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邦·尼康佳:归属的痕迹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318   最后更新:2016/08/11 18:04:30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16-08-11 18:04:30

来源:艺术界LEAP 段宝琳


《他者的控制,1994-96,尼奥》,2009年至2010年,纸上丙烯,42 × 119 厘米


奥托邦·尼康佳:归属的痕迹Otobong Nkanga: Traces of Belonging


在人类短暂的历史之中,许多的战争和矛盾因寻求土地和资源而产生。为了争夺对资源丰富地区的控制权,霸权国家们明目张胆地实施暴行和发起战争,以维持经济机器的运行。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几世纪以来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变化着,特别是自十九世纪源自欧洲、后来延伸至全球的工业革命以来,大幅膨胀的石油需求,对外国土地的侵略和对第三世界的分而治之,至今仍在这些人民和土地上印刻着伤痕。


奥托邦·尼康佳通过绘画、空间装置、雕塑和表演,使得我们重新审视当下人类对待地球自然资源的主流视角,包括展现出我们如何将粗糙的矿物原料转化为新的产品。她如同一个工匠一样十分细心地处理着矿物原料:她分析它们的生产过程,还会发起关于自然资源的来源、利用、错用以及妙处的相关对话。她的作品将全球关于矿产的斗争抽象化,体现出一种自传式的时刻和过程。


“毕竟生态学思考的对象是许多规模不同的生物,它们之中没有谁比其他物种更有优先权。”

——蒂莫西·莫顿,《黑暗生态学》,2016年

《青山的遗迹》,2015,单屏录像


尼日利亚给予了奥托邦·尼康佳讲故事的传统和能力。在她的表演中,她将观众带入仪式般的对话,于其中,她模拟了偏见,审视那些所谓理所当然的事实。所表演的内容深刻,持续长达九小时。她关于和空间利用的思考与理查德·朗这样的大地艺术家一脉相承。但是,她的艺术又并非大地艺术,而是包含着与之平行的对待自然界、观者和自身的理念。


以她的表演为基础的作品形式在这些年得到了发展;在之前进行的表演中,她在观众面前所作的是诗意和安静的行为,有时甚至没有观众在旁(2003年的《完美度量》、2003年的《失忆状态》、2007年的《包袱》)。随后,2012年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变化状态的控制度量》和2015年在巴黎货币博物馆的《带我走,我是你的》,这些作品成为一种偶发的、进行时态的表演,其重心转换为与观众的互动,同时口头表达和政治观点也是艺术家重要的表达。


《变化状态的控制度量》,2012,表演


《变化状态的控制度量》详细描述了测量大地的故事、物质的形变和将土地作为财产的概念。在这件作品中,她支起四张桌子,使四种行为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一张桌子上,一种液体滴在一只发热的盘子上,并由此蒸发;在第二张桌子上,冰块正在融化并滴入玻璃碗中;另一张桌子上,一只天鹅绒盒子吸收了液体;而在第四张桌子上则坐着奥托邦·尼康佳本人,观众可以走过去与她对话。“通过与人们对话,你可以影响他们的观念,新的想法就会形成,”而这,也正是尼康佳对这些互动感兴趣的原因。


尼康佳作品的关键词之一是“包袱”。在2007年,菲利普·皮洛特希望她重现艾伦·卡普罗的一件作品。他的作品中最打动她的就是《包袱》—— 这是卡普罗的一件偶发艺术作品,卡普罗和他的学生将沙子从一处移至另一处,接着再运回原处。尼康佳尤其希望将这件作品中的实施地换作欧洲和非洲,以深化卡普罗原作的用意。她将荷兰的沙子带到尼日利亚,跟当地的沙子融合,接着把它们带回荷兰,并分撒在荷兰的一片海滩上。在那,海水冲刷上岸,也带走了沙子。

《追求闪亮》,2015,单屏录像

《包袱》,2007年,行为表演


奥托邦·尼康佳的发声,意在渗透这个世界,寻求通路,而非拥有世界。她的绘画和装置常常设置了与观众对话的舞台。针,是一个贯穿她全部作品的隐喻意象——锋利的针头穿过精心布局的作品表面,指向观众,从而建立起另一个维度,让人们在这一环境设定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她将自己视作地球的栖居者之一,而她的视野,则是跟整体世界联结在一起的。她的雕塑从对形式的追求中解放出来,它们引人反思和对话的能力接近话语本身。她的雕塑作品和表演作品之间有很明显的联系。目前正在展出的装置作品《追求闪亮》里,她嵌入了含有自己表演的视频,也因此将雕塑语言中的口语因素表达了出来。2013年,我在柏林艺术学院看过她的表演作品《闪烁》。她做了一张圆形的、可穿戴的桌形装置,这让她得以展示点亮的短句,如“为当下鼓掌/*”和“为未来鼓掌”。我们都跟着做了,但我们不清楚是不是该感到不适,也没有意识到我们为未来创造了多少兴奋感。当时,尼康佳还演唱了一首神秘的美声歌曲,她的身上覆盖满了亮片,唱着关于金子的内容——长久以来我们都渴望的最贵重的矿物。通过重置主导话语的状态,她在负伤累累的土地上探索身份和观念变化的可能。尼康佳重新度量了事物归属的历史痕迹,以此将世间的联系以另一种理解方式诉说。


文/段宝琳

(Pauline Doutreluingne)

译/吴凡

返回页首