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 x 陈陈陈| “热”的对话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293   最后更新:2016/08/18 09:08:50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8-18 09:08:50

来源:李振华工作室




8月8日李振华与陈陈陈的对话:

采访人:陈陈陈 (以下简称C)

被访人:李振华 (以下简称L)


C: 李振华老师,您好。本次展览的缘起是我发了一条“寝室没有空调”的朋友圈,您在下面留言说觉得热很有趣,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一个热的展览,但是原计划是在狭小的寝室里做的,目前是在展览空间中做的,您如何看待这种空间上的变化。



L: 就像很多事物的南辕北辙,或蝴蝶效应,我们都对未来无能为力。


C: 我们现在可能做的就是在展厅中利用展示文化传统,把对里的新理解穿法清楚,让人带回寝室吧,至少我是可以满载而归的回寝室的。您策划参与过这么多展览,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空间上时间上或者别的创作上的不良条件,能举个例子吗?


L: 没有不良条件这回事,任何情况都是可能的,不同的是作品和作者的预期,以及对某种不确定的理解。


C: 这里可否停留一下,作者的预期似乎是创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您有遇到过非常非常坚持自己预期的艺术家或者策展人吗?您如何应对?


L: 因为要去不同国家,对美术馆和画廊的基础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关于发起展览,对应的在地性问题也不同,简单的展出一件作品,回应主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尤其当你面对好的艺术机构的时候。而之后,也会自然的思考,这样的白盒子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而这些管理的情况,以及人员所维系的系统,是非常没有人情味,刻板的。我这两年来的工作都希望打破这些情况,回到更自由的工作中,回到人和人的交流中。


C: 一种白盒子的没有人情味的的艺术机构展示预期? 一种回应主题完成展览流程的预期?


L: 当然经常会遇到,也会感受到对方因为害怕现实的改变,而变得易怒和紧张。如我所言,沟通是非常基础的,如何让对方理解,如何解释和说明具体的情况,非常重要。尊重对方的意愿也很重要,我策划的项目艺术家参加与否,是基于信任和理解,而艺术家在过程中因为具体情况退出,我也是理解的。

白盒子在中国还是需要的,毕竟还没有像样的白盒子,没有像样的美术馆团队,这些还在建设中。展览流程让人讨厌,但这却是机构的保障之道,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打破这些,颠覆既有情况的事,最好还是在海外完成,毕竟那些机构已经有着超过100年的历史,这一回应是有效的。


C: 这两年工作中,这么多国家,有没有哪家合作方是在做这些颠覆工作的您比较欣赏的?


L: 每个项目都试图这样做,如2015年我策划的《乌拉尔工业当代艺术双年展》(Ural Industrial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就试着探索在地性问题,很多不确认的项目,最终呈现在空间中,有些还涉及到了城市的介入,如俄罗斯艺术家PTRK,对城市中广告招贴的切割,如徐坦游走在城各个层面探讨植物人生,如颜磊邀请的哥萨克骑兵,都在不断的冲击着禁忌,挑战着双年展机制的神经。而2016年这个项目却获得了俄罗斯最大的创新奖,作为regional art project。


https://norealbody.com/artists-%E8%89%BA%E6%9C%AF%E5%AE%B6/


http://artforum.com/news/id=60281

http://uralbiennale.ru/en/


C: 挑战展览机制是人的需要,还是展览机制本身的需要?如何判断挑战,这里是否存在着挑战了,应战了,战胜了,战败了,招安了等等层面?我比较关心是因为本次绝地反击展览,包括后续的展览会有明显的虐待艺术家,虐待空间,虐待观众的倾向,当我想要完成一个挑战工作的时候,我如何阶段性的自我确认,认清我究竟走到哪儿了?


L: 主要还是看被挑战的对象是否存在,而不是我们通常面对展览的困难,挑战其核心才对。而如何发现这一核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如具体的展览机制,人的惯性,在地性的惯性思维方式,经济循环的简单逻辑等等,都值得思考。有时候一个中规矩的展览,也可能是最有挑战性的。如我讲的中国没有体制的现实,建设体制就是挑战。


C: 酷!


