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一切都是暧昧的,焦虑的,岌岌可危的,正如我们切身所遭遇的境地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592   最后更新:2016/08/24 10:24:07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6-08-24 10:24:07

来源:烟囱ㆍPSA


▲《公共空间6号》(2015),于吉,PSA“零食”展览现场

“零食”展览呈现了38位/组中外艺术家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这场无法定义,不可归类,也不加设限的展览像一座自治城市,艺术家们提供发声的空间,自由地进行创作。


1楼的大展厅内展出了艺术家于吉的两件作品《公共空间2号》与《公共空间5号》,在展览空间内构建了另一种空间。相较于“零食”展览的其他大型装置作品,这两件作品的尺寸不大,静谧地存在于展厅一隅,似乎是“零时”被放置于展览中。不少观者好奇这两件作品的故事,那让我们一起来听于吉本人聊一聊《公共空间》系列作品,她日常的创作方式以及她的独立艺术空间“上午艺术空间”吧!


于吉有话说


关于《公共空间》系列作品


▲《公共空间2号》(2010),于吉,PSA“零食”展览现场


《公共空间》是我从很早(2006年)就开始的一个系列,但其实迄今也就完成了六件。它伴随我创作生涯的第一个十年,期间与我其他方向的创作同步平行,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公共空间》系列的根本是关于空间的,如果加上更多限定的话,可能是“公共的”空间,“半开放式的”空间,“无用的”空间,“脆弱的”空间,然后才是关于“公共厕所”的空间。


过往在国内各地旅行的路途中,我对二三线城市的公共厕所建筑形态印象深刻,其中暗藏某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美学愿望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所以在《公共空间》系列作品中,我对这些公共厕所的建筑结构进行了解构与重筑。多年来我仍在深入和发展这个系列,其中的空间载体也在发生改变。而此次参展的6号《公共空间》是刚刚完成的新作。


▲《公共空间6号》(2015),于吉,PSA“零食”展览现场


《公共空间》系列中的5号比较特殊,是拱圆形的建筑,原型来自我在六年前考察江浙一带的土砖窑。刚烧完三天三夜的砖窑仍散发着浓烈的热气,我走进它的内部,黑黑的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从砖缝中透进的阳光,温度,还有声音的回响对我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公共空间5号》(2011),于吉,图片来自 “天人之际 :余德耀藏当代艺术”,图片由余德耀美术馆提供


《公共空间》系列没有私人空间,或者说这里出现的空间都是半开放的,无隐私的,即使有时候这些空间有其保留隐私的功能(例如公共厕所),这也是我在这系列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坚固的,密闭式的物理存在感,一切都是暧昧的,焦虑的,岌岌可危的,正如我们切身所遭遇的境地。


以“劳动”的方式进行创作

▲ 于吉创作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Ⅲ》,图片由四方当代美术馆提供


我喜欢像个农夫一样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日出而作(虽然这个目前完全做不到,哈哈),日落而归。我一旦干起活来就像个工人,整天和各种建筑材料打交道,干很多体力活。


我习惯对自我身体施压,在工作过程中对身体的关照和体验反馈形成我更多的其他脉络的创作实践


关于“上午艺术空间”

▲ 于吉在其工作室内,照片来源于艺术家本人


我必须强调我的工作不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创作。从2008年参与创办“上午艺术空间”(am Art Space)开始我一直担任策划工作我喜欢和不同的艺术家一起工作和讨论,在这里一切与艺术有关的实践都更为独立和自省。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模式和职能决定了其边缘化,小众化的体质,在面对采访时很多媒体会首先把这个现象设定为一种有待改善的病症,而我从不会这么认为。

▲“两房一厅一厨一卫”(2014年11月),史毅杰 ,上午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无窗的风景Vol.5  大提琴二重奏(2015年12月),盛洁、 阿鸣,上午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成立am Art Space的初始,我和搭档便深信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寻求更多价值认同,用前不久和朋友聊天时说到的话,就是“又敏锐又真实,是真实的敏锐,敏锐的真实”。目前空间在正常运作,今年还有两场声音演出,一个展览项目和一个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将在接下来的四个月中发生。


*以上自述整理并摘选PSA与于吉的独家对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