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未来艺术的实验场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2   浏览数:1650   最后更新:2016/08/16 17:43:34 by guest
[楼主] 小白小白 2016-08-12 12:40:38

来源:典藏


前言

艺术需要实验,当代艺术更需要实验性的精神和空间。在今天郁郁葱葱的艺术之林里,与很多大众所熟知的艺术中心不同,略带先锋性艺术标榜的“小空间”,如野花般,满山绽放。它们可能坐落在街边,胡同,商厦,公寓,或者一个不起眼的小旮旯……它们具有“实验性”、“独立性”、“非营利”、“自发性”、……它们的存在让整个艺术生态更加丰盈。而相对的,这种带有感性的、边缘的、替代性的空间,“活下去”的诉求仍是一个很难的命题。


   本期特别策划:未来艺术的试验场。分别以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艺术亭台、泰康人寿的泰康空间,以及以石青为代表的艺术家个人创办的激烈空间,一一作个案分析。它们的运营模式或非营利,或民营自筹,但殊途同归。谨以此,向更多独立艺术空间致敬,“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where to find more 丨空间盘点


录像局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300号东院北路首层(北京)

广州市越秀区市中山五路昌兴街7号二楼(广州)

www.videobureau.org

A307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宏源公寓A座307

www.a307.org

瑞象馆

上海市花园路128号运动LOFT创意基地五街区A座182室

www.rayartcenter.org

Between艺术实验室

上海市杨树浦路2361号北外滩艺术区9号

www.betweenartlab.com

独角兽艺术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A座

www.unicornart.cn

上午艺术空间

上海市静安区奉贤路50号B近石门二路

www.amspacesh.com

视界艺术中心

上海市莫干山50号3号楼2楼

www.vartcenter.com

新视线媒体艺术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www.chronusartcenter.org

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

上海市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38楼

上海市虹口区四平路59号

[沙发:1楼] 小白小白 2016-08-12 15:58:09
来源:典藏 张亚庆


艺术亭台:它,是一个神奇的“大盒子”

术亭台,坐落在南京西路人民公园7号门边上,一个40平方米左右、形似四方形的小空间。它不是一个商场的橱窗,却无比夺目;它也不是剧场的舞台,但总少不了热闹。在路人眼里,它就像一个神奇的潘多拉盒子,充满着无尽的魔力和想象,每天上演着各种精彩的剧幕。其实,熟知这片区域的人们多少清楚,在这片绿荫葱葱的公园内,坐落着堪称对于上海当代艺术发展犹如恐龙级存在的艺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而艺术亭台就是MoCA在艺术上的另一种可能。




2015年与艺术都市合作项目“BLAST


当人们听到“亭台”这个词的时候,总会想到“公共、开放、汇聚、休闲、环视周边”的概念,同时充满着东方韵味;而英文“Pavilion”则又指向区别于大型主体建筑之外的,小巧精致而又令人愉悦的小型建筑。因此不难发现,艺术亭台的一个明确的定位,即在这城市钢筋丛林中,汇聚来自各方的艺术先声,进行开放式的实验、互动。同时它又亲和民众,成为对当代艺术发展进行观望、独立思考和有力回应的一道景观。


“艺术亭台,首先是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实验项目,尽量做到亲民性。所谓的亲民性,即空间简单,不用买票、没有门槛。走过的路人可以随时进入、随时离开,甚至只需看一眼即可。它完全是一个开放式的,就宛如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一样。”作为MoCA策展团队的总负责人王慰慰如是说。




2015年的项目“八赫兹实验催眠式”


它的过去,很简单

谈及艺术亭台的创办,根植于MoCA,而缘起于对年轻艺术力量的关注。从2010年开始,MoCA开始做年轻艺术家的群展项目,大概周期在每两年一次,每次展览平均集中20位左右年轻艺术家。而在2014年,MoCA有一个重要的方向调整,即展览个体规模变大,展期拉长,投资加大,以便提升每个展览的质量。但同时一些问题应运而生,比如如何吸引观众持续关注和回到美术馆?如何围绕一个大展为中心来激活美术馆周边的艺术氛围?如何在如此有限的展览排期之下,美术馆依然能够与这个社会的艺术环境共振、互动、紧密相连?诸如此类的提问,回答很简单,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空间,实现层次多元的小型项目来作为单一主展览的补充。