L: 还有谈到今天挑战自身的情况,如何去让自己的工作不是艺术,并不构成任何挑战,而理解经济循环,并理解经济循环中什么是别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去颠覆,这才有可能性。


C: 理解对方最后想要的是什么,这次的创作是一个早就有了的想法还是一个为了这个展览新想的?


L: 完全新的,之前提的方案《红烧肉》,试图挑战空间视觉和味觉呈现,可能导致的观者发生奇妙的互动关系。同时还是一个媒体上的快攻,将日常生活的表演带入到空间中,并未任何一位参与者构建一锅属于他/她的红烧肉菜单。画廊没有同意,我很理解。现在的《影像诗歌》,是另外一个线索的作品。是关于传统,混杂的文化情况,以及一些不变的东西的综合,是一个高标准的影像作品,为此我需要和舞蹈家、摄影、音乐家沟通一个最好的结果,并监督实现。而这也是画廊能接受的作品,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循环起到作用。

C: 媒体上的快攻,这个词用的很畅快。


L: 对,第一个方案更像是一个媒体事件行为,和最近我做的《香蕉香蕉》项目很像,具体的艺术作品就是社会媒体的雕塑。



C: 媒体不死


L: http://www.hiart.cn/news/detail/7c3hxtp.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江南布衣概念店带来的香蕉)两个作品都不是挑战画廊和策展人的,因为这不是我工作的需要。


C: “影像诗歌”在诗的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了明显的梗阻,一种语言上的切换并没有打破诗的结构,却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有点像做云霄飞车的感觉,突然中间断掉一截,车子飞了出去,突破了紧张刺激的极限,最后再另一端轨道口正好钻了进去。


L: 我也是,很喜欢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基于声音和想象力的,任何误读和理解都是允许的,影像只是一种缓慢出现的惊悚,让这些诗歌之间的韵律有另外的高点。


C: 然后回头看,整体结构都在,那些无法消化的东西,断壁残垣,也历历在目,变成一种美学上的东西。


L: 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家必须是美的。


C: 这两句话中我个人认为最美的是两个必须比美还美


L: 艺术工作的美感可能是来自画面,也可以是艺术家的姿态。


C: 姿态这个东西好有趣我瞎想的,是不是艺术家的姿态和他想把作品做给谁看有关?


L: 也可以就是玩玩国际象棋,喝点红葡萄酒,给谁看呢?


C: 象棋这个例子真是参与了各种重要的话题,重要的场合!最后我们来聊聊热!没有在什么情形下觉得热是合理的?


L: 热是一个有趣的起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引信,现在工作呈现了另一个结果,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这是热带来的结果。画面上的雪景,不也是热最好的回应吗?


C: 热能传递的结果?


L: 热能转换。


C:你之前提到的,热的有趣的起点,一个人觉得热难以忍受,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治病的好坏境。


L: 任何困境都是在提醒看这一困境的方式和角度,而理解挑战的核心,才能让人真正认识到方向,不然我们都只是对应的存在而已。


C: 应对从来就不是好的回应。


L: 如果热激发了你的创造力,这非常棒。之后就是摆脱自身的惯性,发现创作上的自然和自主。


C: 摆脱自身惯性这个我想再深入的问一下,摆脱自身惯性这个挑战,它的魅力似乎在于它是无限的,又是无线(非线性的)的。这种自主和自然,是摆脱了之后的原始人状态吗?“我说了算” “这里没别人了”。


L: 是一种自觉,想想自己是否错了,或任何一个事情即将出现的时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C: 明白了。


L: 自主和自然,是听从作品指引的方向,也就是之前的必须。没问题,我去睡觉了;-)


C: 以前看到一个广州的自称艺术家的人上非常勿扰,女嘉宾还没等它介绍完就把他灯全灭了,最后他的作品是,提着一盏灯从自己的头顶上方打下,晚安李老师!


L: 如果这个人穿着和行为举止上注意一下,可能收获不同的人生。


C: 谢谢李老师宝贵的内容!


L: 好,谢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