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杰勒德:再造边缘现实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108   最后更新:2016/08/19 20:22:26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08-19 20:22:26

来源:瑞象馆 文/吴伊扬


生于爱尔兰的新媒体艺术家约翰·杰勒德(John Gerrard)近年来的作品多以偏远地区的人造设施和场所为主要对象,他在专业技术团队的协助下利用建模、3D扫描、编程等科技手段对实体景象进行刻画和转化,制作精确且逼真的视觉作品。其中国首展“权力.演绎”(Power.Play,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6.6.9 – 2016.8.7)囊括三件近期作品,能源、权力、监控等人类活动作为作品讨论和再现的主题,亦构成展览的线索和轨道,艺术家对于抽象网络的思考、探索交织其中。

太阳能储备,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视频截帧)


尺寸不同的箱式屋子占据着狭长的展厅,作品画面则出现在这些屋子一侧的外壁上。画面中的景象仿佛是空中设定好移动路线的摄像头所拍摄,具有科幻感且人迹罕至的设施及周围环境毫无保留地被镜头捕捉,却呈现出亦真亦假的物体质感。真实性的无从辨别、叙事的缺失更使杰勒德的作品看起来像步调缓慢的电影片段或电子游戏世界中的漫步纪录。不过正如他曾经强调的,它们并不仅仅是录制好的“影像”,也不是现成图像的简单复制,而是电脑实时演算出的虚拟景观。通常杰勒德带领其工程团队根据上千张实地场景照片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引擎和编写程序将这些地点还原为虚拟空间,整个过程可达一年之久。因此,在缺少更多阐释的情况下,观者无疑会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感到迷惑,甚至质疑用技术再造虚拟现实的意义。

约翰·杰勒德《太阳能储备,内华达州的托诺帕》细节(来源:hiart)


在展厅入口,迎面而来的《太阳能储备,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Solar Reserve (Tonopah, Nevada) 2014)模拟美国内华达州沙漠中的太阳能发电厂,准确且逼真的再现产生了具有欺骗性的炫目效果。一万面安装于地面的镜子随着太阳位置调整角度并反射日光,以类似向日葵种子的排列方式围绕着中心的高塔,从而加热熔盐并形成热电池。同时作品中为观众设置好的观察视角会在每一小时内完成从卫星视角到地平线视角的过渡,以一年为周期,根据当地日月星辰的真实轨迹同步了昼夜景象。太阳能发电厂在此象征驱动社会运行的源头,也引发了大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

场,俄克拉荷马州的普赖尔小溪,2015(视频截帧)(来源:UCCA官网)

约翰·杰勒德 《场,俄克拉荷马州的普赖尔小溪,2015》细节(来源:hiart)


第二件作品《场,俄克拉荷马州的普赖尔小溪,2015》(Farm (Pryor Creek, Oklahoma) 2015)呈现一座由服务器组成的“数据农场”。杰勒德注意到谷歌公司位于美国内陆平原的数据服务中心之一,并对这一建筑产生兴趣,但其拍摄请求却遭到谷歌公司的拒绝,于是他租用直升机并请摄影师从空中拍摄约五千张现场照片作为素材,进而构造出数字化的场景。虽然场在外观上毫无特色,发电机、冷却塔和厂房之间却时时汇集着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产生的无数搜索历史、垃圾邮件。与曾出现在杰勒德作品中的现代化养猪场相似,这些真实存在却又毫不起眼的全自动化设施反映出无处不在的人类痕迹,信息化世界的无形产物充斥其中。


演习,敦煌,2014(展览现场)(来源:UCCA官网)

约翰·杰勒德《演习,敦煌,2014》 视频截帧(来源:hiart)


由三个画面组成的《演习,敦煌,2014》(Exercise (Dunhuang) 2014)通过人物角色引入了一个游戏机制。游戏设定在中国戈壁滩,一处内部错综复杂的巨大道路系统也许为军事目的而建造在此,其卫星图片曾在网上引起热议。除了这一地表痕迹被深度扫描和重建,杰勒德还借助动态捕捉和3D扫描技术得到39位工人的形象,他们都来自于广州一计算机生产厂。每次游戏开始时,这些身着工厂制服的虚拟人物从不同入口走进沙漠中的迷宫,所有行动路径都基于A*算法生成,这种算法通常应用于GPS卫星定位系统,计算地点之间的最短路线,因此当两个人物相遇时,离设定目的地更近的一人胜出并继续行走,另一人则留在原地,几十小时后产生一位赢家,游戏结束,继而重新开始。作品的三个画面分别呈现了水平近距离、低空垂直和卫星拍摄三种视角,“镜头”跟随的人物在三屏中同步出现。观者如电子游戏玩家一般监视着人物动态,临场感与抽离感并存。由计算机控制的这场淘汰赛荒谬、残酷,影射人类在科技威力影响下迫不得已的不断优化。


演习,敦煌,2014(展览现场)(来源:UCCA官网)


在“权力.演绎”的英文标题Power.Play中,“Power”也可指能源、能量,“Play”则有游戏、扮演、戏剧等含义,这些主题贯穿于三件看似独立的作品之间,与电脑运行的指令以及能源驱动的设备共同构成一条周而复始的展览轨道。用于隐藏设备的屋子有着盒子的外观,因此被杰勒德视作电脑服务器的隐喻,它们的极简主义特质与荒凉、无特质的背景地点相呼应,无边的荧幕亦造成虚拟无缝式介入现实世界的效果。


演习,敦煌,2014(视频截帧)(来源:UCCA官网)

约翰·杰勒德《演习,敦煌,2014》视频细节(来源:hiart)


传统镜头可以记录下所见,杰勒德的程序却像电视直播一样制造出一次性的“当下”,任何数据与图像都不会得到保。更加不同的是,作品透露出的无情、冷漠又同时予以关注的态度,比起机器却更像来自于自然。当模拟替代了真实的影像记录,电脑生成的自制景观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所处世界之间的联系。作品中关注的对象疏离于日常视野,却与人类活动、社会机制密不可分。杰勒德所采取的“生成-生产-模拟”这一过程探索了对无形物质的有形化,亦提供了以观察者身份侵入边缘现实的可能。依靠冷却设备、能源供给、技术革新甚至廉价劳动力而达成的混合式艺术生产模式,其本身就可视为艺术家试图探讨的问题中重要的一部分。


演习,敦煌,2014(视频截帧)


观看约翰·杰勒德作品视频 >>


太阳能储备,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时长29:50)(来源:UCCA官网)


场,俄克拉荷马州的普赖尔小溪,2015(时长29:50)(来源:UCCA官网)


Action Media对约翰·杰勒德的专访(来源:UCCA官网)


关于艺术家


约翰·杰勒德(生于1974年,都柏林)工作、生活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其作品由多家国际机构或私人收藏,包括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慕尼黑的现代艺术陈列馆、都柏林的爱尔兰现代美术馆、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华盛顿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关于作者


吴伊扬,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文化、批评与策展专业硕士学位。从事当代艺术写作与翻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