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从不犯错」的藏家吗?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189   最后更新:2016/08/13 20:34:53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16-08-13 20:34:53

来源:天下一叔


叔在上次讨论泰康买苏富比股票的文章结尾,提出过一个问题:花钱买艺术品和投资股票、他们的收益能做比较么?


老实讲这个命题很大,不好回答。


但鉴于关心此问题的人不少,叔还是决定用最擅长的举栗子大法,以叔很心水的一对藏家为栗子,配合一些数据支持,来说说看。希望大家看完能有窥一斑而知差不多全豹的舒爽。


首先


叔很爱的藏家,他是谁?


前些日子巴X马文件的事流传出来,这一对藏家的名字再次被人提及。叔觉得真的应该有人为这一对终极藏家写传记。在目前还没这个人的情况下,叔权且跟大家简单介绍下这对心中的偶像:Ganz夫妇

为什么这对夫妇特别特别牛逼呢?

因为他们被称为:「从未犯过错的藏家」——初次听到你可能感觉牛皮吹得有点大。但是,这对夫妻一生的藏品大部分都集中在五个人身上,分别是毕加索、劳森伯格、Frank Stella、Jasper Johns 和 Eva Hesse。这怎么比喻合适呢?就好像一个「天使投资人」,一辈子只投了五家企业,五家全上市了。

Ganz 先生和其他的大藏家不一样,他是一个小首饰作坊老板:虽然不穷,但也从来没有大富大贵过,一辈子都住在曼哈顿一个低调的二室一厅里。但是,在他死去的时候,他拥有全美国最大的毕加索收每一个去过 Ganz 家的博物馆馆长,都忍不住对墙上挨挨挤挤的毕加索重要作品垂涎三尺……


1930 年代,才二十出头的 Ganz 先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周六去看展。他跑遍了纽约和附近的画廊,和许许多多艺术家、策展人和 dealer 打成一片。


Ganz 先生买的第一件藏品,是 1941 年 27 岁时用 7000 美金买下的毕加索的 Le Rêve,没错,上次写到 Steven Cohen 之后用 1.5 亿美金买下的那件,真是眼光卓群。不过说真的叔回去查了下, 1941 年美国一户住家价格也差不多要 7000 美金。也就是说他用能买一房子的钱买了一件作品,对于一个二十多岁、并非超级富豪的年轻人来讲,不仅是眼光卓群,而且魄力十足。

让好几个顶级富豪藏家为之癫狂的「梦」,就挂在起居室

这之后 Ganz 先生就一直在买毕加索,只买毕加索,买了毕加索每个时期的作品。甚至花了 20 万美金包下来毕加索整个 The Women of Algiers 系列 15 件作品(买得也是很值!)。不过之后因为经济窘境,他把其中 10 张卖了出去,虽然也只卖了 13 万美金(这价不能再值!)。

2015 年在佳士得以 1.8 亿美金成交的这个系列作品之一,也是最受评论家赞赏的一张, Ganz 一直保留到他去世


到了 1960 年, Ganz 实在买不起毕加索了,于是他开始寻找新兴的优秀艺术家:这段时期里,他伯乐到了这四个人:劳森伯格(UCCA刚做完展,见叔文章)、Frank Stella(他基金会的纠纷叔之前有提及)、Jasper Johns(叔在 Steve Cohen 那篇里也有讲到)和 Eva Hesse。

Steven Cohen 大约在 2010 年花 1.1 亿美金买的 Jasper Johns 代表作 Flag, 1954-55


Ganz 还在一个采访里提到了发现 Eva Hesse 的小轶事:他和太太礼拜六一起去看展览,他们一般都是有个展览名单挨个看。那天准备了八九个展览的名单,看到下午三点左右,太太说:「哈尼,我的鞋真的好夹脚,人家走不动了要回家歇着了呜呜呜」。


但是先生还有三个展览没看,面对这个考验,他作死地说:「那你先回家吧,我很快看完那三个就回来」。感觉这位先生也是任性得作死。但不管怎么样,他最后一个看的展览就是 Eva Hesse 艺术生涯的第一个展览。从此,他便开始收藏 Eva Hesse。

这就是让老先生「抛弃太太」的 Eva Hesse,还是非常美的,拍卖最高记录 450 万美金


再谈谈数据


偶像的收藏收益怎样?