另外,在王慰慰看来,承办一个大型、长期的年轻艺术家群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年轻艺术家的发展是当代艺术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一个美术馆而言,势必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另一方面,艺术家们越发呈现出实验多元的展览方式、创作媒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内的大型群展,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每个年轻艺术家的展示需要,能够给予年轻艺术家进行实验创作的独立小空间成了另一种展示的可能。除此以外,也能解决一些来自年轻艺术家群展成本上的压力。王慰慰说:“现在艺术亭台一年会做十几个艺术项目,其实就是把一个大的群展拆分成了各个小单元。这样一来艺术自由了,艺术家也自由了。当然成本也相对降低了。”




2015年项目“指甲驻地计划”


选择位于南京西路黄陂北路路口街边的原艺术衍生品商店作为艺术空间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按照王慰慰的话说,虽然它是一个为美术馆获得收入的必要设施,但是在彰显艺术馆自身特色和功能上,优势并不明显。


它的表现,很优秀

2014年开始筹备,2015年是艺术亭台真正实施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艺术亭台紧锣密鼓展出了15个艺术项目,大致分为“自主策划”和“合作项目”两种,合作对象包括瑞士文化基金会、歌德学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瑞象馆、特别漫画、艺术都市博览会等机构。为了激活艺术空间,王慰慰还特别挑选了一些在形式上相对活跃的项目方案,比如黄芳翎的《女仆在飞地》、王欣的《八赫兹催眠实验室》、叶甫纳的《指甲驻地计划》,以及与瑞象馆合作的《公园里的爱情》等,其中不乏很多剧场式的表演作品。节奏快,周期短,对于整个策展团队来说,时间非常紧凑。即便如此,对于王慰慰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也是挑战的开始。


2016年的项目“我颓废的时候去做点什么”


王慰慰在艺术亭台的项目安排上总是有着特别的考量,在经过过去一年的项目展开之后,获得艺术界很大的好评和支持,但是王慰慰并没有想要继续延续去年的策展战略。她开始放缓项目的节奏,有目的性地、有系统性地开始进行一些偏思考性的项目,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MY Project(MoCA Young Artist Project)和“+ Follow +Project”两个项目。


2016年的项目“真空”,艺术家苗颖的作品现场


“MY Project”项目是由美术馆自己邀请4个年轻艺术家的项目,包括烟囱、王令杰&郝经芳,以及即将展出的刘毅和康恒两位的个人艺术项目;“+ Follow +Project”则是一个艺术家关注艺术家的概念。基于MoCA早前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和支持,邀请一位曾经在MoCA做过展览的“年轻”艺术家,再由他推荐一位年轻艺术家一起做一个艺术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之间可以没有直接的合作,但通常彼此之间都有互动和互补。比如甫展出的徐文恺(aaajiao)+苗颖项目,他们都面向网络文化,但前者注重偏数据处理和软件本身的关系,而后者则善于用网络审美的方式对艺术视觉进行探索和处理,这表现在艺术家对无数免费图像素材的处理上。


2016年的项目“真空”,艺术家aaajiao的作品现场


它的魅力,很魔性

在艺术亭台里做艺术,听着着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也散发着非常大的诱惑力。它就像一块魔方,等待别人来把玩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有人说,它本身就是一件不错的作品,这句话不无几分道理。在这个拥有两面落地大玻璃和两面白墙的40平左右的小空间里,区别于一般任何一个白盒子空间,透明、精小、独立、个性,让它成为了南京西路上一道亮丽的公共景观,熠熠发光。“我没有遇到一个对这个空间没有想法的艺术家。”王慰慰在谈起这个空间的时候,颇带一点自豪的情绪,“但是到后来,也有很多艺术家对我说,太难了。”正因为它的独特性,相对地带给艺术家的挑战也不少。“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在这里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因为它太有趣了。哪怕换来的是路人的一句:这里是在搞啥门子啊?”


