它想象成一种新形式的网络。它是由一组彼此相连的单个区块组成,区快的数量可以添加,其中每个区块内都保存着一条或多条信息,这些信息都以加密方式完成,不可删除也不可复制并将永久保存。用户在任何时间、系统内的任何一个节点也都可以追踪信息。其理念即:信息诚信、全网透明和去中心化。这种技术最早的服务对象当然就是与比特币有关的生产、挖掘和交易等活动。


对不具有IT和金融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面对这一新技术产业,感觉常常过于抽象。但如果参观一下艺术家制作的三个展台,也许不但能了解一点儿这场技术风暴对众多领域的波及,还能了解点由比特币世界理念所衍生出的几种新态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下这三家公司的创办人也都是去年比特币界评选的十大行业明星的入选者。


▶▶比特币界三代表◀◀


左侧以蓝白两色为主调的展台主角是数字资产控股(Digital Asset Holdings),简称DAH。这是一家近年来融资颇丰的区块链创投公司,关于区块链这种系统仅对于财经界的用途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总账簿系统”。系统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是两点直线,不再经过传统的机构内或机构间的中转,这不但使客户的个人隐私免遭泄露,还避免了分区结算等带来的误差与大量时间消耗。DAH的主要业务如今集中于使银行内部,银行之间和交易所共享区块链技术。作为前摩根大通昔日的一姐,公司的创办者布莱斯·马斯特斯(Blythe Masters)显然依旧拥护着银行作为货币经济中心的结构,其实这位创办者并未围绕着比特币生存而是运用其所产生的新科技帮助现行机构以去除内部中介并改善效率。除了对于公司业务的一些图解内容外,展台中央还陈列着艺术家西蒙与柏林当地的一位邮票设计师琳达·坎特彻(Linda Kantchev)为这间公司所设计的一版以银行为中心、周围布满布莱斯头像的邮票。这个点睛之笔让人们很直观地看到各展台代言人维持现有货币市场构架和权威结构的理念。

西蒙为21INC设计的小型张细节


第二个展台上展出的则是比特币界矿工们最熟悉的21INC,这家公司首先以生产、挖掘比特币所需的软件及硬件而闻名。公司CEO巴拉吉·斯里尼瓦桑(Balaji Srinivasan)可谓是比特币的铁杆粉丝,他的理想则是通过嵌入式基础设施,比如软件包:在由文件连接组成的“第一个网络-万维网(www);通过技术使人与人直接相连的第二个网络-社交网络之后;实现一个第三网络-机器网络。而在该网络中,所有的连接实际上都是机器间直接支付的行为。根据其机对机、去中心的理念,西蒙与琳达为巴拉吉设计了一款随性截取、没有中心图案的小型张,这是一种在邮票圆孔分割线外依旧有延伸画面的纪念型邮票。


第三个展台的代言人是比特币界的神童: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维塔利克在20岁前就参与了多个比特币系统的开发项目,更以区区21岁之龄创建了以太坊(Ethereum),发行了号称比特币二代的以太币。不同于众多的山寨比特币,这个系统秉承了比特币的优势,更在其中添加了智能程序,使交易不仅仅限制于买卖,用户们更能彼此直接签订各种类型的智能合约,将一场货币革命推进到更多样、更丰富的去中心化领域。以太坊与维塔利克的小型张被设计成更复杂、更有包容性的形态。


▶▶用艺术的角度解读◀◀


艺术家用邮票的外观形式,概括了“中本聪”继承者们对区块链系统的三种不同方向的应用与发展:有避免冲突、改良现行权威系统的妥协派;有继续拓展比特币内部、挤压传统势力的铁杆派;也有在积极拓展新领域和层面、另起炉灶、试图建立一种功能更全面系统的新生派。


对于比特币的初期开发者们来说,这本是一场纯粹的技术与经济实验。可能“中本聪”也未曾想到8年后它仍方兴未艾,而且还在其技术与理念之上衍生出众多的实践场。各国政府与银行一方面谨慎地保持着观望态度,一方面也迫于诱惑和压力,纷纷开始探讨发行官方电子货币的可能性。在新技术不断出现、传统势力一方面尝试改革、一方面又威福犹存的背景下,这场变革的未来,始终充满众多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想要窥视艺术家的态度,不如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外间展厅走廊上悬挂的3组昔日的官方邮票:一版印有60年代东德首脑头像的常用邮票,一张70年代东德研发的太空照相机MKF6的纪念小型张和一张80年代党代会的纪念票。回想往昔,那也是个充满理想与科学并进的时代啊。而邮票作为一种官方发行的适用于某种限定领域的替代货币,与计划经济下例如购物券之类的代币特质很是相似。同时它定量发行的数目与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也与比特币有类同之处。从经济规律上讲,比特币一面对抗着现行法币系统,一面又因其衡量总数的货币规则有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危机,那么在未来的某天,也许它终将会被外力摧毁。比特币最终将仅仅成为一段对未来历史的追思吗?

《区块链梦想家》中对维塔利克·布特林的描述


抓住个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本性,以技术上的去中心化构建一种拒绝中心权力的民间货币体制,其试验本身所推动的科技、经济、社会进步价值不可估量,更迫使包括金融秩序在内的众多社会规则开始从新排列。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伟大的事件。


在西蒙以往的实事性作品中,常常有些断章取义,本身的艺术个性也过于模糊。但在这件作品中他确实有一些改变,特别是对区块链系统的未来充满激情。而在多数人还未清晰意识到之际,他就能对艰深、复杂的新科技和社会事件做出非常合理的梳理与暗示,进而引导观众关注与思考,这已是高难度的动作,岂可求全责备。感谢西蒙给我们带来的这件作品及它引起的探讨。


图 | 第八届柏林双年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