写到这里,叔才刚开始今天本文的重点。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教授 William M Landes 在 1999 年写过一篇 paper 发表在 Louvain Economic Review 上,对 Ganz 的收藏进行了实证分析——题目直译过来就是说,「如果你中了艺术收藏的头彩,回报率到底有多高?」


叔知道你们读原文、学术原文、带实证分析的学术原文,基本上会分分钟晕厥,加上此文里还 run 了各种回归,没学过计量的你们肯定啃不下来。这里就让计量考了 60 分的叔给你们总结一下这篇雄文:


第一部分:作者实证算出了 Ganz 的收藏在经济上的收益,并且和同期的股票指数进行了比较。结论是,艺术收藏明显更好

第二部分:得益于 Ganz 保留并公开了每一件作品原始购买价格,作者详细地计算了 Ganz 收藏里单件作品收益的比较,并以此来区分建立这个收藏的「运气」和「真本事」。结论是, Ganz 的收藏不仅是靠运气,而是确实有着超前的眼力

第三部分:作者比较了 Ganz 收藏的作品是否比类似的作品价格更贵,是否有「名人效应」。结论是,确实存在这一的现象,被 Ganz 收藏的作品,在拍卖上会比同类作品实现更高的价格。不过和其他的「名人效应」不同的是:Ganz 的收藏缔造了他的名声,而不是他的名声缔造了收藏


叔认为,第一部分非常有意思。比如这个图表:由于 Ganz 的收藏在作者撰文的时候只在 1997 年、1986 年和 1988 年上拍过,可以看出来 Ganz 收藏的经济回报显著地好过美国股票表现:

第一栏Works代表着去除拍卖行佣金等费用之前作品实现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第二栏Ganzes指去掉交易费用之后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第三栏是美国大公司股票的收益;第四栏是美国小公司股票收益


但叔认为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拿艺术收藏「顶级」的一组数据和股票市场「平均值」比是有欠公平的


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点,他提到了耶鲁的著名学者、2010 年过世的 William Goetzmann 教授在 1993 年的论文 Accounting for Taste: Art and the Financial Markets over Three Centuries 中计算了从 1900 到 1986 年艺术品的平均名义回报为 13.2%,战后的十几年一直在 7% 到 23% 波动。——很明显, Ganz 的回报是显著高于平均值的。


那么艺术品和股票的平均回报到底谁高呢?


学术上,不同的人对此已经有了研究。


首先,艺术品市场的回报率跑赢通货膨胀没问题(Ashenfelter and Graddy,2003;Campbell,2008),但与股票、债券、黄金等传统金融资产相比,艺术品投资的收益率并不高(Frey and Eichenberger ,1995b),而且艺术品投资的金融风险大于传统金融资产(Mandel ,2009)。


研究表明,在通常选择的投资资产中,艺术品实际回报率的「方差」是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和企业债券的 2 - 3 倍,绘画投资的实际平均回报率(扣除通膨因素)一般在 0.6% - 8.5%。(Frey and Pommerehne,1989) 研究了跨度 350 年的绘画投资回报率整体分析,得到每年绘画平均实际回报率为 1.5%,而长期每年金融投资的实际回报率为 3%。

另一个更著名的比较,是艺术品指数梅摩指数和 S&P 500 的对比。看起来股票回报和艺术市场这两条线,简直就是交织的爱恨情仇啊!整体上呈现一种互补的趋势:

当然也得说一句,艺术品指数只能做为一个参考


艺术市场专家 Georgina Adam 在 Big Bucks (阿特小报有写过review)里写到,「10件Andy Warhol上拍,9件流拍,1件成交,那么艺术品指数只会反映出来这 1 件成交的,而忽略了流拍的 9 件……


所以说你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假象。」这个在经济学里叫做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这种幸存者偏差是非常常见的逻辑学错误,也是艺术圈里无法避免的迷之现象,此文就不深入讨论了。


简单总结一下上述所有研究结论就是:普通地买艺术品和普通地买股票比起来,要是求收益你还是买股票吧;但不普通地买艺术品(眼力+运气),还不小心买出了名声,那你的赢面还是颇大的。


容叔再八卦一点


说起叔文章一开始提到今年四月巴X马文件泄露出来 ,Ganz 收藏拍卖的重要内幕


1997 年 Ganz 先生去世、第一批作品上拍的时候,佳士得其实已经以 1.68 亿美金的价格把整批藏品卖给了一个顶级富豪 Joe Lewis,也是佳士得的大股东。后来这批作品的共成交了 2.06 亿美金,这中间大概 4000 万美金的利润、是由佳士得和 Joe Lewis 均分的。所以当时佳士得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这批藏品,甚至制造了一种被纽约时报称为「Ganzmania」的狂热,不仅仅是指着赚佣金,还有和 Joe Lewis 背后的这笔交易(这是拍卖行的 Guarantee 业务,让拍卖行暴赚过,也让某些拍卖行亏得内裤都不剩了,叔改天再讲……)。


说回 Ganz其实无论我们怎么讨论 Ganz 一辈子收藏的经济回报,他到去世时候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藏品。他的遗言就是——「我和我的艺术品永别了」,可见当时多么挂念自己的收藏。


经济回报对于一个真心收藏艺术的人来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反正也不会卖,留着更有快感。而像 Joe Lewis 这样的藏家,可能更感兴趣的是用商业机会在艺术行业挣钱,相比较艺术,还是钱的吸引力大一点。


这两种心态并无对错之分。

叔只是很羡慕 Ganz,一辈子追求自己内心的真爱,看到自己最初支持的艺术家一步步成为大师。这种欣悦,应该真是给多少个亿都买不来的吧……


何况!手里已经攥着好多个亿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