2016年的项目“记忆幻觉 此处他乡”


它的处境,很现实

尽管它是如此的有趣,但仍免不了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对于独立空间而言,最重要的考验之一即资金短缺问题。艺术亭台跟很多独立空间或者非盈利空间一样,同样面临来自资金的压力。而在面对赞助的问题上,跟大部分非盈利空间的负责人一样,王慰慰也表现出一付很为难的样子: “虽然这个空间项目的花销不是那么大,但是还是需要更多一些赞助为补充。就现在来说,艺术亭台项目主要依赖于MoCA馆长的赞助。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为了寻找赞助而伤害到自己的项目。”


2015年的项目“持续进行”


区别于其他的独立空间,艺术亭台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空间,但做的是独立空间在做的事。它是为了MoCA的整体走向和整体形象而存在的。艺术亭台可以为MoCA赢得更多的资源和丰富的形象。而关于独立性问题,王慰慰有她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每一个空间的存在都有它的独立性,但是艺术亭台的独立性不在运营方面,而在精神上。“目前艺术亭台没有为了辅助MoCA做一些项目调整或项目支持,但是未来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拘泥于它是不是独立这个问题,而是应该将重心放在它的项目做得好与否。”王慰慰说。


2016年的项目“我们正在经历的夏天是过去的夏天”


它的未来,很遥远

独立空间在管理经验模式上若有缺失,就势必会对其构成学术梳理上的困难。但这对王慰慰看来并不是现下特别需要考虑的事情,对她来说,做学术梳理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给它定性,这是王慰慰最不想做的。“艺术亭台,在今天可以有表演艺术、声音艺术、公共艺术、装置艺术等,未来也可以有园林设计、漫画等不同艺术形式出来。”王慰慰说,“MoCA对于上海当代艺术来说,被认为是一个恐龙级的存在。但相对世界艺龄来看,它还很年轻,仍在摸索。同样,艺术亭台也是,一切还在摸索的过程中。现在,它的未来都还不知道走向哪里,更不要谈它的学术性了。”


艺术亭台外观
[板凳:2楼] guest 2016-08-16 17:43:34
来源:典藏 张天琦

泰康空间:在“激励”中琢磨当代之光


泰康空间外景


进草场地艺术区,在那片红色的砖结构建筑群里,有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泰康空间。在不大的展厅里,泰康空间正进行着两个展览:“闪灵:摄影之后”和“胡庆泰:两部分”。泰康空间总监唐昕接受了本刊的采访,她在干练中多了一份亲和,认真地回答每个问题,讲述泰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时她不看着提问者,似乎在回忆,回忆泰康走过的路,和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空间成立

2003年,当代艺术还是一个非常先锋的概念。提起“当代”似乎就意味着前卫和距离感。对于当时还是独立策展人的唐昕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展览立论而是展览本身的生存问题。”幸运的是,唐昕遇到了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他给唐昕提供了一个能让当代艺术落地的空间,还赞助她展览的相关经费。


2016年日光亭项目“梁半:轻微脑震荡”展览现场


然适逢“非典”时期,突如其来的空闲,让唐昕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想要一个固定的展览空间让当代艺术发声。她再次找到陈东升。陈东升以艺术品拍卖作为个人事业的起步,一直有回馈艺术的情结。这一回两人再次一拍即合。由此泰康空间(当时名为泰康顶层空间,2009年更名为泰康空间)正式成立。


在一篇采访中陈东升曾说过:“我做事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先想,想好了再做;另一个就是边做边想,先把事情做起来,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去完善和调整,做泰康空间的方式属于后者。”如陈东升所说,泰康空间作为一家非营利空间,它的起步虽然目的明确,但也可谓懵懵懂懂。毕竟,在中国艺术生态中,“非营利”其实是一个舶来概念。中国特殊的文化语境,要求“非营利”不能按照西方现有的模式简单效仿。如何适应中国本土并寻找出适宜长期、稳定发展的模式?这是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需要长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016年日光亭项目“胡庆泰:两部分”展览现场


经受考验

2006年泰康空间迁址798,那时正是艺术市场最火热的时候。整个艺术界第一次面对市场与商业,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什么叫市场?什么是商业?如何参与市场?一时间成为艺术界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用唐昕的话说: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投身到市场的洪流中,哪怕试错,也是在为商业提供意义。作为一家非营利机构,泰康空间在此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尽管泰康从未间断在展览中对当代艺术的尝试与探索(如“1+1项目”)。但无奈,此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就如同一片久旱的土地,只是专注而迫切的吮吸着市场带来的这一场春雨。


艺术市场化、商业化的背景下,当时的许多非营利机构在这场大浪淘沙中无奈出局或被迫转型。而泰康空间作为艺术市场这门课里的旁听生,却依然在非营利的道路上摸索着生存之道。


