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之后,迎来更为丰富的灵光闪现时刻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1   浏览数:1086   最后更新:2016/08/12 09:26:35 by guest
[楼主] clclcl 2016-08-11 21:09:27

来源:文工团 文:赵松


北京泰康空间的展览《闪灵:摄影之后》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以并不大的规模为我们展现了极为鲜明的反思精神和强烈的探索性,它的那些风格各异的作品在寂静中所蕴含的力量能将我们重新抛入偶然与未知,刺激我们从图像过剩导致的疲惫与厌倦中醒来,去积极地思索“摄影之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那并非冷漠废墟般的视界——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广阔天地。


文|赵松


当强调工具特殊性的传统“摄影”系统被数码技术与互联网持续激荡起的强劲涡流迅速地瓦解并已然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是该为它敲响丧钟、唱起挽歌,还是该毫不犹豫地跳脱出这种对于已然成为过去的事物的反讽式“调情”,进入那些在不断裂解过程中显露的诸多崭新地带,开启新的思维与想象?近期在北京泰康空间举办的《闪灵:摄影之后》所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就会发现重要的并不是为已瓦解殆尽的旧秩序敲丧钟或唱挽歌,而是大胆开拓新的领域和创造丰富的新现象。


一个展览所能选择与包容的艺术家和作品固然是有限的,但关键还是在于它能否真正触及一些关键问题以及突破某些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观念的界限。而关键的中的关键,其实是策展人的思想,它究竟是体现为话语权力意志,还是体现为对艺术家和作品的辨识发现力、对展览空间的掌控力?《闪灵:摄影之后》的策展人苏文祥显然是后者。当然,他也是艺术家,但在构思展览、筛选作品的过程中,我猜他恰恰会有意抑制自己的“艺术家意识”,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敏锐度和冷眼旁观者的距离感,他一定并不太在意艺术家们如何阐释想法,而是更关注作品本身的棱角、锋锐度和丰富性。

将蔡东东的实物作品《赃物》纳入这个展览,是意味深长的。蔡东东的作品只用了一张1985年9月22日发出的“北京市公安局通辑令”、三台照相机和一个镜头的简单陈列,这种直接简明而又藏着“狠”的方式和状态非常符合苏文祥的口味,他看中的应是隐含在作品中的那种对于“权力与精英属性”的极具破坏力的暗喻意图,因为将这种早已淹没于时代尘埃深处的暴力刑事事件发掘出来并置入当代语境里会赋予它全新的意旨——深具象征性的“照相机”所引发的暴力行为不仅可以预示未来大众对摄影权力的瓦解与摄影权利的分享,还暗示了貌似偶发的无名者对专权的漠视与不计后果的冒犯,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


蔡东东,赃物,通缉令、三台照相机、一支摄影镜头,尺寸可变,2016年


而有意思的是,蔡东东的这件作品,忽然让我想起多年前苏文祥的那件颇具残酷意味的作品——把一台摄像机设为自动录制状态,从高楼上抛下,让其在自由坠落状态下拍摄,直到摔得肢离破碎,最后取出录像带,播放坠地之前拍到的内容。这件综合了行为、装置、影像的作品,以貌似随意而又暴力的方式,让一台无主体性的机器在十来秒钟内带着某种微妙的主体意味(包括作者想象的主体分身),完成了一次被抛入偶然与未知的出生入死的过程,最后,还让我们通过录像看到了一个仿佛癫狂眩晕状态下的不断破裂的视界。我当时觉得,马拉美那首《骰子一掷,改变不了偶然》很适合贴在这件作品的附近:

骰子一掷

                                               绝不会

                                            当正好被置于永恒的

                                                     境地

                                                                    在那遇难的深处

                                                                                           波谷

                                                                                         苍白

                                                                                             宁静

                                                                                                 愤怒

                                                                                                    斜躺着

                                                                                               失望的滑翔

                                                                                                       ……

与似乎在模仿骰子滑落滚动的视觉形式及文字内容所生成的奇妙诗歌状态相比,苏文祥抛下楼去的那台摄像机所完成的过程,其实是有着相似气息的——在偶然的自由与毁灭的必然途中见证并捕捉了难得一见的残酷灵光,当然在形式上要暴烈尖锐得多。

探寻灵光闪现的时刻,打破俗成的界限樊篱,探索并开启新思维的可能,这似乎已是苏文祥的艺术思维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线索。像此次策划《闪灵:摄影之后》,他要关注的就“是一个中间地带,不包括传统摄影时代特征的绝大部分作品,但它们的形式却无所不包,从录像到绘画、装置等等,重要的是这些作品都讨论触及到摄影以及与它有着家族相似性的关联概念,如光与时间、留影、复印、图像改造等等。”因此这个展览“不是一份判决书,而是一个休止符,稍作停顿,以期引起人们再次审视并重新思考摄影的命运及其未来。”

