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万个指纹筑成的《集体记忆》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548   最后更新:2016/08/18 17:08:28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08-18 17:08:28

来源:烟囱ㆍPSA


▲《集体记忆》(2004-2008),陈劭雄,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一座座摩天高楼被建起,不断刷新城市的高度。随着建筑的变更,我们儿时熟悉的街道景观也在迅速变迁,当下的城市风景早与人们记忆中的面貌相去甚远。


我们如何留住关于城市的记忆,不让这些记忆消逝于时间的磨灭与发展的断层中呢?艺术家陈劭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在他的参与性互动作品《集体记忆》中,他将城市代表建筑的照片的数码还原成大小不一的像素点,然后邀请当地居民于其上留下指纹,通过切身参与,唤起他们的集体记忆。


以指纹来留存集体记忆


陈劭雄1962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自改革开发以来,广州迅速发展。成长于那个时期的陈劭雄对城市变化的感知特别敏感,同时密切关注城市草根生活。


《集体记忆》的构思产生于2004年,当时陈劭雄任教于广州珠海的一所大学。那所大学所处的地方原本是一片农田,为了配合高校的扩招以应对学生人口的高峰期,所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建成校园,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其中。


这个情况引发陈劭雄的思考,或许有朝一日随着学生人数的下降,这个地方可能又会被改建成其他的建筑。所以,他邀请了在校的学生共同完成了第一张《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系列创作是将照片的数码还原成大小不一的像素点,然后邀请有着共同记忆的社区居民来合作,用他们的指纹构成一个图像,以代替冲印照片的药水,这是介于摄影暗房技术和绘画制作技巧的方法。是集体对其共同生活空间的追忆。


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和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人感受到更多的环境改变,这种情况造成人们记忆的储存量比他们的先辈要大很多,对新环境的追捧和对消逝的景象之留恋并存于人的情感中。这即是我创作集体记忆系列作品的动机,邀请具有共同记忆的人们留下他们的指纹,以确认他们对同一个景物的追忆和思念。

——陈劭雄:《集体记忆》自述


▲《集体记忆》(2004-2008),陈劭雄,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随后,陈劭雄前往上海、北京等地,邀请了更多的当地居民共同创作《集体记忆》系列作品。在创作中,他选择了城市中的最具影响力的地标建筑,如天安门广场、长城、东方明珠电视塔等。集体创作的方式打破了绘画是单人完成的传统模式,同时也让参与者的个人记忆碎片汇聚成为了集体回忆。


《集体记忆佛山》


2013年,陈劭雄选择了佛山的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的地标性建筑为创作素材,包括龙塘诗社、旋宫酒店、如意塔、梁园、人民体育场等。这些建筑作为佛山居民精神与记忆的符号,代表了佛山的历史与文化。


陈劭雄邀请市民们集体在画布上用指印重现这些图像,陈劭雄认为人们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只留下了他们的拇指印,更留下了他们独特的个人故事与经历。他发现人们在摁完指印后,通常不会立刻离开,而是在展厅内流连闲聊,畅谈他们记忆中与佛山相关的故事,以及这些代表性建筑之前的变迁故事。在这些建筑的一砖一瓦中,渗透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忆,而这些记忆也被这件作品重新激活。

▲当地居民在画布上印上指纹,《集体记忆佛山》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觉得有必要多提那些默默无闻的参与者,他们是当地的学生,来自附近地区的游客,在佛山工作的外国人,曾居住这里的街坊大叔大嫂,城市建设者农民工,地产公司的营销工作者。在项目结束的那天,我们正准备关门休整,一个苦苦央求的人感动了我,他是旋宫酒店的第一任老板,我们可爱的保安阿东帮他找到了一个漏掉的点,而这位可爱的老板心满意足地在该画面上留下他的指纹。

——陈劭雄:《集体记忆佛山》创作自述与创作后记

▲《集体记忆佛山》(2013),陈劭雄,PSA“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现场


《集体记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本次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中,呈现了《集体记忆》系列的最新作品。陈劭雄以PSA这座上海地标性建筑为对象,邀请观众们于画布之上留下自己的指纹,重新赋予这座建筑生命力。


▲展览开幕嘉宾在画布上留下自己的指纹,“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开幕逾2个月,观众们在参观过程中,用指纹在这件作品上留下了自己心中的PSA。随着拇指纹印的勾勒与构建,PSA的建筑轮廓逐渐浮现于画布之上。观者的手指温度与独特的纹路,逐渐柔和了PSA坚硬的建筑外表。


目前,这件由成千上万指印所筑成的大作已大功告成


▲《集体记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PSA “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