2010年“色相留真·百花齐放:吴印咸摄影回顾展 第二回展”展览现场


此时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和泰康空间一样与市场格格不入,他们就是年轻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发展之初是没有代际之分的,直到“70后”“80后”这样的名词出现,艺术家被划分为成熟与年轻。“我们当时能起到作用的就是还没有在市场中获得机会,而没有和市场产生太多关系的人就是年轻人,因为我们都不沾市场的边。”唐昕自嘲地说。


发现“同类”是一件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很快泰康空间形成了适应现状的空间理念——“鼓舞与激励”。对此,唐昕解释到:“年轻人总是有一种实验精神,泰康在支持和鼓励这种实验精神的同时也提供一些辅助工作。所以2007年确立的空间理念‘鼓舞与激励’,两个核心词都指向年轻人,指向未来。”


理念升级

随着艺术市场的热潮逐渐褪去,很多隐藏在市场热潮下的问题开始被大家关注。唐昕认为:“2008年之前,对于中国的生态来说大家需要理解的就是商业。那时商业的意义最大,不管怎么参与都在提供答案、提供意义。经过多年试炼,艺术圈对这个课题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大家开始回过头来关注其他的问题。而在这个时候泰康也越来越明白,我们能给艺术家带来什么。我们不能给他们带来商业机会,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在艺术生态当中被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人注意、认识和了解。”


2011年“51㎡:16位年轻艺术家”展览现场 


2009年,泰康空间搬离798,乔迁草场地。空间理念也升级为“追溯与激励”。唐昕介绍:“到了2009年,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关于当代本身和当代的发声,对当代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时候发现,不研究历史是不能明白当代的。所以2009年空间理念变为‘追溯与激励’,‘追溯’就是回过头看过去,‘激励’仍然指向未来。“


在指向现场和实验的“激励”这条脉络上,泰康空间不再满足于通过偶发性的展览研究局部现象,而务求更加宏观地理清现象的来龙去脉。唐昕说:“我们发现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很有意思,而且越来越多这样的年轻人出现了。这也引发了我们的好奇,这一代人和前一代人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怎么会有这种差别?”带着这些疑问泰康空间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室探访,了解艺术家的工作状态和这个群体的特点。就这样,“51㎡项目”诞生,同时也为泰康空间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2015年“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展览现场


唐昕认为,在商业的镁光灯下,艺术家需要的更多,他们仍然有很多疯狂的想法无处实现。“泰康空间作为一间非营利机构刚好可以补充他们在商业市场中无法呈现的一面。使他们的创作更加饱满、完整,更能展示他们的思考和尝试。”继而泰康空间在2012年又推出了“日光亭”项目,对于泰康空间来说:“支持实验性的项目是一种持续的思考。”诚如唐昕所说,年轻人的状态变化很快也很大,泰康空间正在做跟踪式的研究。


以“追溯”为核心的另一条主线上,泰康空间也推出了“吴印咸摄影系列回顾展”“华北农村 1947-1948”“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等一系列展览。明确了自身的理念之后,泰康做展览和研究更加稳扎稳打。“有理念的好处是,一开始大家可能看不懂你在干什么,可是一旦有了持续性,这些事件就会串起来。就像我们做‘吴印咸’‘华北农村’。开始大家会觉得,之前你不是做年轻人吗?怎么又做主流、做老艺术家了?看起来好像很割裂。但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在这条线上,大家就开始明白,你是站在今天看过去,在研究自己的出身,而且把这个问题又拉回到今天来想。这时大家就会明白,其实还是立足在今天。”诚如唐昕所说,泰康空间始终围绕着当代,立足于今天,做研究和挖掘不操之过急、不急功近利。外界看到的泰康空间也更加有自己的持续性和一贯性。对于展览的选择,泰康有自己明确的规划和标准,务求做高水平的展览。


展望未来

提及未来的前景,泰康空间也在各种场合透露过发展成为一家美术馆的规划。唐昕表示:“只有非营利机构才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观众。美术馆是多元的,它可以吸引不同的受众和各色艺术家。所以大家越来越明白美术馆为什么在西方很重要。我们也慢慢切身体会到它很重要。”除了长期的规划,唐昕也提及了短期的计划,那就是关注绘画。相信很快我们便可以通过泰康空间的展览,看到他们对于绘画这一媒介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走进位于二楼的日光亭展厅,这显得有些局促的空间是多少实验性艺术创作的土壤?又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怎样呈现多样的展览面貌?让人充满了期待和遐想。


泰康空间总监唐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