任瀚,无题(泥石流一),紫色干性复写纸,118x176cm,2016年

在他看来,“以机械快门、胶片、化学显影为材料特征的传统摄影时代,显然大势已去,伴随着它的崩溃,人们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进入了数码、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同时拥有现代性、进步性表征的媒介,摄影,它与生俱来的权力与精英属性已被摊薄、下放。数码相机及其关联应用的普及是为传统摄影时代奏起的挽歌。摄影的普及或被当作民主的扩大而深具象征意义。”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与判断,他为这个展览所精心挑选的艺术家和作品才会显得那么的耐人寻味。

比如说,他为何要选董大为的墙上色粉笔装置画《尘归尘》呢?作品标题的出处为我们预留了理解的入径:“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圣经-创世纪》)或许,这件作品在苏文祥眼中具有显然的象征意味——作为工具的黄粉笔在不断涂抹中消失了,其粉末大部分归于墙上那片黄色“图景”,余下部分则随意散落地面……“图景”中一无所有,又像有些什么,是的,它有光。它就是光的仪式。它生成“无的图景”,它也遮蔽任何会引发解读的“图景”。甚至,它只是生成光,就像《圣经-创世纪》中所言,“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们难道不可以把它看成是为“大势已去”的“传统摄影时代”所作的一场简约无声的安魂祭么?

董大为,尘归尘,墙上色粉笔,220x230cm,2016年


蒋鹏奕用宝丽来相机拍摄的作品《平复贴》,也是基于对于光以及工具材料的独特理解实现的,它试图展现的是视觉效果与情感层面的微妙关系。正如艺术评论家顾铮所指出的:“艺术家将胶片比作年迈长者的记忆,历经明暗曲折,时间或会让一切平复,而平复之下,过去的不平之印,安然坦露。这是一个有关相遇、吸收、接纳与包容的光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据此充分理解光、呈现光、与光展开幽明对话的情感过程。”这种探索的意义在于,它虽然也使用了“摄影工具”,但又超脱了传统摄影的思维范畴,因为它要呈现的已不再是外在的物象,而是人的微妙心象,也正因如此它才能够展现别样的图景与视觉感染力。

蒋鹏奕,平复贴No.11,宝丽莱,27.4x21.4cm,2015年


事实上,在这个角度新颖的展览中,无论是梁半在超短视频作品《日落-日出》和《殉情沉船滩》中采用重叠视角所营造的幽独心境,还是任瀚用紫色干性复写纸创作的《无题(泥石流之一)》和在石膏板墙上砍凿出的《96F80E2B-72D2-4E0C-9261-59CC2BCEBCB6》所达成的那种类底片效果,也无论是苗颖以收藏级油画布打印的方式创作的《泰克抽象主义系列》,还是谢帆创作的绢上油画《冬》系列展现的基于不同材质生成的风格特异的视界,都能让我们不免有些兴奋地意识到,在当代语境下,有些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已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非常敏锐地探索着各种陌生领域的诸多层面,并已然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造。

梁半,日落-日出,视频,35秒,2015年,视频截屏


“我们有限的精力不得不面对惊人过剩的图像产能,社会化大生产的摄影与图像制造除了加速自身的污名化,也造成单个图像力量的坍缩和减损,”在那篇风格冷峻的展览前言里,苏文祥这样写道。“今天的图像已蜕变成更小单位的视觉微粒,它们甚至需要被汇聚成河流与海的规模才能显示其微弱的意义,我们对它的消费是惊人的,也因此,它拥有过高的耗费比。”

任瀚,96F80E2B-72D2-4E0C-9261-59CC2BCEBCB6(局部),石膏板墙,现场砍、凿,2016


比揭示“传统摄影时代”消逝的必然性更为重要的,是苏文祥还点出了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单个图像力量的坍缩与减损”与图像个体意义的丧失,以及“我们”对于“过剩的图像”的过度消费和“过高的耗费比”。而这个展览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以并不大的规模为我们展现了极为鲜明的反思精神和强烈的探索性,它的那些风格各异的作品在寂静中所蕴含的力量能将我们重新抛入偶然与未知,刺激我们从图像过剩导致的疲惫与厌倦中醒来,去积极地思索“摄影之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那并非冷漠废墟般的视界——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广阔天地。随着“传统摄影”系统的瓦解,世界并没有归于闭合,相反,它正以从未有过的方式向我们敞开,而我们将迎来更为丰富的灵光闪现的时刻。

《闪灵:摄影之后》

2016/6/23-2016/8/23

泰康空间(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草场地红一号院艺术区B2)

[沙发:1楼] guest 2016-08-12 09:26:3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